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C(Inversion of Control):
- 控制反轉,就是用容器來控制業務對象之間的依賴關系,而非傳統實現,由代碼直接操控。這也就是所謂的“控制反轉”的概念所在;
控制權由應用代碼中轉到了外部容器,控制權的轉移,對象A獲得依賴對象B的過程,由主動行為變為了被動行為,控制權顛倒過來了,即所謂的反轉。控制權的轉移帶來的好處就是降低了業務對象之間的依賴程度。
Spring的IOC容器主要使用DI方式實現的。不需要主動查找,對象的查找、定位和創建全部由容器管理。
通俗點說就是不創建對象。以前我們要調用一個對象的方法,首先要new一個對象。但使用IOC容器,在代碼中不直接與對象連接,而是在配置文件中描述要使用哪一個對象。容器負責將這些聯系在一起。
Ioc即控制反轉,它不是什么技術,而是一種設計模式;
Ioc模式,系統中通過引入實現了Ioc模式的Ioc容器,即可由Ioc容器來管理對象的生命周期、依賴關系等,從而使得應用程序的配置和依賴性規范與實際的應用程序代碼分開。其中一個特點就是通過文本的配置文件進行應用程序與組件相互關系的配置,而不用重新修改并編譯具體的代碼。
Ioc模式可以說是工廠設計模式的升華,我們可以把Ioc看著是一個大工廠,只不過這個大工廠里面要生成的對象都是在XML文件中給出定義的,然后利用Java的反射,根據XML中給出的類名生成相應的對象。從實現上看,Ioc是把以前在工廠方法里面寫死的 對象生成代碼,改由XML文件定義,也就是把工廠與對象生成這兩種獨立開來,提高了程序的靈活性和維護性。
Ioc中最基本的技術就是反射編程。其實Hibernate、String中都是用反射作為最基本的技術手段。
Ioc最大的好處就是把對象放在了XML里面定義,所以當我們需要換一個實現子類將會變得很簡單(通常這樣的對象都是實現于某種接口的),它只需要修改XML配置文件就可以了。
Ioc最大的缺點就是生成一個對象的步驟變復雜了,對于不習慣這種操作方式的人,會覺得特別別扭。由于使用反射編程,在生成對象上效率有些損耗。但相對于Ioc提供的維護性和靈活性來說,這是微不足道的,除非某些對象的生成效率要求特別高。缺少IDE重構操作的支持,比如我們要修改某一個類名,還的到XML文件中手動修改。
DI(Dependency Injection):
依賴注入就是將實例變量傳入到一個對象中去(Dependency injection means giving an object its instance variables)。
在Spring中,每個bean代表一個對象的實例,默認是單例模式,即在程序的生命周期內,所有的對象都只有一個實例,進行重復使用。通過配置bean,IoC容器在啟動的時候會根據配置生成bean實例。具體的配置語法參考Spring文檔。這里只要知道IoC容器會根據配置創建MovieFinder,在運行的時候把MovieFinder賦值給MovieLister的finder屬性,完成依賴注入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