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南亭懷辛大》是我立下 Flag,開啟學習《唐詩三百首》計劃的第17首。依然是廣查資料進行學習,力求讀通讀透,感謝萬能的網絡,讓這些變得非常簡單。這首詩畫面感很強,真正讀懂了之后,很容易背誦的。詩無達詁,我就挑我最喜歡的一種理解來品讀了。
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終宵勞夢想。
注釋
山光:山中的夕陽
池月:倒映在池中的月亮
臥閑敞:躺在幽靜寬敞的地方
恨:遺憾
終宵:整夜
勞:苦于
簡譯
夕陽一下子就落山了,池塘上的月亮從東面慢慢升起。
夜晚披散著頭發乘涼,打開窗戶躺臥在幽靜寬敞的地方。
晚風吹過荷塘送來荷花的香氣,竹葉上的露水滴下來發出清脆的響聲。
想要拿出琴來彈奏,卻又遺憾沒有知音欣賞。
有感于此,不由懷念起老朋友來,整夜在夢中都苦苦地想念他。
作者簡介
孟浩然,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故又稱“孟襄陽”。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入仕途,但未能如愿,于是修道歸隱終身。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他的詩絕大部分為五言古詩,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頗有造詣。后人把他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也是他的好朋友王維并稱為“王孟”。
這是一首描寫夏夜乘涼的情景并懷念友人的閑適小詩,沒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內涵。我覺得它的美主要在于描寫“山光”“池月”“荷風”“竹露”等景物時,運用了嗅覺、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筆觸非常細微,感受極為真切,猶如把一幅淡雅清爽的畫面徐徐展開在我們的眼前,詩味盎然,令我們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
比如說開篇兩句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忽”、“漸”二字運用得就非常絕妙,它不但是寫景,更寫出了人的主觀感受。太陽落山,一下子涼快許多,所以是“忽”。明月升起,幽靜涼爽,詩人有閑情慢慢地賞,所以是“漸”。
再比如“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不但描繪出的畫面美麗雅致,而且運用了多種感官,風是觸覺,香是嗅覺,響是聽覺......很是飽滿豐富。
另外,詩中感情的表達也是天然去雕飾,一點都不矯揉造作。在詩作前六句描畫出的恬淡閑適的夏夜中,詩人作為古代的文人雅士自然而然地就想要彈琴了,由彈琴想到“知音”,從而生出“恨無知音賞”的遺憾,進而很自然地過渡到懷念友人上來,好一個水到渠成啊。
這首詩最令我欣喜的是它大大地拓展了我的世界,豐富了我的生活。
比如說,我晨運的公園里有大片的荷塘,以前看到荷花盛開,我只會贊嘆“真美呀”“好香”,最多也只是想到周敦頤的《愛蓮說》,如今我卻會吟出一句“荷風送香氣”,會想到唐朝的大詩人孟浩然也曾在這荷香里怡然自得,然后有些欣欣然、飄飄然~
前幾天看到青草上的雨滴,我甚至都想起了“竹露滴清響”。至于說“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起”,一定也會在相應的場景中浮現在我的腦海里,讓我想起孟浩然,想起“忽”和“漸”的精當,甚至想起寫這篇文章的此刻,然后靜靜微笑。
真是一首好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