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阿姨今年65歲了,住在城里,在市中心有一套房子。她的老家在農村,在老家宅基地上也有一棟房子,但她現在卻獨自在城中村租住一個單間。
這個不足15平米的房間,帶一個小小的衛生間,擺了一張單人床,房間一角的桌子上擺著煤氣灶和鍋碗瓢盆,就是做飯的廚房了,床尾堆了一大堆廢紙箱、飲料瓶,這都是劉阿姨平時在外面撿回來的。
平時白天,劉阿姨都在大街小巷里撿廢品,晚上才回到這個小屋休息。日子過得很艱苦,每天都要出門上街。而劉阿姨就靠撿破爛的錢度日。
我問劉阿姨為什么這么大年紀了,還要來撿破爛,說起這個話題,劉阿姨顯得有些激動,慢慢打開了話匣子,跟我說起了她的往事。
1.曾經她活得像女皇
劉阿姨名叫劉梅,22歲時,經人介紹嫁給了阿強。阿強是鎮水泥廠的管理人員,每天基本上都能按時上下班,每月有穩定收入,當時讓很多人羨慕。
婚后,她給阿強生了兩個兒子,先后相差2歲。阿強家里三代單傳,到他這里一下子生了兩個兒子,阿強別提有多高興了。
他對妻子非常疼愛,不讓她出去掙錢,也不讓她下地干活,只要她在家好好照顧兒子。由于家庭條件還不錯,家里種的5畝水稻田,都是阿強花錢請人打理。
她家在上世紀90年代就蓋起了兩層樓房,是村里的第一棟樓房。當時很多人電視都沒有見過,而她家就買了21寸進口電視。
當時,一到晚上,很多人就跑到她家里看電視,家里都坐不下了。阿強干脆把電視機擺到門前臺階上,像放電影一樣。一到晚上,門前就坐滿了來看電視的左鄰右舍。
她家里還最早裝上了吊扇,用上了電燈、電飯鍋,騎上了自行車。
這樣的日子,讓全村的人都好羨慕。劉梅也感到非常滿足。她無數次在心里感謝老天,讓自己找到了這么一位好老公。她也無數次憧憬著未來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2.一場意外把她逼成了女漢子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一場意外,迅速將這一切化為了泡影。
大兒子12歲那年,阿強在水泥廠檢查生產車間時,不幸被球磨機中彈出的一塊石頭擊中頭部,當場死亡。
家里的頂梁柱突然倒塌,讓劉梅根本無法接受。她守在老公的靈堂前哭了兩天兩夜,多次暈了過去。
她甚至產生了隨老公而去的念頭,但看著兩個還未成年的孩子,她只能默默地擦干眼淚,重新鼓起活下去的勇氣。
由于是工傷,水泥廠賠償了20萬。
這些錢,要養活一家三口,還要送兩個孩子上學,肯定是不夠的。劉梅只能咬牙挑起了養家糊口的重擔。
除了家務,劉梅學著種起了水稻,田里施肥、打農藥都是自己來,還有養豬、養雞、種菜,只要能掙錢 、節省開支,她什么都做。
此外,她還找水泥廠的領導求情,給自己安排了一個打掃衛生的工作。每月也能有一點收入。
就這樣,生活,硬生生地把這個曾經足不出戶的家庭主婦,變成了一個養家糊口的女漢子。
由于太辛苦,劉梅原來白皙的臉變得又黑又皺,體重也減輕了10幾斤。但劉梅從來沒有叫過苦、叫過累,她覺得為了兩個兒子,為了死去的老公,這一切都值得!
3.為了兒子她把自己變得一無所有
兩個兒子也很爭氣,原來父親在世時,成績很一般,父親去世后,他們親眼目睹母親的辛苦,好像一夜之間長大了,懂事了。
變得愛學習、愛看書,學習成績也一躍成了班上前幾名。
兩個兒子高考后,都考上了一本,一個在省外一所大學學經濟,一個在省內一所大學學農業。
大學四年,除申請了部分助學貸款外,兩個兒子的部分學費和生活費,都是劉梅供應的,而且沒有找親戚朋友借一分錢。
大兒子大學畢業后,去了省城一家外資企業工作。小兒子由于學的是農業,就回了農村老家,承包了一座水庫搞養殖。
劉梅感到很欣慰,感覺自己這十幾年的努力沒有白費。兒子參加工作后,她感覺身 上的千斤重擔仿佛一下子卸了下來,全身都輕松了很多。
兒子們也要媽媽不要再去水泥廠打掃衛生了,家里的水稻田也請人打理,好好在家休息。
劉梅聽從兒子的意見,從水泥廠辭職了,平時就在家里做做飯,打理打理家務。
雖然身體輕松了很多,但是劉梅的心里卻一點也不輕松。
看著兩個前后只相差兩歲的兒子都到了二十大好幾的年齡,卻都還沒有找對象。劉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她聽人說,要找對象,首先要在城里有房子。于是她便拿出了當年老公因工傷去世時水泥廠賠的20萬,給大兒子在城里買了一套三室兩廳的房子。
當他把20萬拿出來時,大兒子驚呆了,他萬萬沒有想到,十幾年過去了,母親把他和弟弟拉扯大,還送他們上了大學,這筆錢母親居 然一點都沒有動,穩穩地存在了銀行!
劉梅擔心小兒子眼紅,叫大兒子不要跟弟弟講,就說是找人借錢買的房子。
大兒子對母親考慮周全、一心為了自己的做法非常感動,淚流滿面地說:“媽,謝謝您這么愛我,這么體貼我,這么為我著想,這套房子,一個房間永遠都是你的,我保證,你什么時候回來住,我都歡迎!”
聽了兒子的話,劉梅也很感動和欣慰,她感覺自己這樣做也是值得的。
只是她內心里感覺有點對不住小兒子,這么多錢都給了大兒子,小兒子如果知道了,肯定會怪她一碗水沒有端平的。
小兒子只比哥哥小兩歲,眼看著也到了娶媳婦的年齡了。可是小兒子又在農村折騰,搞養殖也還沒有搞出什么名堂,在農村如果沒有錢,沒有一棟像樣點的房子,要想娶老婆,哪怕是娶個農村姑娘,也是天方夜譚。
劉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同時,也為了彌補自己內心對小兒子的愧疚。于是,她決定把現在住的老房子拆掉,在宅基地上重新蓋一棟兩層樓房。
可是錢從哪里來呢?劉梅想好了,用那20萬存在銀行的利息,當時拿到那筆賠償款,她就把它存到了銀行,存的是5年定期,自動轉存的,利息應該有個七八萬。在農村蓋一棟房子應該差不多了。
劉梅把小兒子叫到跟前,跟他說了自己的想法。小兒子問她蓋房的錢從哪里來,她說:“當年你爸爸的賠償款還剩下幾萬,湊合一下,應該差不多。”并特地叮囑小兒子不要跟哥哥講。
小兒子聽了媽媽的話,也很感動,當即表示:“這棟房子是媽媽您蓋的,您想住哪個房間都可以,無論住多久都可以。”
聽了小兒子的話,劉梅也很欣慰,她感覺這樣處理,自己的心里好受很多了,也算是彌補了對小兒子的虧欠。
可是不蓋不知道,一蓋嚇一跳,不斷地要往里面投錢,最后全部搞好,一共花了10來萬。
除了花掉8萬塊利息,劉梅自己還找親戚借了2萬多,總算是把這棟樓房蓋了起來。
現在兩個兒子都很滿意,也都非常感激母親,劉梅也感覺自己在這個問題上處理得很巧妙,只是她現在真的變得一無所有了,而且還欠了2萬多元外債。
4.孩子成家立業她卻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者
俗話說,中國的父母最累。兩個兒子的房子問題解決后,劉梅又操心起了他們的婚姻大事。
不過,自從兩個兒子有了房子后,這個問題似乎解決起來容易了不少。很快,一年時間內,兩個兒子都找到了對象。大兒子找了個城里姑娘,小兒子找了個鄰鎮的農村姑娘。
兒子成家后,劉梅跟小兒子住在農村老家的房子里。現在她完成了兩個兒子的房子、媳婦兩件大事,感覺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擔,終于可以喘口氣了。
但是,這樣的輕松日子沒過幾天,劉梅就感覺不再輕松了。她還欠了2萬多外債呢?借錢給她的親戚見她家里的事都安頓好了,便來找她要錢了。
可劉梅身上哪里還有錢,她把所有的積蓄都給了兩個兒子,已經身無分文。
但是,借債還錢,天經地義。再說她也是個愛面子、愛名聲的人,不能因為2萬多塊錢,讓人覺得自己是個不講信用的人。
可是她到哪里去籌這個錢呢,兩個兒子參加工作不久,剛剛成家,家庭壓力也很大,她不想讓他們來分擔。只能自己想辦法來掙錢了。
可是自己年齡大了,在農村也沒有什么門路掙錢。她想到了一個可以掙錢的路子,那就是到城里去撿破爛。只有這個工作沒有年齡限制,只要走得動,人勤快,掙點錢還是可以的。
撿破爛是可以,但是住哪里呢?劉梅想到了住大兒子家里。當年,給大兒子湊錢買房的時候,他不是說任何時候都給她留一個房間嗎?
于是她給大兒子打了個電話,說明了自己的想法,大兒子沒有答應,也沒有拒絕,只是支支吾吾地說要跟老婆商量一下。
一天后,大兒子打電話過來說:”媽,我跟老婆商量了,老婆不是很樂意,她說您撿破爛是為了還給弟弟蓋房欠下的錢,應該去找弟弟想辦法。另外,她現在準備懷孕了,對氣味過敏,您一天到晚在外面撿破爛,好多細菌,對她懷孕不好。媽,這是我老婆說的,其實,我是不介意您住這里的,但老婆不同意,我也沒有辦法啊。“
劉梅沒有說什么了,她默默地掛斷了電話,她知道,兒大不由娘,既然媳婦不同意,那就不要勉強。
她也沒有去找小兒子。她決定自己在城里租個便宜的房子,就當每月少掙點。
看了好幾天房子后,最后她選中了城中村的一個單間,雖然面積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帶衛生間,房間一角的桌子還可以當灶臺做飯。關鍵是租金不貴,每月300元。
就這樣,劉梅在城里開始了撿破爛的生活,她的目標很明確,撿夠2萬多,把欠款還清,她就回老家跟小兒子一塊住。城里她還住不慣呢。
撿了3年破爛,劉梅終于把2萬多塊錢湊齊了。她從城里返回老家,如釋重負地把這筆錢還給了當年借錢給她的親戚。
然后,她回到家里,準備跟小兒子和兒媳婦商量下一步住回來的問題。
可是讓劉梅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居然小兒子和兒媳婦異口同聲地說”不同意“。
見劉梅呆在那里一動不動,兒媳婦補充了一句:”媽,你也太偏心了吧!瞞著我們偷偷給大兒子20萬在城里買房,而只給我們在鳥不拉屎的農村蓋個房,給了大兒子那么多錢他們卻不讓你住,現在卻要跟我們住在一起,這是把我們當傻子吧!“
聽了兒媳婦的話,劉梅感覺腦袋好像被打了一記悶棍,一片空白,她搞不懂小兒子和兒媳婦是怎么知道自己給大兒子20萬在城里買房的事的?她當時明明叮囑大兒子不要對任何人講的啊。
兒媳婦把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劉梅好像也覺得自己當年那么做似乎不太合適。她當時還為自己的做法得意呢。
但是,作為一個母親,她可是一點私心都沒有啊,她把自己所有的錢都給了兩個兒子,只為了他們能夠早點找個老婆、成個家。可是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兩個兒子成家立業了,她卻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者,而且兩個兒子、兒媳還對她都有意見。
此時的劉梅,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繼續回到她在城中村租的單間,繼續撿她的破爛,直到自己走不動的那一天為止……
筆者說:
聽完了劉梅阿姨的自述,我的心里五味雜陳,既有對她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對她兩個兒子、兒媳的憤慨。
劉阿姨中年喪夫,沒有再嫁,獨自一人把兩個孩子拉扯大,并送他們上了大學,而且還給他們買(蓋)了房、娶了媳婦,欠的外債自己去撿破爛來還,沒有分攤給兒子。可以說是吃了一輩子苦,也可以說是毫無私心、一心只為子女的好母親。
可是,這樣的一位好母親,到頭來,晚年卻落得兩個兒子都不要她住、無家可歸的凄慘結局。這是什么原因呢?
說起劉阿姨,老家的鄰居都直豎大拇指,但說起她現在的遭遇,鄰居們都直搖頭說:“她太不懂得自愛了!”
是的,兒孫自有兒孫福,何必給兒孫做馬牛呢?老年人如何過好自己的晚年生活呢?結合劉阿姨的真實故事,精進君提幾點建議:
1.改變養兒防老的舊觀念。
養兒防老是中國人傳承了幾千年的理念。以前,沒有建立社會保障系統,當一個人年老后,兒女就是自己養老的唯一依靠。
但是,現在不同了,我們的社會保障系統已經比較完善。 養老的方式比較多樣,生兒育女不再是唯一的養老方式。
而且,現實情況是,當你老了、病了,真正能床前伺候照顧的子女很少。而且久病床前無孝子,能夠數月、甚至數年在跟前照顧你的子女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如果我們老了、病了,不要對子女抱太多期望,子女能來照顧是緣份,不能來照顧也正常。現在的年輕人也不容易,平時工作忙,房貸、車貸壓力大,養個孩子代價高,生活本來就焦頭爛額,哪還有時間和精力來長期照顧病床上的父母呢?
有兒有女,更多的是一種象征和宣示。象征著自己的人生是完整的,每一個環節都走到位了,沒有遺憾。宣示自己完成了家族傳承的責任和義務,或者說是“接續了香火”。
如果非得說兒女的作用,那就是當你最后離開這個人世的時候,有人給你料理后事,這也許就是兒女最重要的一個作用。
當然,沒有兒女的也會有人來處理,但只是顯得有些凄涼而已。
2.提前安排好晚年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是否提前做好了周密安排,直接決定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數。
這些安排包括:
足額的社會保險,包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當你老了的時候,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平時看病就醫也能享受醫保,這能給你的老年生活提供一個基本保障。
適當的商業保險,如重疾險,讓你在患重大疾病時有一筆救急資金,不至于因病致貧,嚴重影響晚年生活質量。
足夠的養老資金,除了每月的養老金,你應該還有一部分存款,專門用于養老或者治病等重大開支,這筆資金是你關鍵時刻的救命錢,一定要有安排。
房產,房子是老有所依的根本,房子不管好壞,一定要有。有能力的可以備幾套,能力不足的至少應該有一套。有這么一套房子,老了你才有地方待,不至于到外面租房不斷搬家,不至于到幾個子女家里“轉圈”。而且,現在以房養老比什么都靠譜。
3.子女之間一碗水要端平
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這是人的本性。作為父母,在多個子女之間,要盡量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要厚此薄彼。
否則,子女知道真相后,就會互相攀比,對父母產生怨恨。從而導致誰都不管父母的情況發生。
劉阿姨當時給大兒子20萬在城里買了一套房子,她也感覺對不住小兒子,所以也花10萬給小兒子在農村老家蓋了一棟房子,當時讓兩個兒子都很感動,她還為自己的做法感到很得意。誰知,紙里包不住火,小兒子和老婆后來知道了媽媽給哥哥20萬買房的事,感到很不服氣。
所以,當劉阿姨說要回老家住時,小兒子和老婆都不同意,還說出那么傷人的話來。
其實,劉阿姨沒有一點私心,是全心全意為兩個兒子考慮,可到頭來,兩邊不討好,兩個兒子及媳婦都不讓她住自己家里。使自己的晚年落得在城里租房住、撿廢品度日。
當然,劉阿姨的兩個兒子這樣做確實不應該,但也與她當年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欠考慮有一定關系。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說一碗水端平,不是在任何事情上都百分百平均,是指在重大問題上、重大財產分配上盡量做到一碗水要端平。實際操作時,對于條件差一些的子女,可以適當給予一定的傾斜和照顧,也是人之常情。
4.自己在世時千萬不要把房產分給子女
房子對養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房,你就有足夠的底氣,反正總有一個地方待。如果有多套房子,你還可以出租,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如果房價漲了,你的房子還可以不斷升值,給你的晚年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
但是,不管房子有幾套,當你在世時,房子產權都要歸你,不要輕易地把產權轉讓給了子女。只要你在世,房子永遠都是你的,如果你不在世了,才輪到子女。
你可以以遺囑的方式,將你過世后房子的產權歸屬問題交待清楚。以免子女之間因房子問題產生糾紛。
這不是對子女的不信任,而是對自己晚年生活尊嚴、品質的保證。
還有說句現實一點的話,只要房子還在你的名下,子女對你的態度都不一樣,他們可能都要搶著哄你開心。你可以不用求兒子,不用看兒媳的臉色,你的晚年會過年很有尊嚴,很有品質。
劉阿姨雖然有兩套房子,但是因為一套給了大兒子,一套給了小兒子,導致自己最后無家可歸,只能租房住,這就是再現實不過的例子。
劉阿姨的教訓,值得每一位老年人深思!
愿天下每一位老人,都能夠老有所依、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