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常,周末上課前,我又進行了一番思想斗爭。兩小人在腦里辯論了一番。
大白:一周才這么一兩節,必須上。本來就晚開始,再不堅持就更掉隊了。
小黑:地點那么遠,要提前半個小時打車,反正才學一個半小時的基礎,不如看視頻。
大白:現場學進步會更大!不去,學費就白交了。
小黑:1點的課,現在都快12點了。還要吃飯、換衣服。太麻煩了,少學一次沒事的,大不了晚上去跑個步,反正能達到鍛煉的目的就行。
大白:不行,必須堅持,一旦停下來,可能就永遠有借口停下來了。你那么羨慕別人有特長,那就應該把你的愛好也堅持成特長......
好吧!
12點了,還來得及!于是,邊煮面邊換衣服。慶幸早上先從冰箱拿了肉出來,衣服也準備好放在了袋子里。
一頓忙活后,12點半!完美!打車出發......
開始上課時,聽到音樂響起的那一刻,嘴角上揚。“太喜歡這種感覺了,慶幸來了!”
上課期間,我努力學好每一個動作。當老師轉過來看時,我更認真地把動作做到位。于是,心底的聲音又響起——“如果是說做得不好的,保佑千萬不要點到我,不,我做得這么認真,應該會表揚我吧!”
上完課后,酣暢淋漓。“以后一定每次都來!流汗的感覺太舒服了!”
回家的路上,我開始轉換身份......
我這么大把年紀,上課前也有厭學情緒。何況小朋友。所以有時面對遲到的、不想上學的學生,應該化身“大白”,耐心引導,而非一味批評。離開舒適圈只需先擁有跨出第一步的勇氣和力量,我們要做的就是用語言、用行動幫助孩子找到這種力量。
其次,興趣源于體驗。只有嘗試了、體驗了,才有可能樂在其中。有些孩子提不起學習的興趣,是因為她還只是在學習的“門外”,當她推開學習的那扇門,在探索中、求知中有所收獲時,才會想繼續學習,收獲更多知識。那老師應該幫助孩子推開那扇門,但怎么推?不如“門前變戲法”,變換有趣的教學方法;不如“三顧學生茅廬”,集體教育、私下談心或家訪。
另外,每個學生都希望老師能看到自己的努力和進步,并且渴望得到表揚。因此,教學中,應當“吾日三省吾身”——今天表揚孩子了嗎?表揚的人數多嗎?表揚的內容具體嗎?
原來,當我再次成為學生時,我能更理解學生。當我帶上教育的眼光時,其實,生活處處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