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拉圖:群眾永遠生活在無知的洞穴中 ?
柏拉圖在他的重要著作《理想國》里曾經有個非常重要的比喻——洞穴比喻。故事是這樣講的:有一個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條長長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陽光從通道里照進來。有一些囚徒從小就住在洞穴中,頭頸和腿腳都被綁著,不能走動也不能轉頭,只能朝前看著洞穴后壁。在他們背后的上方,遠遠燃燒著一個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間有一條隆起的道路,同時有一堵低墻。在這堵墻的后面,向著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別的人。他們手中拿著各色各樣的假人或假獸,把它們高舉過墻,讓它們做出動作,這些人時而交談,時而又不做聲。于是,這些囚徒只能看見投射在他們面前的墻壁上的影像。他們將會把這些影像當做真實的東西,他們也會將回聲當成影像所說的話。后來,有一個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來,可以轉頭環視,他現在就可以看見事物本身了:但他們卻以為他現在看到的是非本質的夢幻,最初看見的影像才是真實的。后來又有人把他從洞穴中帶出來,走到陽光下面,他將會因為光線的刺激而覺得眼前金星亂迸,以致什么也看不見。他就會恨那個把他帶到陽光之下的人,認為這人使他看不見真實事物,而且給他帶來了痛苦。
對這個被解救出來的囚徒而言,看到外面的陽光真不知道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他在一個黑暗(象征虛幻、不真實)的環境里呆的時間太長了,以至于錯誤地認為那些虛幻的東西才是真實的,而對外面的陽光(象征著真理)不適應,感到刺眼。在這里,柏拉圖用洞穴里的囚徒來比喻群眾,對他們來說,真理是刺眼的,只能永遠生活在無知的洞穴里!而只有仰望天空中不變的理念的哲學家們才能夠接近真理。
通過洞穴比喻,柏拉圖想傳達給我們的是這樣的信息:我們所面對的只是現象,本質則是現象之外。如果要認識本質,必須“轉向”——不是身體的轉向,而是“靈魂的轉向”,柏拉圖的意思:我們不可能從現象中認識本質,要想認識本質(理念),必需靈魂的轉向:從現象轉向理念。因為在柏拉圖看來,現象就是現象,現象不可能是本質的“載體”,純潔的理念無論如何不可能存在于現象之中。
因此,柏拉圖的洞穴比喻試圖告訴我們的是:①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只是現象,事實的真相在另一個世界;②要想認識事實的真相,必需靈魂的轉向——從現象轉向理念;③現象是感覺經驗的對象,理念則是思想的對象。這些就構成了西方哲學很長時間的基本觀念。
懷特海不無夸張地說,2000多年的西方哲學史,不過是給柏拉圖做注腳。當然,柏拉圖的洞穴比喻在20世紀西方哲學那里受到激烈的挑戰,因為它代表的是傳統哲學理性主義、本質主義的思路。其中海德格爾對柏拉圖洞穴的分析很有意思。海德格爾在《柏拉圖的真理學說》一文中全篇都在分析柏拉圖的洞穴比喻。柏拉圖認為:現象=假象;本質=真相,在現象的背后!海德格爾則要把柏拉圖顛倒了的世界再顛倒過來,不過不是簡單地顛倒。他認為:我們原本就生活在黑暗之中,為了尋找家園,我們點亮了蠟燭,追逐光明,但越來越執著于光明,忘了我們的家在黑暗之中。結果,我們在光明中迷失了自己,最終導致的是“比一千個太陽還亮”的科技文明。而海德格爾試圖再來一次“轉向”,他曾經引用老子的話:“知其白,守其黑”,而他的解釋是:“有死的人應該將自身淹沒在黑暗的源泉之中,以便在白天能夠看星星。”白天看星星。那是我們的家。
哲學思想:讓思想更有深度(1)亞里士多德
哲學思想:讓思想更有深度(5)愛因斯坦
哲學思想:讓思想更有深度(4)馬基雅弗利
?? “靈性”與“人性”的對抗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