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兒童防走失平臺將互聯網技術與公益事業完美結合,并傾盡全力打造出一款少年兒童安全防護應用——守護者APP。
守護者APP從兒童防丟服務,到兒童走失后的走失預警信息擴散,以及兒童找回后的身份確認,為我國少年兒童的茁壯成長提供了安全的成長環境。
你無法體會到的失子之痛
安徽省公安廳打拐辦副主任唐慶美從事打拐工作多年,從始至終她都認同這樣一句話:“拐賣是超越謀殺的犯罪。”因為唐慶美見過太多因丟失孩子而陷入困境的家庭,有些被拐家庭的家長為了尋回孩子會選擇放棄自己的工作,踏上漫長的尋子之路,甚至有些家庭的家長難以承受兒童被拐的事實而精神失常、抑郁而終。
唐慶美認識電影《失孤》中雷澤寬的原型郭剛堂,曾在一次談話中郭剛堂告訴她,他從未在家過過春節。每年春節,他都在尋子路上,因為他并不知道兒子在哪里過年,能否吃飽穿暖,所以他必須在路上,因為只有這樣才對得起被拐的兒子。
被拐兒童的家庭面對的是未知,時間并不會消除這種未知,只會將未知無限放大,希望與失望屢屢交織,信心不斷燃起又慘遭破滅。
進擊的互聯網打拐
在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兒童走失、防拐打拐領域之前,尋找走失兒童依靠的往往是尋人啟事、線索排查,因為此類尋找孩子的方法對人與人的溝通依賴性強,所以案件往往難以偵破。
拐賣是沒有現場的犯罪,在家長報警后,警方時常難以獲得指紋等常規線索,只能根據受害家庭或目擊者的描述,找到中間人,再通過中間人,找到買家。如果這當中的一個環節斷掉,就可能致使偵破方向陷入絕境。
然而,拐賣往往是跨區域作案,解救被拐兒童時,通常需要與地方執法機關進行合作。但在過去,這種跨區域作戰并不順暢,往往會對案件的偵破進展造成影響。
互聯網的介入,尋找走失兒童的效率明顯提升
齊歆先生,作為守護者兒童安全防護應用的創始人,締造了一款以互聯網為基礎、以共享安全為中心的兒童安全防護應用。他認為,我國目前急需一套高科技信息化的手段迅速發布兒童走失信息,并需要一套完善的機制給我國少年兒童提供全方位的安全守護。因此,守護者APP應運而生。
守護者APP的推送機制,是以兒童失蹤地為中心,通過時間推動空間的擴散邏輯算法對兒童走失預警信息向全國范圍進行階梯式推送。在兒童走失3小時內,兒童走失預警信息將覆蓋至全國范圍。
截止本月,守護者APP共發布0~16歲的少年兒童緊急失蹤預警309次,由守護者APP協助家長尋回走失少年兒童186名,由平臺志愿者線下成功救助走失少年兒童110名,預警搜救消息已累積覆蓋近3億多人次,全國各地區的志愿者累積參加少年兒童走失搜救行動超過200次以上。
2018年,山西省臨汾市一名5歲男孩失蹤了,中國兒童防走失平臺的志愿者接到消息后,立刻便派遣志愿者前往事發地與當地警方與孩子家長共同展開搜救行動。5天后,孩子被找到了,但是,孩子被找到時已嚴重缺水、四肢冰涼甚至頭部已被蛆蟲所駐。
過去,因為打拐手段有限,不少拐賣案件發生后未能及時偵破。
案發時間過去太久,許多中間人已經過世,而孩子被拐時往往年幼,沒有記憶,找到這些孩子,讓一家人團聚就像大海撈針一樣艱難。
幫助走失兒童回家,讓親人團聚,是守護者APP的使命。通過群眾的力量、走失兒童尋找機制的改革,使我國的走失兒童現狀得到改善。
如果您也想為兒童建立防丟檔案,讓兒童不再走失,可以在各大手機應用商城搜索“守護者”進行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