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柳
自從加入簡書,開始堅持寫作以來, 越來越覺得自己知識淺薄,讀的書少,寫的小文詞窮理淺。常常贊嘆優秀作者們知識之淵博,腦洞之大,語言之精美,思想之深邃。
于是每天都會擠出時間讀書,讀友友們的文章。過去讀書只是讀書中的故事和道理,而現在的閱讀,更關注作者文章立意、寫作構架、遣詞酌句、故事情節的設計……
然后把學到的知識,模仿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文章被別人看到,點贊,評論,被鼓勵!學習的勁頭就更足!
越努力學習,越覺得有奮斗的目標,越有成就感,越想學習。
我就在想:為什么作為成年人的我,現在既不為功名也不為利祿,文學功底又這么薄弱,可是為什么還這樣夜以繼日地努力學習。無獨有偶,經常看到友友們感慨,自從來到簡書,發現和遇到了優秀的自己。
除了我想讓自己的人生更豐滿一些,為母親寫本書,這個“遠大”的目標作指引外。
我想我堅持寫作,主要是簡書是個包容性很強的平臺,她給我時間讓我慢慢成長。她看到我的成績,及時給我鼓勵,更有志同道合的友友們抱團取暖,相互鼓勵,比學趕超,共同進步。大家相互尊重,既使提建議,也都是態度中肯,語言文明。
由此而想到:為什么同一個班級的孩子,同等的學習資源,同樣的老師,有些孩子自律好學,努力上進,成績斐然,成為學霸,而有些孩子卻走下坡路,成績慢慢下滑,成為學灰。
關鍵問題就在于家庭教育上。有些家庭,就像我們的簡書大家庭一樣,營造和諧的氛圍,包容孩子慢慢的成長,看到孩子的優點,尊重孩子,為孩子樹立榜樣,引領孩子成長,寬松包容的家庭氛圍,給予孩子試錯糾錯的成長機會。
有更多的家長,因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式上的欠缺,常常容易產生焦慮情緒。比如,一看到別人家孩子在某些方面優秀、有成績,就眼紅,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用“打擊式”的方法教育自家孩子。打擊式的教育,不僅不能刺激小宇宙爆發,反而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傷害了親子關系,孩子反而關上心門,家長在孩子這里就失去了話語權。
為不輸在起跑線上,家長焦慮的情緒,往往引起不理智的盲目地跟風。比如:別人學鋼琴也跟著報鋼琴課,結果是買了鋼琴當擺設;別人拉小提琴挺酷的,咱也學小提琴;別人家的孩子畫畫挺好的,咱也報個畫畫班;別人家孩子舞蹈挺好,咱也跟著報個舞蹈班……就這樣,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樣,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最后什么也沒有學好,更輸了孩子的信心。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擅長的一面,就如同我們寫文章一樣,有人擅長言情小說,有人擅長邏輯推理,也有人擅長詩詞,有人擅長科幻……如果一個人想成為全能大家,那可真是不易。
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長愛好選一兩項堅持去做,如同我們開始寫作,選自己熟悉的方面,深耕細作,慢慢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然后再觸類旁通,擴大自己的寫作領域。
作為寫作新手的我來說,要學的知識很多,可如何提高自己。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潛下了心,一點一點的死磕知識,不斷的讀書,不斷的寫作,慢慢進入良性循環。就如同吃飯要一口一口吃,不可能一下吃成大胖子。
可是在對待孩子學習問題上,家長的期望值往往會表現的很高。如果孩子是班級前十幾名時,我們就期望他是前一二名;如果孩子是班級一二名,家長會期望他是年級前五名……可能更關注的是孩子取得的成果,而容易忽視孩子為之努力的艱辛。如果孩子進步了,那是理所當然;如果孩子成績下滑,考得不好,那孩子可能迎來的會是“雷電交加”。
記得全國優秀班主任魏書生老師曾對成績最差的學生這樣說:咱能學點啥咱就學點啥,咱能看點啥咱就看點啥,咱能讀點啥咱就讀點啥。做事一定不要怕慢,只要你們做起來,就比不做強。讀讀讀,寫寫寫,一個個小事積累起來,成績就不由自主就上去了。
領著孩子做他能做的事,不發牢騷,不放怨氣,不吹冷風,不說怪話,總也不埋怨孩子,孩子才會越來越自信,才會越來越愿意學習,當然成績越來越好。
若不是身在其中,怎能感同身受。通過自己寫作遇到的問題,更理解孩子學習的不易,多鼓勵,幫助孩子找方法,建立學習的信心,不怕慢,就怕站,水滴石穿,積沙成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