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之說。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除此之外,“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只是近年來,人們對老人的推重,故此節日又被稱為老人節。
重陽節是怎么來的呢?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出現,家家戶戶就有人病倒或喪命,百姓受盡瘟魔蹂躪,汝南人恒景拜仙人為師,為民除害。
又到一年九月九日,按仙人囑咐他領著鄉親父老登上附近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
此后每年九月初九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免災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