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集我看了不下三遍,想拋開話題本身的內容來談幾點自己的感受。
從直覺上看,這個鈕是不能給孩子按的:定制、模板養孩子等原因是很顯然的論點。但是,思達就是能夠把我們的直覺掰回來。所以,思達是辯論技巧高超的選手,他能夠從“完美”本身出發,這就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東西??!這是個好東西。肖驍這一集暫歸純辯手,按照思達的邏輯“完美世界里人人都想當冠軍,那怎么辦?”同時,又能夠跳出邏輯,“如果壞人處于完美世界中,我們這些小老百姓活該被蹂躪嗎?”(好壞的不是物質,而是使用物質的人)
傅首爾則是生活型選手。她的觀點特別接地氣,給你一種很生活、很吻合的感覺,讓你細思極對;同時,在娛樂效果上又很搞笑。能從生活中總結、提煉出那么多貼切的順口溜確實很厲害。
純辯手和生活辯手沒有好壞,前者玩得是邏輯,是思維;后者玩得是生活,是共鳴。但還有一種選手,他們的特點是能夠引發我們思考。陳銘關于教育和近代教育的觀點很發人深思:學校教育是求知和求知方法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人格教育,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教育子女呢?他的觀點是,近代教育和近現代教育的區別是教育的客體變了,前者的焦點是孩子,我們希望把ta變成一個什么樣子的人;后者的客體是環境,我們不再限定孩子的模具,而是提供最好的環境,任由ta去發展。
最頂級的辯論選手應該是哲學家吧,是高曉松那樣的,能夠高屋建瓴抓住人類本質、抓住核心問題,能夠大道至簡、能夠切中要害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