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可以向薩利機長學習簡潔有效地說話。
薩利是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的機長,他是神一樣的英雄,先說一下他的事跡。
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事故
2009年1月15日,一架空客A320從紐約起飛,在爬升過程中遭遇鳥群撞擊,兩個引擎同時熄火,飛機完全失去動力,危機情況下,薩利機長根據經驗在208秒后成功將飛機降落在哈德遜河面上,155人全部幸存,這被成為哈德遜奇跡,這個真實事件被改編成了電影《薩利機長》。
一個奇跡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需要在所有方面都做得恰到好處:需要機長冷靜地判斷,副駕駛緊密地配合,乘務員有效地指導,當然還需要乘客都能保持秩序。整場救援行動僅耗時24分鐘。在影片結尾,薩利機長這樣說:
不只是我,是我們所有人,是杰夫和堂娜、希拉和多琳、所有的乘客、救援人員、空管人員、輪渡船員、還有警局潛水小隊,我們都盡了一份力,這才是我們幸存的原因.
其他人的全力配合的確很重要,但是最最重要的是那緊急迫降的208秒里駕駛艙里發生的一切。電影高度寫實地展示了這208秒,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個細節:在飛機撞上鳥群,兩個引擎同時熄火時,機長薩利要從副駕駛手中接管飛機控制權。他對副駕駛說:My aircraft(我的飛機),副駕駛立刻移交控制權并回應:Your aircraft(你的飛機)。
一句極其簡潔有效的指令,薩利機長就完全控制了飛機。沒有一句廢話,甚至沒有一個多余的字!看起來似乎沒什么,但這真的不簡單。因為失去動力的飛機離地只有853米,飛機在不斷下降。任何一秒甚至一毫秒的耽誤都會釀成一場災難。
找另外一場空難作對比,或許你就能更明白簡潔有效地說話是多么地重要。
大韓航空801號班機空難
1997年8月6日,一架波音747從韓國首爾起飛前往關島,機組人員在降落過程中誤判機場位置,過早地下降了飛行高度,結果飛機撞山,包括機組人員在內的254人中有228人遇難。
事故發生在凌晨一點,關島下著大雨,能見度低,這些天時地利確實不好,但是最關鍵的是人的因素。因為機組人員是韓國人,關鍵時刻他們交流用韓語。
在韓語中,根據說話的場合(正式/非正式)以及和對方的關系(長輩/平輩/晚輩)不同,同樣的內容可以用六種方式來說。所謂尊敬階和準敬階,平階和準平階,基本階和不定階。聽起來就頭疼,以至于我在學習韓語的初期,為了避免對方誤會,在不確定使用哪種語體的情況下,我一律采用尊敬階說話。尊敬語說起來最麻煩,舉個例子。
同樣的一句“你吃過飯了嗎?”
對長輩:????????(7個字)
對熟人:????(3個字)
當大韓航空的副駕駛和機械師對機長講話時,他們是不敢采用任何表示親密或熟悉的語言的,他們得用尊敬語,他們得間接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事后,艙內的錄音記錄表明副駕駛對于機長的提醒是不夠簡明直接的,浪費了寶貴的時間(要知道當時飛機快要撞山了),調查顯示,如果在發現危險后,副駕駛和機長的溝通是直截了當,簡潔有效的,他們完全有時間爬升并避開那座山,事故或許就不會發生了。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用一整個章節詳細說了這個事。(著名的一萬小時天才理論就是在《異類》這本書里提出的。)
2000年,大韓航空邀請了德爾塔航空公司的戴維·格瑞博來管理運營,戴維·格瑞博的規則非常簡單:“大韓航空公司的新語言是英語,如果你想在公司繼續任職,那么你就必須做到英語流利。”
在機艙內,他們終于可以不必再去考慮使用哪一種語體更適合去表達對機長的敬意而錯失良機了。
你可能想,我又不開飛機,又不說韓語,管我什么事。可是,你可能開車吧,你不開車,你總坐車吧?
說時遲,那時快
我之前寫過,作為新手司機,我不知道后視鏡盲區。有一次看到右后視鏡里沒車,正準備變道,老婆立刻喝道:別變,有車。一個及時的提醒,避免了一次交通事故。四個字,簡潔有效。
如果當時她說的是“哎,哎,哎,那個,干啥呢,旁邊有車”,可能話音還未落,車就已經撞上了。
簡潔有效準確地說話
以上三個例子都是關于有效溝通的,而有效溝通的第一步是要要簡潔有效準確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滿口“嗯”“啊”“呃”“然后”“那個”。如果自我感覺良好,不妨從你給別人發的微信語音中,找一段比較長的語音,長按選“轉文字”讀一下,看自己的話是否簡潔有效準確。我是通過寫日記發現自己的表達能力弱的,我嘗試的改善方法是盡量想清楚之后再開口。 只有在平時說話簡潔有效準確,才能在緊急的時刻同樣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