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脫離學生時代,我就不咋愛看愛情電影了。
真不賴我少女心漏氣啊,得怪泛濫的瑪麗蘇劇情:膚淺、浮夸,不會好好說話,更別指望邏輯自洽了——是的,我雖是淚窩子淺的感受派,看電影也是要稍微看下邏輯的,不嚴謹都不追究,那又尬又假的,我。。。
而前不久剛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愛情電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拍得實在細膩真切,猛烈喜歡一個人的暗流涌動,伴隨強烈吸引力而生的各種小心思,全有了。
飾演小男孩艾里奧的95后小生,蒂莫西·柴勒梅德(Timothée Chalamet),江湖人稱“小甜茶”,也因在此片中的表現,成1939年至今最年輕的奧斯卡最佳男主提名者。
我太喜歡這部電影了,喜歡到什么程度呢?看完電影不夠,又找來它的原著小說,看英文嫌慢,又找來中文版,看完中文擔心誤解原著的精妙,又從頭到尾讀了英文原著,最后再次回味電影,這故事才算在我心中告一段落。
它源源不斷喚起的,不是我恐怕早已死透的少女心,而是也曾有過的相似經歷和心情。
那些曾舍不得刪、終刪得一字不剩的聊天記錄,那些曾小心翼翼收藏、終全部撕碎扔掉的日記,本以為早忘了,電影卻將它們悉數帶回。
所有表達過沒表達過的情緒,所有曲扭拐彎、遮遮掩掩的心思,一字不差、未損分毫地全部想起。
那時的心情,原著用了一個詞:“swoon”,聯系故事中意大利南部的夏日熱氣、酒氣和水粉畫般的風景,中文版譯為“意亂情迷”,簡直不能更貼切了。
小說里“意亂情迷”的艾里奧,如此形容他眼中的奧利弗:
“眼中之光。世界之光,那就是你,我的生命之光。我不懂“我的眼中之光”是什么意思,納悶我到底上哪兒翻出這種花言巧語,但此刻就是這種胡說八道讓我流淚,流下我希望濕透他枕頭、深入他泳褲的眼淚,我想他用舌尖碰觸并趕走哀傷的眼淚。”
遇見TA才知道,原來天堂和地獄都可以來得如此輕易,原來自己竟如此怯懦而情緒化,如此反復無常、自相矛盾。
忍不住盤問自己的每一個念頭,審視每一個沖動,最后發現說出來是錯,不說也是錯,接近是錯,離得遠遠的還是錯。怎樣都錯,那就沉默吧。可是沉默啊更讓人難以承受,還是說點什么吧,隨便什么,語無倫次都比沉默來得好。
就算能全文背誦弗洛伊德學說,就算對“戀愛圣經”《親密關系》里的每一階段都了然于心,面對TA,依然不知所措。
對于尚未經歷過,或在感情中大大咧咧的人來說,這樣反反復復一秒天堂、一秒地獄的驚心動魄,可能有些費解。甚至覺得婆婆媽媽,不懂有什么好曲曲折折、遮遮掩掩的。
但這是兩個在感情中極度敏感害羞的人。即使在生活中,他們一個表現為冷漠,一個表現為灑脫,但面對心上人,他們就像沒有皮膚的人。一陣風來,大大咧咧的覺得涼快,一般人覺得冷,而他們這樣的,覺得疼。
這樣的兩個人,都得對方先主動,然后自己才敢付出。他們之間隔的可不是一層窗戶紙,而是搖搖晃晃的拉索橋——架于深淵之上,讓人擔心隨時會斷掉。愛情中最猛烈的內心波動,一定來自他們。
經歷過、且同樣容易害羞的人,會懂得他們過山車般的內心起落,懂得他們的每一次曲折,每一個想隱藏的秘密。
大膽直接的人大概不會明白,那些害羞者鼓起所有勇氣才能說出口的,不達意的詞語,其實已經經過了千百次的內心演練。演練到滾燙乃至把自己燙傷的字眼,說出來,卻云淡風輕,輕得近乎淡漠。
不是不會表達,而是欲望本身就曲折復雜。想要表達真心,又不想對方為難尷尬,如果是自己誤解,或被拒絕了,還要有后路全身而退。“喜歡”或“愛”這種回不了頭的字眼,是絕對不敢用的。
這一點,在以艾里奧為第一人稱視角的小說敘述中,表現得尤其明顯。電影里,主要靠“小甜茶”的細膩表演。看過小說,會更明白這個95后年輕人何以能提名奧斯卡影帝。
小廣場紀念碑下的那場戲,奧利弗問艾里奧怎么這么博學,17歲的艾里奧抱著“死就死了”的心,終于決定鼓起勇氣,抓住這個機會表明心跡。
從“你明明知道”,到“因為我認為你該知道”,到“因為我希望你知道”……同樣敏感的奧利弗聽懂了,但不敢相信。
最深的秘密終于脫口,艾里奧像個初戀的小女孩,輕輕搖動肩膀,等對方說話(怎么有這么可愛的藍孩子喲)——
“站在這里等我,哪兒也不要去。”
“你知道,我哪兒都不會去的。”
這場戲沒有一句聲勢浩大的臺詞,但其沖擊力之強,使我管不住手地三番四次倒回去重看,也讓太多其他影視劇的表白場景顯得做作矯情、徒有其表。
原著作者兼編劇之一的安德列·艾席蒙(André Aciman),一定也是個敏感害羞的人。然而最讓我佩服的,還不是他感知的敏銳,記憶的清晰,而是他頭腦的清明,和筆頭的精準。
順便提一句,如有時間一定要讀英文原著,權景的中文版已經譯得挺好了,但比起來,還是原著更克制清透。
有過類似經歷的人知道,那可是“意亂情迷”啊,剪不斷,理還亂。艾席蒙卻能在保持整體感覺真摯而濃烈的同時,將其寫得絲絲分明,字字見骨。
就像一個特別會釀酒的高段位品酒師。我們一般人喝酒,通常只嘗到最表面的那層醇香或扎烈。
而艾席蒙,不僅能嘗出這酒的每一種原料和比例,品出在釀造的不同階段,不同溫度、濕度,不同空氣成分所對應的每一層味道,還有能力重新釀造,原味重現這酒里豐富細密的每一層。
像絕大多數令人難忘的愛情一樣,《請以你》的兩位主角也是注定要分開的。故事從一開始就說明了這一點。奧利弗只是借住,六周后就會離開。兩人從此很可能無緣再見。
上學時看《成為簡·奧斯汀》,兩個相愛到差點私奔的人,最后還是不得不分開,男主另娶他人,奧斯汀寫了《傲慢與偏見》但終生未嫁。那時我覺得好可惜啊,為什么就不能像童話一樣,“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現在漸漸明白:有些問題永遠不會有滿意的答案。就算你把來時的路一條條都縷清,還是不知道為什么就錯過,為什么就分開,為什么就不再相愛。
不知道《戀戀風塵》的女孩,怎么就嫁給了郵差;不知道《紅樓夢》的黛玉,怎么就等不到寶玉的表白;不知道艾里奧和奧利弗,怎么就不能穿越禁忌和阻礙。
也許最好受的回答方式,是采用小說中的人生哲學:一段平行的人生。
“未來的那兩人永遠無法取消、無法刪除、無法抹滅或重新經歷這段過去——過去就困在過去……回頭是錯,向前是錯。看別處是錯。努力矯正所有的錯,結果同樣是錯。”
過去就只是過去,與過去的過去無關,與現在和未來都無關。每一刻都與上一刻不同,此刻不必為下一刻做準備。我們就好像站在五度空間,無數個時空各自獨立,平行散開。
于是我們不必再背負天長地久的壓力,有一刻的歡愉,就踏踏實實地活在這一刻的平行時空里。
畢竟,天長地久、海枯石爛是注定會失效的承諾,有的是風云變幻,滄海桑田,錯過很正常,分手很正常,變心、出軌、離婚都很正常。
但不管有多痛,分離并不能撤銷曾相遇的事實,更無法抹殺猛烈喜歡TA所帶來的快樂。
人吶,恐怕真的沒有下輩子呢,最后除了一抔黃土,此身此心都會消失殆盡。而能愛會痛,證明我們熱烈地活過。
艾里奧和奧利弗之間的這種洶涌真摯,不論是幸福快樂,還是苦澀折磨,哪怕只經歷一次,哪怕只有六周甚至一天,這輩子都沒白活。當然,一天是永遠覺得不夠的。
能有這樣的經歷是幸運的,也是讓人羨慕的。正如艾里奧的父親對傷心中的兒子所說:
“我或許曾經很接近、卻從來沒擁有過你所擁有的……現在的我覺得很遺憾。我不羨慕痛苦本身,但我羨慕你會痛。”
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