你覺得是什么讓你這么難的去做選擇和決定呢?
前天早上我想吃茶葉蛋,可是我的習慣是如果不是事情需要,基本上不會去外面去吃的。所以到了晚上下班以后我換上衣服和錢包去了一趟超市。在超市里閑逛的時候我拿出手機一邊看著自己記下來的煮茶葉蛋需要買的配料,一邊在商品陳列欄里一遍遍的拿起某一樣商品看價格、重量、產地、生產日期、然后和旁邊同樣的商品對比、心里面開始衡量這個量的調味料可以做幾次茶葉蛋,不想吃了還能不能做其他的菜……但最后決定我選擇它們的理由卻是這些配料拿回去的時候不重就行了。
你看,讓我們做出選擇的理由往往只是和當下最有直接關系的那點而已。
很難做出選擇這件事情,往小了說會有像吃飯的時候該選擇吃包子還是吃面條這樣的普通決定,往大了說會有:對選擇我喜歡的人和選擇喜歡我的人,我該選擇哪一個與之共度一生這樣的大問題。
1.
15年7月份我花費了1萬多去北京參加了一場為期5天的關于心靈成長的工作坊。
學到的眾多概念當中的有一點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辦法做出選擇是因為我們把過去的經驗和對未來的想象參與到了當下的事情的選擇當中。
我知道,很多人覺得參考過去經驗和想象未來可以把握住事情發(fā)展的方向,但是在實際的事情發(fā)展的過程中如果結果是不確定的,那你當初做出選擇而思考的那些問題基本上一個都不會出現(xiàn)。而且當事情發(fā)展到需要你繼續(xù)做出下一個選擇的時候,你基本上會忘記你做上個選擇的時候想得那些傻B問題,之所以我們難以做出選擇有兩點:一點是沒有足夠多的觀點或資源支持我們做出合適的選擇,另一點是我們窮。一件事情,當我們拋開情感因素的影響以后,就事論事就是一種易于做出選擇的體現(xiàn)方式,這其中摻雜的任何關于未來和過去都有可能讓你做出錯誤的選擇,這就是事實。
2.
有這樣一個段子:
男∶今天晚上咱們吃什么?
女∶隨便。
男∶吃火鍋吧。
女∶不行,吃火鍋臉上要長痘痘。
男∶那咱們吃川菜?
女∶昨天剛吃的川菜,今天又吃............
男∶那咱吃海鮮去?
女∶海鮮不好,吃了拉肚子。
男∶那你說吃什么?
女∶隨便。
男∶那咱現(xiàn)在到底干什么?
女∶都行。
男∶看電影怎么樣?好久沒看電影了。
女∶電影有啥好看的?耽擱時間。
男∶那打保齡球,運動運動?
女∶大熱天的運什么動啊?不嫌累???
男∶那找個咖啡店坐坐,喝點水。
女∶喝咖啡影響睡眠。
男∶那你說干什么?
女∶都行。
男∶那咱干脆回家好了。
女∶看你。
男∶坐公車吧!我送你。
女∶公車又臟又擠,還是算了。
男∶那打的(計程車) 。
女∶這么近的路不劃算。
男∶那走路好了,散散步。
女∶空著肚子散哪門子步去?
男∶那你到底想怎么著?。?/p>
女∶看你。
男∶那就先吃飯。
女∶隨便。
男∶吃什么?
女∶都行
男∶ ……
雖然是個段子,但現(xiàn)實里是真有這樣的情況發(fā)生的。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的網絡讓我們每個人都擅長評論,都有機會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而且不用負責任。那些有選擇困難癥的人不會有太大的成就,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不負責’充斥著這種人的整個人生。不愿負責、不愿承擔、不愿面對選擇后的結果,這樣的心態(tài)足以讓一個人在任何一件事情的選擇中猶豫不決、寸步難行。
3.
《后會無期》里面賈樟柯說過一段臺詞:小朋友愛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我一早看你就不是好人,沒想到你連壞人都不是,你這樣怎么在社會上混。
臺詞很帥,但很多時候還真就不能夠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分法去看待問題。
有些人看了某某文章《你是有多丑,居然沒有出現(xiàn)在TA的朋友圈里》,不思考一下文章里傳達的三觀是否正確,直接套用,結果回頭就跟對象分手了。難道就沒人意識到這是個偽命題么?發(fā)了朋友圈也可以照樣不愛你啊。
雖然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讓人真的很難處理好某些感性問題,我個人也覺得不能用這種方式去處理感性問題。但很多人依然樂此不疲,因為省事兒啊。
《后會無期里》浩漢對江河說:小孩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愛恨。我覺得這話不錯。
4.
十月一之后離家長親戚逼婚的春節(jié)越來越近了,心里莫名升起一絲煩躁。倒不是害怕相親、找對象,只是覺得那種用親情去綁架自己,去要求一個人去完成兩人相識相知相愛相守這樣的事情,和道德綁架沒有什么兩樣。但似乎只要涉及到結婚找對象這件事情上,在很多家長看來,他們的任何要求都變得極其合理。
公交車上不給老人讓座就不是尊老愛幼、漂亮年輕的姑娘開寶馬就一定是被人包養(yǎng)、你不結婚生孩子就是不孝、我是你爹,我說的就是對的,你就得聽。俗話說、老人言……
類似于這樣漠視事實、主觀意淫、經驗主義、輩份大于一切的道德綁架在中國,實在太多了。當我們置身于公眾社會當中的時候,做出的任何選擇好像都要優(yōu)先考慮道德這層因素。到不是說這樣做出選擇不好,必要的道德約束當然會讓這個社會更加文明,但是這種道德綁架的思維模式會直接導致我們形成一種難為自己的違心習慣。
放下外在的情感,遵循內心的聲音,似乎才是做出選擇最需要的心法,但這里有一個很大的前提,那就是你對你自己的內心足夠了解,三觀足夠健康。在這個大前提下,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都會適合的。
當然,還有一個做選擇的辦法:拋硬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