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垃圾般的傾吐不易,祝好
最近有點為北京感到難過。
這幾天帝都的房價飆升,很多人又陷入了吐槽和絕望的世界里。網上鋪天蓋地討論房價的聲音引發了諸多的二次思考,現在的年輕人到底為了什么在努力?因為一棟房子透支了未來所有的創造力和生活品質,值得嗎?
看到一位老北京出租車司機的回復,忍不住拿出來分享:
“我家拆遷分了好幾套房,但我就是一個出租車司機,我的一輩子也就這樣了。但如果你們在最好的學校畢業,人生目標就是北京一套房,那這個國家就真的沒有未來和希望了。”
回答很真實,現實很殘酷。
在動輒幾十萬的漲幅面前,這些對生活還抱有詩和遠方想法的年輕人變的愈來愈焦慮,惶恐于一個擺在眼前的事實:哪怕以吐血的姿態去努力,真的就能得到一切嗎?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北漂的同學,朋友圈里的他拍了很多個北京。
冬天的,夏天的,霧霾的,晴朗的。認認真真拍了好幾張鼓樓的銘牌;站在天橋上拍民安街;去了“傳說中的后海”,看老外打太極;仰拍了三里屯,萬國城,佳匯中心,可能這些是他心中的北京。
他抵觸的又暗暗喜歡的北京:高樓大廈,水泥森林。連他的頭像都是霧霾里燈火通明的寫字樓,有意思的事他的頭圖卻是國外的街角,行人在酒吧前站著說話。
當我驟然聽聞北京的剛需房價已經快要到十萬一平的時候,一邊感嘆在小城市的工作不吃不喝也買不起老式四合院里的哪怕一條過道、一間廁所,一邊又對北漂的同學生出幾許同情。
可能這個時候我的嘴臉很荒謬滑稽吧,我算什么東西,居然也敢對生活動惻隱之心。
早起習慣性的刷新一波朋友圈,看到了這么一條狀態:“如果你覺得自己混的還不錯,就讓中介帶你去看看房。”簡直一語驚醒夢中人,大家紛紛點贊,卻仿佛喪失了去評論一番的勇氣。
從前念書的時候,覺得1000塊就是一筆巨款;再近一點的時候,家鄉18線小城市,四位數的房價漲幅已經足夠成為街頭巷尾的談資;而現在,樓市和房價已經漸漸成為了籠罩在我們頭頂之上的陰影,光是想想就讓人心臟疼。
知乎上北大博士畢業進了社科院網友的一段話令人唏噓:
“上學的時候受到的教育是不要拜金,知識是財富;搞研究的時候受到的教育是不能浮躁,要坐得住冷板凳;入職的時候領導講搞科研不是升官發財,心要靜……。我都照做了。
結果到買房子的時候現實告訴我知識不是財富,因為既不能當首付也不能抵押貸款;評職稱的時候才發現坐冷板凳的發不了高影響因子的文章自然就評不上高級職稱;給子女搶所內教育名額的時候才發現人家就是按官職或職稱來排隊的。
或者排不上沒關系,有錢也可以:科學院自己辦的6萬一年的私立學校也為你敞開,升官的或者發財的都有出路。
所以搞來搞去,合著自己才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反面教材!都沒法向任何人埋怨: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選擇啊!當初也沒人逼著你讀書搞研究!OK!那我重新選擇!”
其實這也不是個別現象,活生生的被房價勸退的年輕人,每個城市的角落里都有。
可焦慮歸焦慮,吐槽歸吐槽,卻鮮少有人被房價壓垮。我所看到的就是,面對高房價,更多的人迸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斗志,他們一點一滴的靠自己的雙手奮斗出來第一套,甚至第二套房子。
離開也并不是放棄的表現,換了一條戰壕,就能安穩度日了嗎?從來不是。在這期間,插科打諢的少年學會了為自己的野心買單,懵懂無知的少女學會了營造工作之余的小幸運。
偶爾有喪失信心的幾個,網友的評論也都是鼓舞和打氣,大概這就是感同身受的力量吧。一瞬間,發現大家都長大了,都走出了心中的象牙塔,都能夠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現狀,也都能夠試著擔負起那些想要的未來。
房價高漲的可怕在于,當我們以為可以憑借自己的聰明、創造力、上進,等等自身的能力,在大城市好好生活下去的時候,現實卻殘忍的告訴我們,你越來越買不起房了...所以這更助推了很多人的質疑:
哪怕以吐血的姿態去努力,真的就能得到一切嗎?
這碗雞湯有毒。
如果努力都不能得到所有想要的,那不努力光吐槽,能得到什么呢?
人都是會變的。你可以在這個時候因絕望而喪氣,也能在明天早起,繼續創造一個有趣的靈魂。如果現在你就開始怕累怕苦怕麻煩,那才是真的應該絕望,因為除了買房,人生還有很多優秀的方式和機會。
其實正如前些年租房和買房的爭論一樣,凡事都沒有定論,房子對我們而言又豈止一個居住的場所那么簡單。自古以來,國人為“家”之一字賦予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它是我們最安心的寄托,最溫暖的所在,更是給予親人對未來美好生活期望的一個見證。
要記得,買房不是我們奮斗的意義,家人才是。
夜幕籠罩下的每一寸光明,構成了萬家燈火,而每一縷燈火,都映出了剪影斑駁的每一段人生。
鯉喃:房價是個敏感而沉重的話題,無論發生什么,別用當下的眼光和能力,限制了自己的未來,我們每個人的未來和整個生命,都足夠遙遠而悠長。
愿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城市里,擁有一個讓自己安心睡覺,放聲大哭的,幸福的家。然后把全部的熱情留給你喜歡的事,愛上的人。
這首yoga的自然醒,送給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