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所讀2本書的體會:
今天讀了胡適的《四十自述》,開篇講得就是他的母親馮順弟。17歲嫁給了比自己大30歲的三先生胡傳。
馮母的家庭是比較開明的,那個年代,她的父母愛她想給她找個讀書的人家,女子本該十三四歲出嫁的年代愣給她拖到了17歲。而馮母自己也很有主意,聽說三先生人好,體諒父親一直想建房的心愿,所以就盤算做填房可以多拿彩禮完成父親心愿。父母也尊重了女兒的意思。
初嫁入胡家,她是幸福的,丈夫對自己好,還教她識字,兒子也聰明乖巧??蓯哼\還是來了,胡父于幾年后離開了。但他留下遺囑讓胡適讀書。
要不是胡父的遺囑,很可能胡適就成了鄉野村夫,但這期間還有馮母的遠見,一介女子能夠看透世面,在艱難的情況下主動給教書先生是別人三倍的銀元。這給胡適相當于開了小灶。
雖然胡適的姐夫抽鴉片,但還是得益于他總能拿來小說給胡適,這極大的開闊了胡適的眼界,奠定了他的文學基礎。
當然,孩子總有調皮的時候,就似一棵小樹長成大叔需要修剪栽培。胡母不辭辛苦的教育兒子,愛他但不溺愛,嚴厲而不失慈愛。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薄m
母親從不在外大鬧大發脾氣,而是關起門來教育,自己23歲守寡,嘗盡辛酸卻從不把這些情緒夾帶發泄到兒子身上,這是難能可得的。
胡適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先驅,成為白話文的使者,卻又能對母親給找的媳婦不離不棄,這都得益于母親的教誨。
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導師,在學校學知識,在父母卻能學到做人。
今天從《你為何總被情緒左右》里也學到了尊重理解與關愛,就如《正面管教》所說,和善而堅定的管教。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他并不是我們生命的延續也不是我們誰的附屬品。我們往往失望,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的夢想加載于他們,一旦他們不按我們期望的路走,我們就煩躁、郁悶到情緒過激。而我們從未考慮過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雖然他是孩子,但平等的溝通是至關重要的,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是相互尊重、包容而不是頤指氣使。你是他老子但他不是你孫子。
用處理情緒的ABC's的方法,這件事情讓我們產生了什么情緒,我們犯了哪條神經病信條,如何反制自己的情緒找到最佳之選來解決呢?
其實并不是因為A導致了我們C處的情緒而是B處我們的思維方式導致了C處的情緒,不要試圖扼殺情緒,轉變思維就有了解決方式,在所有解決方式中我們選擇最佳之選。
事情最壞怎么樣呢?如果孩子不愛上學,最壞就是不能按照你的思路成為一個有前途的人。但他必須要走上學才能有前途這條路嗎?他為什么不愛上學呢?是因為他跟不上學習步伐還是與老師或同學的關系處理不妥當亦或他有別的想法,完全可以坐下來聊聊,傾聽他的想法,聊聊你的期望,和平相處,平等尊重的情況下交談。
這期間持明辨的態度,孩子的想法是正面的予以支持,若有問題從根源著手解決。當然你可以把自己的期望告訴他,希望他如你所愿,但他不愿意也不必強加于他,這樣只會加深母子隔閡不利于事情發展。
一個成功的人大多數都有一個好的家教,我們的孩子可能未必成為多成功的名人,但請尊重他,讓他成為他自己!一個充滿正能量,有主見樂觀向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