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從播出火到現在,凌玲第三者插足,成功破了陳俊生和羅子君的婚,得償所愿榮升陳太太。
看劇的觀眾,都說陳俊生渣男形象智商下線,小三凌玲心機重段位高,其實不過是各取所需而已。
陳俊生和羅子君十年的婚姻為何就那樣輕松被凌玲所破?
看起來,她攻城略池,片瓦不留。
事實上,陳俊生給了她機會,羅子君也給了她機會,凌玲抓住了這些機會。
在陳俊生和羅子君的那場離婚官司中,賀函所提供的那份扭轉局勢的證據,我們看到了陳俊生一年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出差或者加班。
也就是說,他和凌玲一起加班的時間多于陪老婆孩子的時間。
獨自加班的陳俊生就這樣日復一日的給凌玲提供著惦記和靠近的機會。
相比較羅子君的各種猜疑和作,這個善解人意陪他加班的凌玲多么難能可貴。
對陳俊生來說簡直了,太暖心了。
而羅子君動不動的猜疑和各種作,比如查看陳俊生的手機,去辰星大鬧,一次又一次的突出了凌玲的善解人意和體貼入微。
自從結婚后就一直過著富太太的生活,兩個人之間的話題除了今天買了什么和孩子,似乎沒有一個共同的話題。
他們之間仿佛是在一個空間里的不同世界的人。
羅子君和陳俊生婚姻里的關系,就像田徑賽跑。
裁判鳴槍后,兩個人同時起跑,一個人臨時跑不動了,另一個人對她說,我們只要有一個到終點就算贏了。
于是她留在了原地或者場外,他跑著跑著還是覺得要是有一個人能陪他一起跑,能夠彼此加油打氣就好,可是她離得太遠了。
作天作地、不思進取、經濟和生活方面的完全依賴,是羅子君給凌玲的機會。
正如凌玲所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一個巴掌拍不響,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沒有對比就沒有出軌。
我們說,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陳俊生和羅子君都給了凌玲機會,而凌玲也抓住了這些機會。
他加班不舒服時送藥送關懷,他加班她也陪著他加班,幫他整理資料,幫他寬心等等。
羅子君四處找小三的時候,陳俊生在凌玲面前說她各種不是時,凌玲以退為進說著羅子君的好和自己一廂情愿的付出。
寥寥幾句、簡簡單單、不費吹灰之力,成功收獲了陳俊生對她的愧疚。
她明明不是因為他離的婚,一番話說出來,讓他內疚地以為真的是因為他離得婚。
然而,凌玲相中陳俊生是因為物質,陳俊生選擇凌玲是因為精神。
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層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強,故而稱為缺失性需要,即是生理和安全需要。
愛和歸屬、尊重、自我實現等高層次的需要稱為生長需要,因其滿足有益健康、長壽、精力充沛。
需求層次論的精髓是只有低層次的需要得以滿足,高層次的需要才會成為主流需要。
凌玲是缺乏安全感的,與富太太羅子君比起來,長期在經濟上的不濟,使得她對于優渥物質生活的向往更強烈一些。
凌玲最想要滿足的是對于安全的需要,即對于安全環境、優渥物質生活的需要。
對于陳俊生而言,凌玲最想要的因為工作、因為微薄收入而產生的不安,他是沒有的。
陳俊生想要的是理解、包容、支持這種更高層次的需要。
他們不過在“愛”里,各取所需。
也許看起來是陳俊生“不可救藥的愛”,其實不過是凌玲的步步緊“逼”。
也許看起來世陳俊生搬出情人、搬出父母與子君討價還價的、讓繼子佳清睡床平兒睡地板、悉心照顧佳清不管平兒,智商下線、各種渣,其實他只是被套路。
當各取所需的平衡被打破。
當陳俊生某一天看清楚那些套路或者凌玲變成另外一個羅子君。
當陳俊生無法滿足凌玲對于物質的需求。
陳俊生和凌玲,終究要橋歸橋、路歸路。
他能喜歡當初的凌玲,厭煩當初的羅子君,也能討厭后來的凌玲,喜歡后來的羅子君。
正如劇情的發展,陳俊生開始嫌棄凌玲的心機重,對她大小聲、不再好言好語。
對于子君,他日漸后悔,一改離婚時的決絕,開始欣賞、幫助和討好。
子君在段曉天那里受了委屈,他果斷出手教訓,再不像面對凌玲各類理由時的軟弱和妥協。
陳俊生需要理解、需要支持、需要包容,他對佳清好,希望凌玲理解他對平兒好。
可是凌玲在平兒感冒時嫌棄會傳染,平兒長久和陳俊生一起生活,她不情愿。
她的需求沒有變,他的需求也沒變。
他們當初各取所需的平衡被打破了,凌玲變成一個加強版的羅子君,他也變成加強版的陳俊生。
果然,不是凌玲段位高,也不是陳俊生渣,兩個人都是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