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序/
人這一生,需要認真讀幾本書。馮唐說:“人這一生,反復讀幾本書就行,不要求多。” 他的書單里大多是文學、歷史,但如果對人心更感興趣, 《烏合之眾》也許是真值得讀的書之一。
原序/
本書致力于描述群體的特征。
民族性格即一族人的先天共性之和,但當若干個體帶 著一個目的聚集成群,就會產(chǎn)生某些不同于民族性格的新 特征。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兩種心理特征有時大相徑庭,只是因 為聚合成群這件事。
法律、制度只是 我們性格的外現(xiàn),表達著民族性格的需求。法律、制度是 結(jié)果,民族性格是原因,所以前者無法改變后者。
還有很多原因讓我們必須這樣保守。社會現(xiàn)象非常復 雜,我們無法預測和整體把握各種現(xiàn)象的交互作用。而且, 在可見的現(xiàn)象背后,常常好像隱藏著萬千個不可見的原因。
就其大部分行為而言,群體心理表現(xiàn)出了極端的低劣 性,群體行為好像被某種神秘的力量控制,古人稱其為命 運、天道或天意,我們現(xiàn)在叫“死亡本能”。
第1章 基本特征:性格統(tǒng)一律
1.什么是心理學意義上的群體。
2.密密麻麻的人群不一定構(gòu)成群體。
3.群體的特征。
4.群體成員思想感情的集中及個性的消失。
5.群體總是受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大腦活動的消 失,脊髓活動的統(tǒng)治;低智商化,情感的質(zhì)變;個體 群集后,情感會極化發(fā)展,變得更好或更糟;群體既 容易勇敢無畏,也容易犯罪。
要想變成群體,必須存在某些前提因素。
自覺的個性消失、思想感情的統(tǒng)一,是群體即將誕生 的預兆,而且不需要若干個體同時出現(xiàn)在同一地點。
心理學意義上的群體一旦形成,就會獲得某些一般特 征,縣花一現(xiàn)但十分明確。共性之外還有特性,特性是特 定群體的心理結(jié)構(gòu)的特點。群體構(gòu)成不同,特性也不同。
精確描述群體心理并不容易,因為群體的組織形式不 僅會因為民族和組成成分不同而各異,還會因群體正受何 種性質(zhì)和強度的刺激因素支配而不同。在研究個體心理學 時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 一輩子性格如一的人只存在于小 說里。環(huán)境不變,性格顯然不會變。
在精神活動中,無意識活動比意識活動重要得多。
我們的意識活動只是精神底層的無意識運行的 結(jié)果,而后者主要受先天因素的影響。這個底層就是代代 相傳的民族性格,也就是人們那些數(shù)不清的共性。
赫伯特·斯賓塞(1820-1903),英國社會學家、哲學家。倡導綜 合哲學、普遍進化論和社會有機體論。認為人類社會與國家是一個有機生物體。 是理論社會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在群體意識中,個體的理智降低,個性被削弱。 同一性吞沒了特異性,無意識屬性取得了主導地位。 其實群體都只有很普通的品質(zhì),所以無法完成需要高 度才智的事情。社會各領(lǐng)域的專家和名人組成的議會,在 對關(guān)系整體利益的事情進行決策時,并不比一群白癡通過 的方案有任何可感知的優(yōu)勢。事實是,他們都只能在工作 中忍受彼此的平庸性,任何普通人生來都有平庸的權(quán)利。 群體并不疊加智慧,疊加出來的都是愚蠢。
群體中會出現(xiàn)這些新特點,有幾大原因 。第一個體群集后,會僅僅因為變成復數(shù)而獲得一種無所不能的強大 感,使他敢發(fā)泄本能,而他脫離群體時本來是可以壓抑這 些欲望的。他會考慮到群體的匿名性及相應的無責任性, 不再想約束自己。一直約束個體的責任感完全消失。
第二個原因就是傳染。傳染性的影響,決定了群體的 行為特征和行為傾向。在 群體中,任何情緒和行為都會傳染,而且傳染性很大,大 到個體會欣然為了群體利益而輛牲個人利益。
第三個原因是三點中最重要的,它導致個體進入群體 后常會變成另外一個人。我指的是易受暗示性,上述傳染 性正是易受暗示性所導致的結(jié)果。
第2章 群體的情緒和道德
第1節(jié) 沖動性、動態(tài)性、狂暴性
群體的沖動性、動態(tài)性、狂暴性。群體任由外 在刺激因素擺布,對不斷發(fā)生的任何變化做出反應。 群體急于遵循任何沖動,完全不考慮是否對自己有利。 群體無法進行深度思考。民族因素的影響。
群外人能控制反射行為,進入群體后則會失去這種能力。
所以群體無疑完全不懂思考。他們持續(xù)受當下刺激因 素的影響,可以在極端的愛恨之間不停地切換。
對于群內(nèi)成員來講,不存在“不可能”這個概念。
第2節(jié) 輕信性、易感性
群體易輕信,盤惑能迅速影響它。群體順服于 盤惑。群體把產(chǎn)生的幻覺當真。群體的不同成員為什 么會有同樣的幻覺。受過教育和沒受過教育的群體成 員沒有區(qū)別。群體成員被幻覺控制的案例。群體證言 的不可信性。大量證人完全一致的證言是最不可信的 證據(jù),絕不可用來定案。歷史書的價值不大。
進入大腦的信息都有變成執(zhí)念的傾向
群體很容易創(chuàng)造和擴散神話,不僅僅因為群體極端輕 信,還因為其強大的想象力善于編故事。群體看到的雞毛 蒜皮的事,很快就會發(fā)生質(zhì)變。
成員中第一個對真相進行扭曲的人,是信息傳染的引爆點。
第3節(jié) 情感的單向極化
群體情緒的單向極化。群體認為一切都是確定 的,懷疑什么什么就是真的,并總走極端。群體的情 緒總是高漲的。 群體表達情感時,總表現(xiàn)出簡單化、極端化的特點, 不是極愛就是極恨。在情感方面,群體成員很像原始動物, 像在其他許多方面一樣。他們的分辨能力極差,只能在好 壞這一個維度上把握事物,看不到中間狀態(tài)。 在群體中,懇奄、無知和嫉妒的 人,都從自己的無力感和滿小感中釋放出來,一時充滿了 無窮的力量和嗜血傾向。 群體習慣了夸張的情緒,所以只能對極端情感有反應。 要打動群體,必須多使用強烈的感嘆句。要奇張、要斷言、 要一遍遍重復,絕不能講理去證明什么——這是公會上的 演說家都知道的說話技巧。 觀眾 要求舞臺上的主角具有現(xiàn)實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勇氣、道 德和美德。
第4節(jié) 排異、專制、保守
群體排異、專制、保守。這些情感特點的原因。 群體在強權(quán)面前的奴性。群體的革命本能的持續(xù)時間 很短,所以不妨礙他們極端保守。群體本能地敵視變 化和進步。
群體很簡單,只懂得極端情感。暗示給它的任何思想 觀念或信念,它不是全盤接受就是全盤否定,不是奉若絕 對真理就是視作絕對錯誤。
群體質(zhì)疑一切是與非,而且清楚自己的力量,所以既 不容忍異見,也喜歡強調(diào)服從。
群體很清楚和理解什么是權(quán)力和懲罰,他們樂意服從, 一有指今就會接受,接受就會執(zhí)行。群體對力量表現(xiàn)出馴服與尊重,卻很少被善良打動,它認為那不過是變形子 的軟弱。
群體基 本受無意識思維支配,所以很容易被遺傳基因控制,不會 不極端保守。不理它,它很快就會厭倦混亂,本能地轉(zhuǎn)向 奴性。
群體 喜怒無常,但只是表面無常。其實群體就像原始生物一樣, 具有不可動搖的保守本能。
第5節(jié) 道德
群體的道德。群體的道德行為可以比成員高得 多或低得多,取決于其受到了什么暗示。案例與解釋。 群體的行為很少考慮單獨的個體常首先考慮的利益。 群體的道德凈化作用。
如果把“道德”這個詞解釋為“持續(xù)尊重社會習俗、 永遠抑制自私?jīng)_動”,那么很顯線,群體太沖動,所以它不 道德。
我們不應對群體求全責備,說它們?nèi)狈硇?尤其 受無意識因素的左右。在某些情況下,如果它們訴諸理性 和自己的切身利益,這個星球上根本就不會產(chǎn)生文明,也 就沒有人類歷史了。
第3章 群體如何相信、推理和想象
第1節(jié) 群體如何獲得思想
群體如何獲得思想。根本思想和次要思想。為 什么互相矛盾的思想可以同時并存。崇高思想必須經(jīng) 過改造才能被群眾接受。一套思想對社會的影響與它 包含多少真理無關(guān)。
民族大義根植在民族性格中,歷史的大變革都是根本思想的變化導致的。偶然思想則像小波浪永遠都在變。
第2節(jié) 群體的邏輯
群體的邏輯。群體無法被說服。大多數(shù)群體只 有低級邏輯能力。除了概念之間的偽相似關(guān)系和先后 關(guān)系,群體無法理解其他。
群體能使用和接受的邏輯太低劣,從邏輯學角 度講,把那叫邏輯,只能算是打了個比方。
群體推理的特征,就是把表面有點兒相似的不同東西 聯(lián)系起來,并瞬間把具體經(jīng)驗普遍化。
有些觀念很容易得到普遍認同,尤其因為大 部分人覺得不可能靠自己的邏輯推導出什么獨特的見解。
第3節(jié) 群體的想象
群體的想象。群體的聯(lián)想能力很強。群體只會 形象思維,前后兩個形象之間沒有任何聯(lián)系。群體無 法感知不讓它震驚的事。奇人、奇事是文明的真正柱 石。政治家的力量以民眾的想象為基礎(chǔ)。事件以什么 形式呈現(xiàn),才能激發(fā)民眾的想象。
群體跟沒有邏輯能力的人很像,形象思維能力很強, 聯(lián)想很跳躍,還特別容易被徹底影響。一個人或任何大事 小情,都能讓它浮想聯(lián)翻,而且想象出的內(nèi)容就像現(xiàn)實一 樣逼真。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最能打動群體的一般都是最假的事。
所以,激發(fā)民眾想象的并非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fā)生的方式和被呈現(xiàn)在民眾面前的方式。 只要把事實濃縮,就能制造出會占據(jù)和沖擊民眾想象的形象。掌握了 激活群體想象的藝術(shù),就掌握了統(tǒng)治他們的藝術(shù)。
第4章 群體信念都采取的一種宗教形式
群體只能產(chǎn)生單向極化的情緒,在群體中,好感會迅速變成崇拜,討厭剛一產(chǎn)生就 瞬間變成了仇恨。這些概論已經(jīng)給我們提供了充分條件, 去預知群體信念的性質(zhì)。
任何宗教或政治信仰的創(chuàng)始人,因為把狂熱情感灌輸 進了群體的頭腦,所以才能讓人們在崇拜和服從中找到自 己的幸福,并愿意為了自己的偶像去死。
在理性與感性的永恒戰(zhàn)爭中,感性從未被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