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很多年的書,我敢說,讀過的書大部分都忘掉了,別罵我,這是真的。
但是自己的實際能力的確提高了。
我回頭想想,相比高中時候,大學時候,為什么那個時候我覺得很難的東西現在覺得很簡單了?
真的是變聰明了么?沒有,我覺得我的思維比高中的時候遲鈍了,高中的時候腦子轉的特別快,做題速度也很快。
真的是知識多了么?也不是,很多讀過的書,不天天用的話很快就忘掉了。
那到底哪里強了?
我覺得是知識結構和經驗不一樣了。知識結構不是知識,具體的知識,比如一個公式如何推導,一段程序如何編寫,或是一個結構如何設計之類的,用過很快就忘了。但是知識結構還是被留下了,有了這樣的結構,丟掉的東西很快就能撿起來。因為知道知識之間的關系,知道什么是重點,什么是核心。就像一個人骨頭長大了,雖然肉不一定多,但是可以通過迅速的補充知識很快的豐富和強健起來。一般第一次學習一門知識需要的時間是3-4個月,二次學習只要一個禮拜就行了。
另外就是經驗,做事情需要經驗,少走很多彎路,這個就不用我多說了。所謂的見識講的就是這個。當然經驗也需要總結,不總結的經驗不好用,總是模模糊糊的。我建議大家總結自己的經驗,日積月累,用文字記錄下來,等到用時,就方便了。
最后講一點,就是信心也不一樣了。如果遇到我以前接觸過的問題,比如用Solidworks設計一個機構,比如微加工一個器件,比如寫一段有限元程序,又比如寫一個自動控制算法,我會很有信心,知道自己能做,也知道怎么去做,大概要用多少時間,雖然具體的細節都還不知道。
做一件具體的事情,大的圖景特別重要,需要計劃和安排。有能力的人可以規劃分析到很多細節,并提前預測到可能的問題。創新人才的特點就是能做自己沒做過的事情,因為做一類事情,用的方法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要不斷挑戰自己未知的領域,培養自己去做從來沒做過的事情。這也是我這些年一直希望去做的。
在這里,所有的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和總綱特別重要。如果編寫過中型軟件的人都有體會,80%時間都去思想軟件的體系結構了,也就是軟件的架構,一直到各個功能模塊之間的關系,數據的流向,比如如何避免多線程之間的競爭,如何具有較好的維護性,如何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如何在設計層面避免錯誤,最后具體的功能代碼實現只占20%時間。
比如機械和電氣結構設計,需要在腦海里有一個總的大概結構,從具體的器件和結構件之間的空間關系和物理關系,到具體的細節設計,這些的把握都是難以言喻的。所以到了最后,設計也就是一門藝術。這樣的藝術不是靠知識的簡單堆砌可以實現的。
所以總結一下,如果你要快速的成長,需要構建知識結構和補充經驗,并培養信心。最難獲取的就是經驗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