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看的最好看的美劇 《愛,死亡,機器人》,對時間、哲學、人性、未來的思考太贊。
哲學家韋伯這樣描述“工具理性”,人們在行動的時候,只關注功利的目的,純粹的高效率,而漠視人本身的精神價值。
這種矛盾,跟我當下所面臨的選擇,本質上是一樣的。過于追求結果,世俗意義上的認可,而忘記了自己是個“人”,雖然明明知道這樣做的選擇是最優的,但是內心還是非常痛苦擰巴。
一張大廠鍍金證明,一份尚且不錯的收入,工作不背業績指標,極具性價比;而恰恰是不背指標,年輕的競爭者著廢寢忘食的做精做細,提高匯報頻次,讓工作飽和度呈現飽滿。
佩服,他們升職加薪的背后是看不到的付出和心血,本以為各自走在各自風格的路上,各自承接不同業務板塊,沒想到忽略了因為這樣的對比,大領導覺得我自驅力不夠。
哪怕工作質量和工作能力得到了肯定,但是工作積極性和態度沒有那么aggressive和“會來事”,塑造了對我而言,很虧的形象。
那我花大量精力時間的高質量交付和高難度項目的搞定,反而意義何在?不禁反思,如果我能把中后臺工作都做的好,是不是也可以融會貫通嘗試做一些前臺的工作,更容易出成績,更容易被看見。
一家公司,最希望的是流水的兵,鐵打的客戶,替換掉任何一個人都不影響公司運轉,增加競爭力和KPI考核指標會越發成為常態。
要每年都是增量業績,既要追求規模,還要追求利潤,同時保持不出風險,只做好本職工作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存量世界項下資本家的標準了。
對于打工人而言,滿足于一畝三分地,就會淘汰,不過是時間問題,新的競爭者比你能吃苦,比你開價低,比你更愿意貼近領導;高級打工者,不出成績,沒有靠山,公司也可以用各種方式讓你走,明的or暗的,都不用走到優化談話的那一步,你自己就會走。
專業是基石,但是關系和人情更重要,后兩者極度考驗人的軟實力,綜合素質,你務必要保持好能力精進,精力管理,時間管理,向上管理,預期管理,抗壓能力管理,etc。
在深圳的幾年,這個國內最市場化的城市,看的最多的,是用現實告訴我們,如果你很弱,每個人都可以拿捏你;如果你很弱,你沒有話語權,被魚肉的更厲害;如果你沒錢,你會活的很吃力,精神良藥也很難拯救,賺錢是硬道理。
清淡飲食保持清醒頭腦,有意識抵抗大環境帶來的無意識異化,才能免于做困獸,回歸可愛人類。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絕大部分人的核心資本,不過是依賴體力和時間,而隨著年紀增大,體力大不如前,生活負擔導致精力也難比年輕狀態,人會顯示一種疲態。
年輕時候996,007又如何,體力滑坡后,淘汰也成了最終宿命,明明人類的黃金年齡是40歲才真正成熟變睿智,不想淪為低效人才,唯一的出路,只能升級。
需要全方位的提升和進化,時間越來越緊迫,時間并不是很充裕,總有人用比我差的牌面打出更好的牌。小步快跑,認真前行,好過一切只說不做,有手有腳,這個世界是餓不死人的。
如今承包快遞站,賣廢品,炸油條,哪個不比普通白領賺的多,出路肯定有,前提是勤勞忍耐。
若我已提前知道“螺絲釘命運的終點”,我還不快點行動么,重塑能力,低谷期的我,再一次,決定靠自己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