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非洲野牛
歲末年初,總喜歡整理。
整理前一年的得失,規劃新一年的愿景。整理的干凈了,身心也會覺得暢快一些。
發現一張酒店的餐券,然而現在看來已經過期了。這是一家評價很不錯的下午茶券,后悔不迭,為什么要浪費掉這次機會?為什么之前不找個時間去?細細回憶,大概是因為:忙。
回憶起來,有一次,都已在周一預約好了周六的用餐的時間了,但最終還是被其他事情耽擱了。慢慢地,也就擱置了此事,更準確的來說,是遺忘了此事。潛意識里認為這是件小事,不需要立刻完成,日后有的是機會。望著手中的餐券,想到那精致且誘人的美食畫面,暗暗咽了下口水。
今早聽吳軍老師的來信,其中講到一個發生在他自己身邊的小事:
我本來打算把一塊波斯地毯送到一個伊朗人開的專業地毯店清洗,因為事情太小,也不緊急,就將地毯卷起來放在墻角,一直沒有拿去洗。每次看到它,我就在想過幾天送去洗,但是一直覺得很忙,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從今天拖到明天,從明天拖到后天,拖了半年多。
直到有一天,那家地毯店送給我一封信,說感謝過去對他們生意的支持,他們要關門了(主要是現在波斯地毯進不了美國)。這下子我永遠無法再委托他們給我洗地毯了,而再找到一個值得信得過,服務價格又公道的地毯商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算是一個多少有點自覺性的人,也難免有拖延癥,很多時候,我們總是覺得有太多的時間,總有明天,其實可能最后一天會突然到來。我這一季的009封信中講過:上帝喜歡笨人,實際上當時對洗地毯這件事來說,最笨的辦法就是專門跑一趟,如果用了這個笨辦法,問題早解決了。”
想來,吳軍老師的這件小事與我沒吃成下午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不管我們是默默無聞的普通人,還是名聲在外的牛人們,其實都會有這樣想法的時候:日后我再做,先放一放。
那么,我們為什么想到了,而沒有做到呢?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總覺得,日后還有時間。
想看的視頻先mark,日后再去看,發現已經下架了;想吃的餐廳,等日后再去吃,發現已經停業了;想追的女(男)神,想等自己覺得足夠好的時候再去表明心意,發現他(她)身邊已經有了人;第一次考研沒有考上,選擇了當下去工作,想著日后有機會再考,但日后發現機會不知道在何時;孩子想去外面滑雪,但是你不想去,就對他說外面的雪下的不夠大,還不夠好滑雪。再說,我可以明天帶你去呀。就此想得過且過。但,你是否注意到孩子失落暗淡的目光,以及小聲的嘟囔:上次說好陪我玩的。。
人們總說,明天跟意外,不知道哪一個先來。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樣子,會發生什么,畢竟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亂世佳人》經典臺詞)
任正非在他的《我的父親母親中》提到:
我想伊朗條件這么差,我一打電話,媽媽又嘮叨,反正過不了幾天就見面了,就沒有打。而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由于時差,我只能在中國時間8日上午一早打,告訴她這個喜訊,如果我真打了,拖延她一、兩分鐘出門,也許媽媽就躲過了這場災難。這種悔恨的心情,真是難以形容
子欲養而親不待,人世間最痛也莫過于“風樹之悲”了。一錯過,便是終生。
倘若人的生命是無限的,那么人類是否會一事無成?因為趨利避害,囤于舒適區的惰性是人類的天性,總想著日后會去完成,但在漫長無盡的時間的荒野中,日后到底是哪一天?
我們應該感恩,人類生命的有限性。因為有限,讓我們產生緊迫感,讓我們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同時,我們給自己規劃了太多想做的事情,而沒有去做到。
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去年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
日語:每周看兩課日語,細化到每天的日程就是一課文內容聽力聽一遍,單詞跟著聽一遍,寫著再一遍,語法跟著聽力一遍,自己看一遍。
英語:晚上睡前聽力一課,早上醒來The Economist一篇,晚上睡前翻譯一篇小短文,一周寫一篇英語作文。雖然看上去就是一遍一遍總共也沒有幾遍,但真正落實下來,其實很耗時間,壓根不是在維持日常工作生活之余就可達成的目標。除卻個人能力原因,但就看一篇The Economist 的文章來說,除了通讀一遍文章,摘記和搞懂不認識的詞句,還得分析篇章結構,揣摩作者立意,以及學習作者如何謀篇布局。更花費時間的是搞懂詞句背后的文化含義,典故。
總之,本著還是學精英語的想法,暫時擱置了日語的學習,想著過段時間再開啟我的日語學習。但遺憾的是,在2017年的日子里頭,這事情就沒再開啟過。每日也都會在小本子上記錄一些想做的事情,或者是一些突發奇想,但后面復盤來看,做到的極少。
我的18年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補回日語,不再把它放到日后可以做的列表里。想到,就去做到。這很重要。
現在回想當初沒有去吃下午茶的原因,是覺得大老遠跑過去吃東西,好奢侈啊。手頭上還有幾個G的資料沒有看呢。不去的時間,可以想想下篇文章寫什么內容呀,所以這事還是下次再說吧。每次想起來,可能就會有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去向大腦游說:此時此刻,這樣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但反過來想,與其坐在家里冥思苦想,到不如去飽吃一餐,或許會有新的靈感和素材。前期的所有預估,只能是預估的結果,真正的價值,只有去做了才會知道。就像古典老師所說,頭腦中的思考,只有行動起來,才會真正影響過自己。所以想到做到很重要,它會帶給你全新的行動體驗。
新年的伊始,給自己定了個規矩:想到做某事,并且在客觀規律的條件下可以做到,那就去做。比如,這星期想去爬山,在時間可以安排的情況下,就不再游說自己說,下次吧,天氣這么冷。換個角度想,雖然天氣這么冷,去爬山,去遇見不同的事,不同的人,不也是一種收獲嘛。
想到做到的好處
比如,早起,并且堅持早起,讓你一年比別人多了xx倍時間。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是什么?是注意力。早起的時間里,專注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個好處還不夠好嗎?蘋果電腦CEO提姆.庫克、星巴克CEO霍華.舒茲、亞馬遜創辦人杰夫.貝佐斯 等人的一個共通點—堅持早起!其中庫克跟舒茲更每天凌晨四點就起床。
比如,運動,并且做到堅持運動,這一整年,身體素質變強了,心情也都很美麗。畢竟沒有愛情分泌多巴胺,你還可以通過運動呀。自己自足,簡易操作,這個好處還不夠好嗎?
想到做到之后的滿足感與成就感,會給你帶來正向循環。既然可以做到這件,那在同等條件下,也可以做到那件事情。通過實踐得時間的復利,1+1的結果會大于2。
請在想到之后,在客觀規律之下,去做到。
有一萬種不做事的理由,但希望新的一年,你有且只有一種做成事情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