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這本書能帶我們從“絕望之谷”步向“開悟之坡”。
? ? ? ? ——《破圈》讀后感
? ? ? ? 大年二十八,兒子要求去逛書店,這是我倆多年來心照不宣的除夕“傳統”。在琳瑯滿目的新書中,取取舍舍,最終拿走了這本《破圈》。初見選擇它,基于以下三點:
? ? ? ? 1、想知道作者創建真格學院花幾年時間專注研究幾百名創業失敗者后看到了什么共性;
? ? ? ? 2、想看一位極度理性兼具極度感性的睿智女性怎樣解讀認知突破;
? ? ? ? 3、這是一本通過內視自省實現內修的新書,有幾十個深度剖析的真實案例可以滿足我熱衷故事的喜好,還極可能找到解決自己當下問題的線索。
? ? ? ? 大年初一到初三家人團聚與線上拜年之暇,細讀完了第一遍,把它擺在觸手可及之處,我知道,從這本書中學習到的方法,夠我磨練實踐一陣子的了。換句話說就是,不虛此讀啊。
? ? ? ? 我們每一個人都被自己的限制性思維禁錮在不同的境遇里,如何通過別人的故事(學費),覺察到自己的盲點誤區,摸索出“開悟之道”呢?我認為顧及老師的《破圈》是一個很有助力的利器。
? ? ? ? 一、認知破圈的基本原理
? ? ? ? 1.什么是認知?
? ? ? ? 經驗是對于過往經歷的總結歸納,如果你把經驗傳給別人,這時經驗對別人來說就是知識。所以,知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信息沉淀,需要學習。
? ? ? 技能是人們通過練習而獲得的動作方式和系統,需要習得。
? ? ? ? 能力是內化的知識和技能,通過知行合一獲得。
? ? ? ? 認知是經過處理并內化后的知識及其應用。自我認知,就是已經內化了的關于自己的知識。自我認知是《破圈》一書的核心。
? ? ? ? 2.欲正其心,先誠其意——極度的誠實
? ? ? ? (1)對于知識的誠實;
? ? ?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 ? ? ? 放下面子,不斷追問自己
? ? ? ? 跨越情緒的三座山峰(為什么不敢表達負面觀點?表達時可能流露出什么情緒?怎樣解除表達后的擔憂?)
? ? ? ? (2)對于信息的誠實;
? ? ? ? 書中列出的以下六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看到自己在接收信息時的濾鏡,減輕被信息誤導。
? ? ? ? 1 我平時最喜歡和什么樣的人聊天,為什么?(反映看事物的角度)
? ? ? ? 2 我平時聊天,通常喜歡聊什么話題,為什么?(反映出關注點)
? ? ? ? 3 我平時最討厭和什么樣的人聊天,為什么?(反映盲區和偏見之可能所在)
? ? ? ? 4 我對哪些話題特別不感興趣,為什么?(幫助找到可能因為不感興趣而被忽略的信息)
? ? ? ? 5 我最容易被哪些人說服?我最容易對哪類人產生好感?(用客觀視角看自己)
? ? ? ? 6 我最討厭父母說我什么?(發現不愿意面對的缺點和不足)
? ? ? ? (3)對于自己經歷的誠實;
? ? ? ? 解開心結,不花無謂的精力去掩蓋、包裝和粉飾過往。
? ? ? ? (4)對于自己能力的誠實;
? ? ? ? 客觀自我審查,不夸大也不縮小,才能逼近底層認知盲區。
? ? ? ? (5)對于自己需求的誠實;
? ? ? ? 《非暴力溝通》一書指出,在學習平衡自我需求和他人需求過程中,人們通常將經歷三個階段:
? ? ? ? 第一個階段,“他人的奴隸”
? ? ? ? 第二個階段,“自己的皇帝”
? ? ? ? 第三個階段,“平衡的生活”
? ? ? ? 按照SMART原則表達清晰自己的需求,即目標是具體的、可衡量的、可以達成的、必須和其他目標有相關性,及具備明確截止日期。
? ? ? ? (6)對于自己情緒的誠實。
? ? ? ? 其實,極度誠實的背后是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的成長負責,不要陷入“受害者陷阱”,唯有秉承這種態度,才可能不斷實現自我認知破圈。
? ? ? ? 二、突破認知限制的三步驟
? ? ? ? 要實現認知破圈,首先要清晰認知提升的四個階段:
? ? ? ? 第一階段:無意識 無能力
? ? ? ? 第二階段:有意識 無能力
? ? ? ? 第三階段:有意識 有能力
? ? ? ? 第四階段:無意識 有能力
? ? ? 1.第一步:深刻的體驗——從“無意識無能力”升級到“有意識無能力”
? ? ? ? ①不逃避的體驗逆境
? ? ? ? 深刻的體驗,其實就是抓住生活給你的每一段經歷去成長。在遇到困難時不逃避,敢于去面對它、分析它,從而了解自己的盲點和認知誤區。
? ? ? ? ②不麻木的對待日常
? ? ? ? 在日常生活中,不麻木地對待生活,從小事中也能有所體悟,這樣才可以持續不斷地對自己的狀態保持覺察。
? ? ? ? ③有意識的添加不適
? ? ? ? 在過于舒適或者順利時,有意識地給自己添加點挑戰,測試一下自己狀態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 ? ? 2.第二步:透徹的思考——從“有意識無能力”升級到“有意識有能力”
? ? ? ? 透徹思考的基礎就是邏輯思維,這是任何思維方法的基礎,而邏輯思維的基石是演繹法和歸納法。
? ? ? ? 演繹法能否做到邏輯自治看兩點:
? ? ? ? (1? 前提是否正確;
? ? ? ? (2? 過程是否合法。
? ? ? ? 歸納法能否做到邏輯自洽要看:
? ? ? ? 1)用于歸納的例子是否有說服力;
? ? ? ? 2)例子是否具有普遍性;
? ? ? ? 3)是否只提及支持自己觀點而忽略不支持自己觀點的案例。
? ? ? ? 在本書中,作者應用得最擅長、最精彩的兩種方法是追問法和切分法。
? ? ? ? ①追問法就是揪著一件事情不斷地問為什么。不斷用追問法去檢驗自己的行為、思想、決策、情緒背后的深層認知,就是透徹思考的一種核心方法,所以“吾日三省吾身”,是極有利于提升自我認識的好習慣。
? ? ? ②切分法是把信念、觀點、情緒里的不同元素切割開,然后確保其中的每個要素都具備精準性、相關性、合理性及真實性。這種方法特別適合于處理那些容易激起情緒的觀點和思想,或是內在已經涌起的復雜情緒。
? ? ? ? 3.第三步:持續的實踐——從“有意識有能力”升級到“無意識有能力”
? ? ? ? 踐行要遵循精進五要素:
? ? ? ? 1 設立清晰的目標;
? ? ? ? 2 運用已經被驗證的提升方法論;
? ? ? ? 3 進行超出當下能力范圍的練習;
? ? ? ? 4 全力投人;
? ? ? ? 5 用及時的反饋來助力。
? ? ? ? 可以采取負向驅動力或者正向暗示法。
? ? ? ? 4.兩個應用
? ? ? 職業方向=(興趣+能力+特質+價值觀)×及時與正向的反饋
? ? ? ? 學會分析和總結自己的可遷移能力,并在職場中有意識地培養一個階段需要的相關能力,以幫助實現升職或轉行。
? ? ? ? 三、認知破圈的三大法則
? ? ? ? 在現實中,困住自我認知的是三重牢籠:
? ? ? ? 情緒體(慣性情緒模式)
? ? ? ? 記憶體(慣性經驗模式)
? ? ? ? 信念體(慣性假設模式)
? ? ? ? 情緒體可以塑造記憶體,記憶體抽象概括形成信念體,而信念體也可能會誘發情緒體。
? ? ? ? 1.法則一:擺脫你的情緒體
? ? ? ? 情緒體是限制認知的一個重大障礙,但辯證的看,情緒既能控制一個人,也可以啟發一個人。這里的情緒體不是指單一的情緒爆發,而是有規律可循的重復性情緒模式。情緒體很容易被誤用,導致與他人關系上的問題。同時,情緒也是一種強大驅動力的來源。情緒體是探求內在認知的一個窗口:它揭露了我們在意的樂西是什么,我們恐懼、擔憂、焦慮的來源在哪里。通過對情緒體的分析,我們能夠發掘自己的廣義價值觀。
? ? ? ? 1)情緒察覺
? ? ? ? 通常人們不表達情緒,主要有以下原因:
? ? ? ? 不太了解當下的感受是什么,或者沒有辦法命名它;
? ? ? ? 認為表達情緒是錯誤的;
? ? ? ? 認為如果事情已經過去了,就沒必要再翻出來;
? ? ? ? 表達情緒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很軟弱;
? ? ? ? 希望表現得理性、冷靜、清醒;
? ? ? ? 要擺脫情緒體對自己的掌控,可以針對以上五種原因一一分析和練習,就會發現表達情緒并不是那么困難。
? ? ? 2)情緒調控
? ? ? ? 情緒調控的方法有:數數、情景轉移、旁觀者視角(不加評判的接納)、發現并處理自己的情緒扳機,以及找他人疏導。
? ? ? ? 3)情緒感知
? ? ? ? 由于一個人外露的情緒,不一定是他內在真實的感受,所以要花時間深入了解對方的情況,幫助對方化解他的感受,才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這就是共情。理性解決不了的問題,共情可以。
? ? ? ? 書中提供了共情的六個技巧:
? ? ? 重復;
? ? ? ? 表達你理解對方的觀點;
? ? ? ? 表達自己的感受;
? ? ? ? 詢問對方的感受;
? ? ? ? 分享類似經歷;
? ? ? ? 詢問更多細節。
? ? ? ? 4)情緒處理
? ? ? ? 本書中最精彩的高潮部分就是價值觀的排序和迭代。
? ? ? ? 很多人會認為自己做的決定是理性的,但理性能做到的只把做決定的各個因子羅列出來,而真正給毎一個決策因素加上權重的是我們的價值觀。其實,價值觀才是主導我們決策機制背后的隱性因素。
? ? ? ? ①發現自己的價值觀
? ? ? ? 作者在書中教我們通過情緒分析出自己的價值觀,具體方法是從過往的經歷中提取出普世價值觀后,用自己的案例進行驗證。這個過程中,要注意以下三點:
? ? ? ? 不要把情緒扳機誤以為是價值觀;
? ? ? ? 不要把理想自我和價值觀混淆,你的價值觀會體現在過往行為和決策中;
? ? ? ? 不要把社會影響和思潮當成自己的價值觀,或者因為外界影響而忽略自己真實的價值觀。
? ? ? ? 當理性的把價值觀提煉出來后,在困難決策上應用這些價值觀,就可以幫助減少相關情緒的發生,簡化決策過程,減少糾結。
? ? ? ? ②價值觀排序
? ? ? ? 特別提醒,感到非常困難或糾結的決定,其背后可能就是兩種價值觀在打架。如何確定價值觀的排序呢?作者建議我們感受一下違背該價值觀后感到痛苦的強烈程度。排序越靠前的價值觀,違背帶來的痛苦就越大,內心越不得安寧。還有一種情況是,價值觀包含過多道德評判或者應用范圍過于狹窄,則需要被修正,否則會對生活造成極大痛苦。
? ? ? ? ③價值觀迭代
? ? ? ? 價值觀比較個性化,在很長時間內基本不變。但有時也會隨一些重大事件而發生變化或被重新定義。也有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進入新的人生階段,價值觀也會相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