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一位老同事突然來電,劈頭蓋臉提出一大堆問題,把我問懵了,經(jīng)過一番詢問,終于了解了個大概:他的孩子考取了留學機會,但是兩夫妻卻無法達成一致,爸爸主張盡早出去盡早適應(yīng),媽媽說孩子太小,高中畢業(yè)后再考慮。
我猜老同事來電,可能是要針對媽媽來我這里找點子彈,或許他感覺我女兒在國外5年了,肯定有不少有說服力的證據(jù)。所以,他的問題也大都圍繞:國外教育如何?老師怎么樣?考試是哪個序列?一聽,就是國內(nèi)的托付思維,難道優(yōu)秀的學校就沒有差學生啦?
我現(xiàn)在說這話有點馬后炮,其實,當初我也只考慮了這些問題,現(xiàn)在就我這幾年的經(jīng)歷,和打算或有意向送孩子留學的父母分享,孩子留學到底什么事最重要。
站在留學生的角度想想,一個孩子甫一出國,什么是擺在面前最現(xiàn)實的問題,會是學習嗎?十個孩子九個半會告訴你是吃不慣,生活上的適應(yīng)對一個孩子來講,是第一關(guān)。事實上,衣食住行,都會牽扯孩子大量的精力。
女兒曾經(jīng)給我講過一件事,她剛到寄宿家庭,家長的建議盡早出門熟悉環(huán)境,不到十分鐘,迷路了,她看哪個方向都象是回家的路,之后花了兩個小時在漫山遍野的別墅叢中才找到回家的路,回家到身體極度疲憊,心情十分沮喪。
或許有家長會說,那怎么不打個電話回家,讓寄宿家庭來接呢?這個建議很好,可是剛到當?shù)兀€沒有申請電話卡;即使打通了,讓她如何表達自己處于哪個山坡?也有家長說,有g(shù)oole地圖啊,說得對,或許一個十八歲孩子使用起來會比較熟練,可是一個十四歲孩子就不太可能會在手機里下載這個玩意。而我遠在異國他鄉(xiāng),幫不上一點忙。
孩子越小,獨立生活的能力越弱,遇到困難時辦法相對較少,心智尚未成熟,可能無法紓解自己的情緒。
再接下來,還有學校的適應(yīng)、人際交往等挑戰(zhàn),這是要求孩子有強大的內(nèi)心和情商去面對。由于在國內(nèi),家長和學校對孩子的要求大多聚焦在學習上,基本沒有得到較好地訓(xùn)練。那么,TA遇到困難時,最能給予支持的恰恰不是國外的學校,而是家長。這里就要談到家長 ,在對待留學時的認知和意識了。
一般家長送孩子出國留學有三種心態(tài),一是希望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對學校寄予厚望,對孩子學業(yè)要求較高;二是希望孩子遠離國內(nèi)的應(yīng)試教育,給孩子相對自由的空間,對孩子和學校的要求都不高;三是孩子在國內(nèi)也學不到啥了,聽說國外的月亮比國內(nèi)圓,咱家既然不差錢,送出去得了。
第一種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較為關(guān)注,孩子也養(yǎng)成習慣報喜不報憂;第二種家長,對孩子學業(yè)不太督促,生活上關(guān)心較多,能夠給予細致的指導(dǎo);第三種家長,用財力支持孩子,聽說哪里好就去哪里,為了孩子不惜代價。
第一種家長的結(jié)果是什么呢?
講個親身經(jīng)歷吧,我曾經(jīng)在女兒高考時去陪讀了兩個月,同住的一個女孩體重不達標,學校在高考前五周強制醫(yī)療,體重不達標不得參加高考。后來才知道,她在第一個寄宿家庭沒有得到好的照顧,精神壓力太大,患有較嚴重的厭食癥,此后幾天女孩一天吃七八頓飯,只是為了增重。
有一天晚上,女孩哭著跑來找我,“阿姨,我在網(wǎng)上比對了一下指標,我可能得了絕癥,我不想死,我才十八歲啊!”望著女孩絕望的眼神,我的心都快碎了。拿起她的手機和檢測報告,我假裝內(nèi)行地看了一眼,輕松地說,“這些指標不過是5倍而已,哪里有那么嚴重。阿姨還曾經(jīng)以為自己嚇過自己...”隨后談了些自己的糗事,摟摟她的肩膀,我也只能做這么 多。此后,孩子臉色更差,顯然我的安慰并沒有起多大作用。
如果這位女孩沒有留學,或許她不必經(jīng)歷這一切,起碼落個好身體,遇到困難時,但至少有親媽的肩膀可以依靠。
第二種想法的家長會不會好一點呢?
再分享一個故事,這位媽媽是優(yōu)秀的外企高管,有天晚上出差途中,讀初一的女兒哭著打電話問媽媽應(yīng)該怎么學習英文,因為自己無法默出單詞,老師已經(jīng)連續(xù)罰她三天了。媽媽深受刺激,她無法忍受這種填鴨式的教育,一番運作,在送女兒出國之際,順便把老公留在國外陪讀,六個寒暑后,孩子終于考上大學,過了個相對快樂,壓力較小的中學生涯。
回過頭來看看兩夫妻的付出了什么:父親離職、夫妻長年分居,以及每年不菲的學費和生活費。最終,女孩畢業(yè)于商科,一年后嫁了一個中國留學生,在雙方父母的資助下,買了一套中價位別墅,每天打理代購網(wǎng)店,順便帶帶新生的寶貝。從朋友圈來看,日子過得挺愜意。
但,這位媽媽卻每日介很憂心,她不知道要貼補女兒女婿到什么時候。
家長們看完兩個故事,會不會有點氣餒,那再講一個令人開心的故事吧。就是那位很高興我能聽懂上海話的好朋友,她的孩子是在大學畢業(yè)后才出國留學的,現(xiàn)在定居美國,入職彭博,年初剛剛生完二胎,這位朋友歡天喜地地在美國侍候月子,不是曬外孫,就是曬度假或聚會,仿佛人生的第二春。
為什么不寫第三種家長,其實真的沒啥好寫,據(jù)我所知好幾個孩子3個月的語言學校能讀兩三年,實在過不了,甚至會花錢請其他留學生代考。萬一取得好成績,家長還會給更多零花錢啦,這點,孩子總是比家長們更懂家長。
也有人說,都是別人家的故事,不算是你的經(jīng)驗啊,講講你孩子的故事唄。如果要我講,我只想說國外讀書真不象家長們想象的那么簡單。
女兒備考最后兩個月,學校還在按教學大綱講新課程,換句話說,根本不會出現(xiàn)國內(nèi)的高二全部加速學完,高三整年都在復(fù)習的可能。
最要命的是,受教改影響,有一門主課沒有指定教材,她只能自己去圖書館借相關(guān)書籍,可是圖書館藏書并不足以應(yīng)付學生的借閱,最終,她在網(wǎng)上買了本二手書,大約二十天才收到。
可是,老師也沒有布置練習題,女兒提前網(wǎng)上下載試卷,再跑去圖片社打印下來。做完后,再到網(wǎng)上對答案,有錯的地方再找同學或老師去請教。
這和國內(nèi)教輔、習題滿天飛大不相同,如果孩子不自覺,或者沒有學習目標,三點半放學后確實是空閑得很,但是一考試就會驗證過程是松散還是自律。
寫到這兒,答案好象浮出水面了,與其花時間去考察外部環(huán)境,不如下功夫去養(yǎng)成好習慣,給自己和孩子多點耐心,國家、學校不過是外因,重點還是家長的理念和目標。因此,孩子留學歸根結(jié)底是家長和孩子雙方的事情,千萬,不要沖動決策,考慮孩子的心智、個性、能力,設(shè)定好自己的終極目標,否則,很容易種瓜得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