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礎上進行的專業教育,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社會活動。既然高等教育需要一定的基礎,那么在接受高等教育前需要一個選拔。為了完成高等教育,也需要一個考核與檢驗。那么這兩個到底哪一個應該更嚴格一些呢?
其實,讓我們仔細想一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無非是為這個社會,為這個國家培養人才。那么寬進嚴出與嚴進寬出哪個更有利于培養人才呢?我個人認為是嚴進寬出。我們知道教育資源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對每一個人都進行高等教育,這沒有意義。而所謂的高等教育,也絕對不是成才的唯一渠道。難道不接受高等教育我就成不了才了嗎?不接受高等教育我的人生就完蛋了嗎?顯然不是。由此可見,高等教育無非是供你選擇的一條人生道路,有的人適合這條路,而有的人就不適合這條路。我認為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高級專門人才和所謂的工人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高等教育既然要進行專業教育,接受教育的人就必須有一定的適應課程體系要求的能力,而過低的門檻無疑會降低質量。誠然,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才而不是選拔人才。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選拔是接受教育的先決條件。選拔標準的嚴格也是為每個接受教育的人著想。如果你不適合這個領域,但是通過想對寬松的選拔你接受了高等教育,你不可能學好,你也會因此而懷疑自己,懷疑人生,也就不可能成為人才。嚴進可能不是最理想的方式,但就目前來說卻是最好的方式。(因材施教你就更不能用寬松的標準讓每個人接受他所不適合的教育)
那為什么要寬出呢?我們知道當我們步入社會,步入工作崗位的時候,能力比知識更重要。高等教育交給你的東西也許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終生學習的理念與能力。專業課有那么多,我可不可以只精通一門,其他的只要及格就行了呢?我可不可以通過高等教育真正學到的是如何學習,通過無數次的失敗我可能沒有學到多少知識,但是接下來如果你要我學會一個東西,我可能會有自己的高效的學習方法。寬出不意味著零門檻,而是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成才途徑后可以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孔子講因材施教,那就不能用統一的標準去判斷每個人是否成才。每個人的成才標準都是自己給自己訂的,再難的卷子對一個不想學習的人都是沒有意義的。能通過嚴格的選拔接受高等教育的都是有理想、有抱負,至少是有目標的人,那我們可不可以通過相對寬松的標準讓他們有更多發揮選擇的空間呢?
現在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無非就是因為進入大學的門檻降低了,只為追求所謂的平等而忽視質量。而那種讓人人都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恰恰是最大的不平等,人人都接受高等教育,人人都不愿意做“低等工作”,平等何以體現?現在很多人批判應試教育,但是應試教育有罪嗎?那些人絕大多數都是抱著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態,殊不知,真正有能力的人也一定有適應各種制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