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作者:王朔
閱讀:20230115-20230217
讀這本書的我,猶如一個三歲稚子,坐在蒲松齡攤的草席邊貪心的喝著綠豆湯,一碗、一碗又一碗......
書中的故事明明離我很遙遠,可又讓我矛盾的覺得那就真實的發生在我的身邊,整顆心被各個主人翁肆意蹂躪,感受著來自四面八方密密麻麻的鈍痛。
在吳迪的世界里,心弦完全被吳迪緊緊拉扯著。一個前途無量的英語系大學生,就因為公園里的一次邂逅,認識了自稱流氓的張明,一步錯步步錯直至親手了解自我,令人唏噓的同時不免感懷一二。若不經歷黑暗,怎知還有黑暗的存在。這種經歷也包括讀書經歷,愿吳迪的遭遇可以化為一盞明燈,為世間少女驅散一片黑暗。
張明呢,可以一個人去高檔餐廳自如的消磨世間,也可以混跡于黑漆漆的地下室旅館,轉身又登上華麗的客輪。整個人身上充滿張力,仿佛在告訴世人什么事都可能發生,什么事都可以發生。再客輪上,兩個女孩想住一起,就來張明換。張明也覺得一男一女住不方便,就爽快同意。去隔壁發現另一個房間也是女孩,抱著同樣的心態退出來,想找來其他人繼續換。結果都不肯換——都是新婚夫婦。也就是說,整個客輪的三等座只有張明一個單身男買到了一男一女的房間,其他都是情侶或夫婦。第一時間,想到如若我是要和張明換床鋪的兩個女孩中的一個,我都心理負擔都很重。這種重并非來自換位,而是來自自己的行為為第三個女孩帶來的變化。但轉念一想,這就是文學創作,作者完全有這樣的權利。就像施耐庵安排醉酒的武松被黃狗戲弄落水一樣。為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就霸道的讓張明無奈居住在一男一女的房間,更重要的是這個女孩是和吳迪的性格相似,初見時發生的事情甚至對話都讓人覺得是作者偷懶照搬過來的。讀著那雷同的句子,連我一個旁觀者都忍不住開始念起吳迪,為其心痛,更別說為了逃離吳迪陰影的張明了。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施耐庵上身,為作者喝彩!
和胡亦相處的過程,胡亦不時讓張明重溫吳迪的話語,讓我不禁猜測胡亦到底是不是吳迪的朋友來找張明報復,還是那個時代流行這樣的話語?
同樣作為一名女性,我為吳迪和胡亦的遭遇痛心,為自己一路走來的經歷慶幸,同時又不免為千千萬萬的女孩而擔憂。特別是自家姑娘,因為自己的經歷一片光明,在此之前,我從未為此而產生擔憂,理所當然的以為未來依舊是光明的。可現如今,我心生焦慮。暗暗下定決心,要將這本書買回家放在書架上,期待在合適的契機下,孩子帶著興趣去觸摸、閱讀,提前了解這個世界的多面性,懷揣一道護身符。
阿淼寫于2023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