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redric Lieberman
一個肆無忌憚的洞察力可以摧毀我們對復雜問題的認知。——Polanyi
作者認為,每一個樂器都是用來轉換各種形式能量的機器,因此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來研究樂器,一是樂器的聲學原理,二是分析樂器的設計原理。因此他使用這兩種方法來研究七弦琴。
作者首先簡要介紹了琴的構成:七弦、十三徽,形制等,并提到它們有著象征意義。接著說道,Robert對于琴有著不懈的熱愛,還為此學過中文,因此在1975年前后作者研究琴的時候,Robert給予了很大的幫助。期間,梅庵派呂振原等琴家還去過華盛頓大學。
能量的輸入和轉換:琴弦
琴弦大多數是采用絲弦和尼龍弦,而包括梅庵派在內的現代琴家通常使用尼龍弦,他們認為尼龍弦有五個優勢:①易獲得②便宜耐用③不受溫度、濕度影響④音色更響亮⑤揉弦時不會發出摩擦聲。而保守派則認為,摩擦聲也應屬于音樂要素,但因此好的絲線就更為重要。但梅庵琴譜只涉及到絲弦,因此這里的研究都是圍繞絲線。
弦會有一層膠狀物質的外衣,這使得琴弦更加平滑,童恩正說道:琴弦外衣的規整性、光滑性和緊密性是好的琴弦的評判標準。天津產的琴弦前四線是有顏色的,而杭州產的弦才是最好的,它們彈起來流暢有力,被稱為“掛弦”。
作為琴弦的組成部分,外衣看上去并不重要,它只增加了琴弦10%-15%的質量,但為什么要限定在這個范圍內呢?為什么不使用最佳的厚度和剛度呢?
確定音高的變量除了弦的長度,還有弦的質量和張力,如果僅僅以張力來測定音高,就會帶來兩個不好的影響:①每根琴弦都會帶來不同的阻力,不便演奏②琴弦的張力范圍有限,張力過低則音色差,張力過高則弦斷。
因此為了減少張力差異,每根弦都有不同的質量,中國傳統中的琴弦質量分配比是108-96-81-72-64-54-48,這個比值是完全應用在現實中的嗎?為此,作者測試了一組沒有使用過的琴弦,長度厚度和質量都十分精確,但測量出來的結果卻發現與理論上的質量比并不一致。有一種解釋說這可能是因為每一根弦都由不同程度的絲弦纏繞形成,然而這種假說不利于證實。
最詳細的且時代最近的斫琴手冊來自于清代咸豐五年(1855)祝鳳喈的《與古齋琴譜》:
①每一條弦有12股絲。
②傳統的比例為108-96-81-72-64-54-48。
③將小麥、蠟和一些其他成分與絲弦一起煮形成魚膠。
④曬干后,用另外6根絲纏繞在外面。
因此,外層使琴弦的質量可以增加10~11,這樣數值就達到了119-107-91-82-64-54-48,這也就可以解釋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異了。
而這本琴譜的許多材料都是基于早期的資料,特別是明朝朱權(1413)的《太古遺音》,以及后來的《風宣玄品》。大型琴使用240-206-172-206-172-138-104,中型琴使用160-140-120-160-140-120-100,小型使用140-120-100-140-120-100-80
這也證明了,傳統的數值是以實踐檢驗為基礎的。
能力的傳遞與支持:岳山(bridge)和琴軫(nut)
除了弦、和空氣的摩擦,岳山和琴軫這一支撐點,也影響著琴能量的傳遞與衰減。因此岳山常常采用堅硬密實的木材,例如胡桃木,而琴軫常常采用象牙或玉。作者認為,岳山和琴軫的作用即是在琴弦撥動時,有效地控制琴弦上的張力,并且從這種摩擦的嗡嗡聲中,提取出有用的樂音。而從琴面上看,第四徽開始的“斜坡”也舒緩了琴弦的壓力。
聲音的擴散與輻射:琴身
最好的琴身材料是梧桐木。梧桐木評判標準是非常嚴厲的,包括亮度、強度、彈性、孔隙率和年齡等。然后還要將梧桐木煮出樹液,然后曬干。
上下板的對比就如陰與陽,琴身的硬度有助于擴散柔軟絲弦所產生的聲音。梅庵琴譜,將此比作“天圓地方”。而鏤空部分則形成共鳴腔體,否則就需要放在共鳴桌和盒子上來增加共鳴。這個部分有幾個要素:①封閉的空氣量②外殼的形狀③聲控的形狀。
總結
這些研究對于古琴來說只是冰山一角,琴在長年累月的發展中一直在不斷的完善與更新。這些工匠手藝人們一直在以經驗主義去鍛造完善古琴,然而由于一些保守主義,卻沒有一部通過聲學和建筑學的方式的完整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