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為什么逼孔融讓梨?你問過他嗎?”
昨天我看了一條關于抨擊語文教育的新聞,這則評論很是扎眼。
按照語文課本的說法,孔融是年長的孩子,“讓梨”體現謙讓的傳統美德,說明他更懂事。
有人覺得,“讓梨”是一種落后的道德觀念,而且也尊重當事人(孔融)的選擇。
但是,我覺得“孔融讓梨”最大的爭議,不在道德,而是大人覺得,孔融比弟弟更懂事,他更需要承擔起“讓梨”這一責任。
“孔融們”總是被動地接受別人的各種的要求,如同一群披著賢者外衣的“苦行僧”,看似十分高尚,實際上是有苦說不清。
這個論點,聽起來好像很奇怪,但仔細想想,生活中其實很是常見:
假如你們是孔融
學霸
◆同學A:你學習那么好,能教教我嗎?
◆同學B:把你的作業借我看(chao)下好嗎?
◆老師:你來給同學們講解一下這個怎么做。
萬能工
◆老板:聽說你會修圖,幫我P一下。
◆老板:你有空,給我出去跑一趟!
◆老板:那個誰走了,你暫時頂一下他的工作
長姐/兄
◆媽媽:你年紀不小了,快點嫁人/娶媳婦吧!
◆爸爸:你要有大人的樣子,給弟弟/妹妹做個榜樣!
◆親戚:這么快就找到工作了,做什么呀?收入多少???
每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是怎樣的感受?
如果把人都視為磁鐵,你明明是S極,別人是N極,即使雙方屬性完全不同,只要離得不遠,你永遠阻止不了他們吸引到自己身邊,并且對方還臭不要臉地說著:“這很正常,好嗎?”
每次遇到類似的場合,又會怎么做呢?
反駁:
什么都問?你們自己不會去想的嗎?
一個人干十個人的活,老板還沒漲工資呢!
這做人口普查嗎?你們有問過我的感受嗎?
逃避:
我沒空,不要來找我!
又累又苦,還是換個工作吧!
撒謊好呢?還是租個男/女友好呢?不如別回去了!
然而,當你還在和現實撕逼、還在盤算付出的多少時,有一些比你更懂事的人,即便滿身怨氣,也不會吝嗇曾經的付出:
假如她們是孔融
董明珠
為自己付出“有怨無悔”
34歲才進入格力的“高齡銷售”,
13年青春的付出,換取公司11年空調銷售全國第一。
2012年,她終于成為格力集團董事長,
5年時間不到,她卻被公司股東們集體“逼宮”降職,
她在股東大會“懟天地”,認為自己的付出不被認理解。
然而,她沒有因此頹廢:
打“土豪”、加工資;上購銀隆、下走基層;
一天跑4個節目,晚上10點還接受別人拜訪,
這是2016年末“降職”至今,她在格力電器的“日常付出”。
董小姐曾說過:
女性更多是要從解放自己開始做起,并不是別人給你一個條件,一個位置,而是努力靠自己獲取一個希望的、對等的身份。
(把“女性”換成普通人,道理也是一樣的)
國美杜鵑
自從2010年黃光裕入獄后,
內憂外患充斥著國美電器,眼看快不行了。
“黃背后的女人”,被迫放棄幸福的日常生活,
沒從商經驗、開會便緊張、連稿子都背不了的她,
通過老公的“遠程指導”,接手百億市值的“爛攤子”:
內懟陳曉“篡位”,讓公司繼續“保黃”;
外懟蘇寧、萬達、京東,轉型電商激活企業。
6年付出,杜鵑接受采訪時,仍然抱怨經營工作:
“我不想做企業家,千萬別說我想做企業家,別給我定成企業家”、“太累了,你必須要付出200%、甚至是超出你承受范圍的努力。”
但是,她從未否認自己說過:“你出獄時,我給你一個更好的國美!”
董小姐也好,杜鵑小姐也好,她們除了擁有海量知識和過人能力,還比別人更懂得付出的意義和價值,才沒有糾結付出的多少。
如同文章開頭講述的孔融,孔融小時“讓梨”,付出大蘋果,但收獲了口碑。但稍微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他長大后聲名在外,所以恃才傲物,不愿付出,不甘隱忍,反而落下殺身之禍的悲慘下場。
假如我是孔融
你以為這只是一篇人生勵志雞湯文嗎?
不,上文只是一般套路,下面才是真的出路。
(1)幽徑小道:“懂事”是資本,“付出”索回報:
“學霸”可以賣筆記賺錢?。弧叭f能工”什么都會了,開個公司自己晦;我還有點閑錢,不如先放飛自己,說不定遇到開啟一段異國戀情。反正世界這么大,我還沒看過呢!
(2)康莊大道:以“懂事”為榮,“付出”也快樂:
通過資本或經驗積累,成為大咖或老板,你的的經驗、地位、影響力不僅獲得別人尊重,而且通過“授人以漁”(培訓、演講、寫寫簡書等等方式),把別人改造成與你一樣“懂事”的人(順便撈一筆,劃掉),這通常是一種快樂大于痛苦的付出。
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觀點,無所謂:
因為我們仰望著同一片天空卻看著不同的地方
---《秒速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