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流逝,剛到農村時的那股新鮮感已開始慢慢地消失了。
每天一清早,大家都來到村里的場院,聚在一起,等待著隊長派活。唯一有區別的就是隨著農時的變化去干不同的農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雖然那時年復一年還說不上,但日復一日確是真的。
有時在閑暇的時候我也在思考,難道真的就這樣一直在這里干下去嗎? 什么時候才能回去呢?回北京后會干什么工作呢?
我們上中學的五年里,每年都有一次學工勞動,時間2-3周,我們學校的定點工廠有針織總廠和半導體器件二廠。對比下來,覺得還是半導體器件二廠更有意思,因為在那里我還焊接組裝過半導體收音機。真是沒出息,那時的想象力也就這樣了。上大學更是連想都沒想過。也難怪,因為文革爆發后高考已中止了11年了,我們頭腦中連高中畢業后經考試上大學這個概念都沒有。
雖然當時已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但農村的消息還是比較閉塞的,主要來源還是靠報紙和廣播。報紙只有到大隊部去看,村里的廣播則取決于廣播員的心情,有時開有時不開。不過也無所謂的,那時的我們對外部的事情并不在意,在自己的小圈子中落得個逍遙自在。
殊不知外部的世界很精彩。1977年,剛剛復出的小平同志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作出于當年恢復高考的決定。同年10月12日,國務院正式宣布當年立即恢復高考。10月21日,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都以頭號新聞發布了恢復高考的消息。
可悲的是,這一影響著祖國的命運和前途,足以改變人生軌跡的消息,我們當時居然不知道。
直到拿到報名材料可以開始報名了,我們才知道這一消息。但是具體的報名日期和如何報的名,包括什么時候填的志愿(是考試前還是考試后),真的是一點兒印象都沒有。可見當時我們村的知青對這次高考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與我們相比,覺得老三屆的知青更加珍惜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
當時在農村,要是有明白人給我們指點一下該有多好呀。現在唯一能回憶起來的就是報的三個志愿,因為還為此糾結了好一段時間,看到那么多的學校和專業,腦袋都大了。有很多專業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只是根據自己的平時愛好,又不想離開北京,選了無線電專業,而且都是在北京的學校,像北京郵電學院,北京工業學院,北京工業大學。什么要拉開檔次啦,不同錄取批次啦都沒有考慮。
事后才知道,那年高考像我這樣頭腦簡單的學生太多了,報這幾個學校的無線電專業的考生扎堆了。以至于這些專業都可以優中選優地錄取到很多高分的考生。后果是絕大部分報考這些專業的考生只能與這個專業無緣了,被調配到其它的學校和專業。因為填志愿表時有一項“服從調配”。
關于填報志愿,我們村老鄉家的孩子更有趣,有一個平時負責出隊部的板報,寫寫畫畫的,就報了美術學院;還有一個小伙子,比較強壯,平時總愛和我們比比勁,拜拜手腕的,就報了體育學院。由此可見,當時在村里,無論是知青,還是本地青年,對高考的了解還是知之甚少的。
報完名后,手頭什么學習材料都沒有,也不知道該如何復習。一點緊迫感都沒有。每天還是照常地出工干活。
大概在11月下旬,村里通知我們,接上級指示,準備參加今年高考的知青有15天假,可以回家復習,不扣工分。
也就是回到家后,才開始認真地考慮起復習的事來。由于是十多年來第一次恢復高考,當時既沒有考試大綱,也沒有高考輔導資料,我們這些已經離開學校的考生也沒有老師輔導復習。一切全憑自己。
根據考試安排。理科的考試一共有4門,政治,理化,數學,語文。那年的外語科目只有報考外語專業的才加考。扣除來回的時間,實際上可用于復習的只有12-13天了。只能集中在數理化上面了。我先把過去的課本找出來,大致過了了一遍,有選擇地記記公式,做做習題。
對于語文和政治,只能是放棄了,因為一是范圍太廣,無規律可循,復習效率太低;二是時間有限。順其自然吧。
看到這種情況,當中學老師的哥哥托他們學校的政治老師給我找來了一份政治題,就是手刻蠟紙油印的那種,一共只有三四頁。有病亂投醫,我如獲至寶,因當時時間緊來不及細看,就小心地放進行李中收藏起來。
為了讓我在考試時能掌握好時間,我老爸還把他的手表“借”給了我。
帶著臨陣磨槍的復習成果和家人的鼓勵,我在考試前一天回到了村里。
那次高考的具體時間安排是,12月10日上午九點到十一點,考政治。那個年代什么都是政治掛帥,所以政治必定是第一門考。下午一點半到三點半考理化。12月11日上午九點到十一點考數學,下午一點半到三點半考語文。我們的考點在太師屯公社的中學,我們早上要走十幾里的山路到那里。
12月10日的凌晨二點,我準時起床,渾身用厚棉被圍好坐在床上,拿出我哥哥同事給我的政治復習題,我必須用出發前的幾個小時盡可能多的背下來,那時不需要理解,只是應付考試,記憶保持幾小時就夠了。大概在五點半時,基本上背的差不多了。就下床打開爐子,煮了一鍋面條,飽餐戰飯。把考試用的東西清點整理好,七點前就出門了。那時天剛蒙蒙亮,和村里其它知青還有本村的青年們一起頂著刺骨的寒風向公社考點走去。
到達考點時,考生們都在中學門口集合,目測有幾百人吧。然后統一進入考點,找到準考證上注明的考場后進去坐好。一個教室內有考生四五十人,一人一個桌子,雖然是分開的,但距離很近。
九點整考試準時開始,拿到試卷后,我先大致瀏覽了一遍。看后不禁心中暗暗驚喜,哥哥的同事真乃神人也。那幾頁的內容,粗略估計有60-70%的部分是有用的。有了這部分墊底,我的自信心爆棚,其它部分臨場發揮的也不錯,總之第一科的政治順利考完,自我感覺良好。
接下來,下午的理化和第二天上午的數學,整體來說,難度不高,加上我這幾科平時的基礎還可以(這樣說有點不太謙虛了),所以答得還算可以,屬于正常發揮。至于政治和數理化具體考的什么,老實講,真的是一點印象都沒有了。
整個考試唯一的亮點應該是最后的一科語文。要知道,因為時間有限,語文方面我連一個字也沒看呀,而且,因為我語文的基礎不好,平時笨嘴拙舌的,又不愿動筆。
12月11日上午考完數學后,吃過午飯也沒地方可去,就在公社中學的門口邊休息邊等待著下午的考試。這時還能看到有的考生正在背誦著”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如果前幾門沒考好,也就罷了,徹底斷了念想。可偏偏前幾門又考的比較理想,如果是因為語文一科失利而造成落榜,那可就后悔死了。當時的天氣就夠冷的了,可我的心啊,才更是拔涼拔涼的。
下午一點半前,懷著忐忑的心情走進考場。直到打開試卷前,狀態還沒有恢復。當打開試卷后,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揉了揉眼睛,再認真仔細地看了一次后,才敢確認這是真的。1977年北京高考的理科語文試卷,作文題目“我在這戰斗的一年里”。對的,只要求一篇作文,其它的如基礎知識,閱讀理解,文言文的翻譯等等都沒有。這可真是空前絕后呀。整個試卷非常簡潔,除了姓名,報名號 和作文的題目及要求外,再無其它的內容,基本上就是一張白紙,印象中大概比A4紙略寬一些,差不多有三張A4那么長。看到這個題目后,我一掃低迷的心情,立馬振奮起來。但我并沒有立即動筆,而是先大致整理了一下思路,把我們這近一年的精彩有趣的生活勞動經歷和感受快速地回放了一遍。從2月底下鄉,恰好經歷了春夏秋冬一個輪回,那情那景,歷歷在目,清晰可見。打好腹稿后,開始動筆,那時真的是文思泉涌,敘事,寫景,抒情,洋洋灑灑,一氣呵成。最后以寫出感受并總結全文結尾。寫完后,我看了一下表,時間是3:25,我的那張試卷上基本上已經寫滿了。具體多少字也沒來得及統計。
多少年后,在網上看到對于1977年高考作文的評分標準,當年的閱卷老師歸納了這樣幾條:字數較多,結構完整,內容基本符合題目,能記住報刊上的一些時髦詞語,而且能把這些詞語寫得連貫,錯別字少。我的這篇作文,從結構、語言到敘述方式,還是基本符合的。估計語文得分不會太低。
最后一科考的最理想,是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考試結束后,如釋重負,神清氣爽。感覺天也不那么冷了。和村里的知青老鄉們一起興高采烈有說有笑地回村去了。
考試過后,我們又開始了重復的生活。但是就像在一池平靜的水中丟進一塊石子,引起了陣陣漣漪。我的心情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平靜下來了。這次考試,自我感覺還是不錯的。但我不清楚其它人考的怎樣?另外錄取的標準如何我也不清楚。只能耐心地等待吧。那一段時間,確實有種度日如年的感覺。
應該是一月下旬的一天,我去挑水,打好水后沒有馬上回來。我就坐在路旁的一塊大石頭上,想一個人安靜一會兒。突然,在路旁高高的樹上,有幾只喜鵲喳喳地叫個不停,打斷了我的思緒。在我國,自古以來喜鵲就是美好的象征。喜鵲叫,被視作“報喜”。 連樣板戲《紅燈記》中都有一句很好聽的唱詞“困倦時留神門戶防野狗,煩悶時等候喜鵲唱枝頭……”,莫非是……,我一下就跳了起來,趕緊挑上水回宿舍去了。
晚飯時,我聽到村里廣播,叫我去大隊部一下。到了大隊部,廣播員告訴我下午接到公社的通知,讓我明天上午去公社一趟,到那個部門找誰誰……。到這時,基本上已經能夠確認了,但在沒有真正拿到錄取通知書之前,還是不能過早的得意忘形,要低調。
第二天早上,我又走了十幾里的山路去了公社。進了那個辦公室,向里面的公社干部問好后,說道“我是L,昨天接到通知讓我來一趟公社,到底是什么事呢”。公社干部喜形于色地說“你是L啊,快過來看看這個“。我一看,確實是一份北京化工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不過也太簡陋了些。記憶中只有A4紙一半那么大,內容大概是“XX同學,你已被北京化工學院XX系XX專業錄取……”,另外還有一些報到時的注意事項等。不過不知為何那年的高考成績沒有公布,所以到現在我都不知道當年我考了多少分。
見錄取的專業和我報的志愿相差甚遠,我自言自語道“這也不是我報的志愿呀,我都不知道這個專業是干什么的,這可怎么辦呀”。就這瞬間一絲的不滿意或不屑的表情,馬上被公社干部捕捉到了。他說“你可別不去呀,考上多不容易啊。我們公社的考點,一共400多考生,現在只收到你這一份錄取通知書”。其實我怎么可能不去呢,我只是覺得這個專業不太理想而已。
隨后,那位干部詳細地給我講了一些臨走前要做的一些事情,戶口遷移和檔案公社負責辦理;糧油關系已經通知村里了,由村里負責;只剩下一個就是體檢了,因公社不具備條件,只能去密云縣的醫院體檢。不過他又說,這兩天部隊為今年的征兵在公社設立了一個體檢點,有部隊來的醫生為新征的兵員體檢。可以去和部隊的首長商量一下,看能否給你做體檢并出具一個體檢證明。
于是他帶著我來到征兵體檢點,向一位部隊首長(當時部隊還未恢復軍銜制,看不出是什么級別,但從他的年齡和穿的四個兜的干部服可以判斷出的)介紹了我的情況,看能否請部隊幫一下忙。部隊首長一聽滿口答應,立即安排醫生為我做了體檢。
體檢結束后,首長又和我單獨聊了一會,問了一些個人的基本情況。那位首長一點官架子也沒有,平易近人,我們聊的非常融洽。臨分別的時候,他突然很誠懇地對我說“小L,想不想當兵,要想的話就跟我走吧”。
我從小就一直很羨慕軍人的,也多次夢想成為他們的一員。但在這個節點上,讓我在這么短時間內作出能影響到我今后人生走向的決定,也確實是太難為我了。我回答到“我現在還是想先趁著年輕,多學一些知識”,首長說“想學習好呀,部隊里也有軍校的”。
說實話,那時首長的誠懇真的讓我動心了。但經過短暫的考慮后,我還是婉言謝絕了首長的好意。因為我這個人一向是順其自然,凡事不勉強的。畢竟上大學的機會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才爭取到的,放棄了確實可惜。臨走前,首長還說“小L,回去好好和家里商量一下,要是想好了,趕緊來找我,我這兩天還在這”。
多年后,我對那位首長一直是心存感激的,也十分理解當時他的想法。那年的征兵,我們是一點消息都沒有,所有的名額估計都被當地的干部給消化了。首長希望我能參軍,也是覺得我還是一個可塑之才。一是幾百人中才考上的一個,智力應該不錯;二是當時我已經近一米八了,身體條件也很好。各方面條件綜合考慮肯定要優于其它的兵員,況且來說征兵首長手里都是會有幾個機動指標的。所以我那時如果決定要參軍了,肯定是沒問題的。那將是另一條人生之路了。不過即便那次錯過了當兵的機會,在我內心深處,一直是對軍人充滿著崇敬的。
拿到錄取通知書后,我并沒有馬上給家里寫信報喜。因為我已決定一周后就回家,所以即便是寫信的話,估計信還沒到,我就已經回到家了。
實際上,家里人知道我考上的消息可能比我還早。因為我一個留城的好朋友的爸爸是北京化工學院的校醫,從學院公布的錄取新生的名單上看到了我的名字后,馬上叫我同學來到我家告訴了我的父母。更有甚者,我的一個發小還告訴我父母說他看到我回北京了。使得我父母那幾天一直很納悶兒,尋思著怎么回北京了還不回家呢?
利用這一周的時間,我要辦幾件事,轉糧油關系,和關系戶道別,請兄弟們吃一次飯。
關于如何轉糧油關系,多虧了我們知青隊長,跑前跑后的打聽出來如何辦理。他首先從知青伙房那里取出一些糧食,這就是我1978年一年的口糧,裝了兩個麻袋,用獨輪車和我一起推到了距離我們村幾里地的一個糧庫,交過糧食后,由糧庫給出了一個轉出糧油關系的證明。
得知我考上大學后,我的幾個關系戶都非常高興,覺得我給他們也增了光,使他們在村里覺得更神氣了。都要在我走之前請我吃飯,盛情難卻,我正好也借此機會和他們一一道別,感謝他們一直以來對我的關照。
臨走前最重要的一件事,當然是要請這些朝夕相處的兄弟們一起吃次飯了。因為口袋里放著剛領回的一年的工分錢,大約100元錢左右,底氣是很足的。那天早上,大家約好都沒出工。我叫上一個哥們兒,一起走到公社,先去商店里買了酒,有白酒,紅葡萄酒,白葡萄酒,還有別的果酒,反正一樣買了一瓶,一共是七八瓶。那時的我們一點兒酒的知識都沒有,這么多種酒混著喝,其后果可想而知了。然后又去公社的飯店去打包了六七個菜。其它的人則在家利用現有的原料(比如蘑菇,大白菜啦)準備一些飯菜。期間發生了一起偷雞未遂事件(在第四部分有述),被我及時制止了。所以臨時又去村里小賣部買回一只雞,增加了一個小雞燉蘑菇。
那頓飯,大家吃得非常開心,邊吃邊聊。一直吃到下午。由于我們這些人都不會喝酒,吃完飯后,酒還剩下四五瓶,怎么解決呢?大家決定開始打撲克,誰輸了就喝一杯酒。玩著玩著,就不斷地有人躺下睡著了……。
最后是什么時候結束的,一點兒也不記得了。反正我是睡到了第二天的下午才醒過來。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即使在最后階段,也沒有發生什么擾民事件。
在大學開學后一段時間,有一次,我們的系主任像是開玩笑似的隨口問道“聽說你臨走前還請其它的知青吃過一次飯?”“是呀”我隨口答道。不過事后總覺得有些不對勁,難道這件事也被記入了檔案?真是不可思議。
縱觀77年高考,首先要感謝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同志,剛剛復出的他主持召開了全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作出于當年恢復高考的決定。為廣大求知若渴的青年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自主決定自己命運的機會。從1966年到1977年整整十一年,因高考終止,社會上積壓了十批的畢業生。以至于這次高考的報考人數達到570萬,這讓政府主管部門大吃一驚。當時就連印刷考試卷的紙張都成了問題。最后還是由鄧公拍板,緊急調用印制《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紙張來印發考卷。其次要感謝的是在高考中助我實現大學夢的兩個貴人。一個是為我提供政治參考題的我哥哥的同事;另一個就是北京高考語文試卷的出題老師們。
如果說我數理化的成績基本反映出我真實水平的話,那政治語文成績中就有很大的幸運成分了。本來最沒把握的兩科都能考出比較理想的成績。多虧了兩個貴人相助。尤其是語文試卷,好像是出題老師考慮到知青的條件和環境,為我們量身定制的。
對于我們這批知青,寫作文應該是最有條件的,近一年的新鮮經歷和感觸,可發揮的空間很大。我的兩位留城的好朋友,學習也很好,我覺得他們也應該能考上的。但是77年他們都卡在語文上。因為他們那一年確實什么值得留念的事也沒做,讓他們“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地捏造出“我在這戰斗的一年里”的英雄事跡來,,真的勉為其難。好在后來經過努力,他們都在78年考上了大學。
因那時剛剛撥亂反正,受時間、教材、考生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制約,考試不便全國統一進行,而由各省、市單獨組織安排命題、考試和閱卷等一系列工作。總體來講,77年高考試卷的難度相對來說還是不算高的。比如北京語文試卷(理科)就要求寫一篇作文,這也是絕無僅有的。
即便如此,由于從公布高考消息到考試,只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有些地方時間更短,所以基本上考的是平時打的基礎。短時間內的突擊復習有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的。所以造成77年報考人數高達570萬人,但最后錄取27.3萬人,錄取率約為4.8%,是共和國高考史上錄取率最低的一次。這個錄取率還是全國范圍內的平均值,農村和邊遠地區要遠遠低于這一數值。
77年恢復高考的意義在于在全社會形成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尚,重塑了公平公正的價值觀,也為我國在新時期的發展和騰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由于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試,考生水平參差不齊,也爆出了一些趣事。
其一,理化組的閱卷老師改到一份卷子,上面一個題也沒答出來。不過這位考生倒也頗具自知之明,自己已在卷子上畫好了一個大鴨蛋,而且畫得栩栩如生,立體感很強。更有趣的是鴨蛋旁還題了兩行字:閱卷老師辛苦了,送個鴨蛋來慰勞!
其二,語文組的老師在一份卷子上發現了一首題為《答卷有感》的打油詩:
小子本無才,老子逼我來。考試干瞪眼,鴨蛋滾滾來。
此詩一經傳出,迅速傳開。有的教師還欣然命筆,和詩湊趣。
《答某考生》 小子尚有才,無才寫不來。回去好好學,明年重新來。
我們村的知青在77年的高考中還真沒有什么“出彩”的舉動。在后來的老同學聚會的聊天中他們告訴我,在參加過77年的考試后,知道了平時不好好學習,臨陣磨槍是不行的。但他們也不愿放過享受15天假期的機會,于是他們又全都報名參加了78年的高考。設身處地地為他們想一想,如果不答題的話,在考場里靜坐兩個小時也是挺難熬的。于是一個知青和監考老師說“老師好,我們先睡一會,如果考試結束時還沒醒的話,麻煩您叫我們一聲”。老師親切地回答“沒問題,你們踏踏實實地睡吧”。
在村里忙完最后幾件事后,終于要離開大家了。
臨走的那天早上,兄弟們一起送我到國道旁等長途汽車。我提著行李,回過頭久久凝視著整個村莊。
再見了,上莊子村;
再見了,和我一起摸爬滾打了近一年的兄弟們;
再見了,一直給予我關懷照顧的老鄉們。
迎接我的,將是全新的生活……。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