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是相對樸實無華的一種文體,也是人們接觸相對頻繁的一類文章。它既沒有記敘文的生動形象與引人入勝,也沒有議論文的雄辯邏輯與雄渾氣勢,甚至沒有應用文的中規中矩與簡明實用,因此說明文的可讀性天生不強,寫起來也難以瀟灑自如、一揮而就。與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相比,說明文更是“缺情少趣”,難入文學愛好者的法眼。
在語文教學領域,說明文也不太招人待見。在漫長的文言教育時代,說明文是難登大雅之堂的,《昭明文選》《古文觀止》之類的文選教材中均難覓它的身影。多虧夏丏尊和葉圣陶將說明文引入民國時期的國文課本,才使其開始跟其他文體站在了一起。然而,至今老師們都普遍不太喜歡它,上公開課時盡量避免選教說明文,發表的課堂實錄與教學設計,涉及說明文的比例也大大低于記敘文和議論文,更低于文學作品。考試雖也考說明文,但所考與所教往往對不上號,學生從書本和語文課堂上學到的內容與方法答題時基本派不上用場。作文考試,則基本是記敘文與議論文的天下。因此,學生也覺得說明文可學可不學。
這表明,說明文的教學已經形同雞肋。也說明,我們迫切需要正本清源地重新審視一下說明文及其教學價值。
一
什么是說明文?完整地說,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以介紹事物、解說事理為基本內容,以清晰表述、精準闡釋專業問題為主要特征,以提供專門知識為直接目的的文章。簡單地說,說明文就是已知者給未知者講解專門知識的文章。廚師提供的菜譜,中醫開出的藥方,廠家提供的說明書,科學家撰寫的科普文章,都是這樣的說明文。
本質上看,說明文是作者與讀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產物。對于某個事物、某個人有了長期關注與了解,并且有了專門研究與看法,甚至形成了全面正確的認知,也就是掌握了該事物的存在特征與運行規律等科學信息,于是他便自然成了研究該事物的專業人士,成了該事物正確信息的掌握者。他要把自己的研究與發現公之于世,向人們說明自己對該事物的研究思路、發現過程與觀察結論,并把有關該事物的全面正確信息用專業術語、公式數據與客觀描述等形態告訴同行們,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論文。接下來,由于社會大眾也對該事物感興趣,迫切希望了解該事物,他也希望把自己掌握的信息告訴公眾,于是就用深入淺出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語言寫成一篇文章,向對該事物一無所知的公眾介紹與解釋自己所掌握的相關信息,這就成了一篇帶有科普性質的說明文。可見,論文是寫給專業人士看的,而說明文是寫給社會大眾看的,二者并無實質的不同。由此可見,說明文是近似于科學論文的文章樣式,其科學態度的嚴謹性、信息內容的正確性、事物闡釋的權威性、事理解說的知識性都是相同的。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么大多數說明文都是由學者或科學家等專業人士寫出來的了。專業人士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論文的時候,就是把自己率先掌握的某事物的信息告知同行,因此使用的是術語,羅列的是數據,得出的是公式定律,能夠讀懂的人并不多,也不追求有更多的人讀得懂。而專業人士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說明文的時候,就是把自己的研究與發現告知公眾,為了使盡量多的人能夠讀懂,才不得不選用雅俗共賞、通俗易懂的說明語言和生動形象、靈活多樣的說明方法。因此,說明文是專業人士將自己先行掌握的有關某事物的正確信息介紹給社會大眾的文章,是專業人士與社會大眾之間對某事物認知信息不對稱的產物。
這一點,從葉圣陶當年應邀寫作說明文《蘇州園林》的過程可以證明。《蘇州園林》原名《拙政諸園寄深眷——談蘇州園林》,最初是葉圣陶應香港一家出版社的邀請,為他們打算出版的一本介紹蘇州園林的攝影作品集寫的“序”。為什么請葉圣陶來寫,而不請別人呢?主要原因在于,葉圣陶既是名人,也是蘇州人,22歲以前一直生活在蘇州,對蘇州園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體會,可以說是蘇州園林的專業人士。寫作這篇序文時他還仔細研讀過陳從周教授的蘇州園林專著。出版社的意圖是通過出版攝影作品集來推介蘇州園林,讓人們更好地領略與體會蘇州園林之美。該書以照片為主體,拍攝的全都是各個角度的蘇州園林美景。而要為這本書作序,這個“序”就必須向讀者介紹與闡釋蘇州園林“美在哪里”“因何而美”等信息。于是葉圣陶一下筆就說“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誰如果要鑒賞中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然后用主要篇幅濃墨重彩地闡釋蘇州園林之所以美,是因為“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的追求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而為了達到這個創美求美的總目標,需要“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并以此說明蘇州園林美就美在這些地方。這樣的信息對社會大眾而言,無異于專業導游的解說詞。葉圣陶就是這樣把自己掌握的有關蘇州園林信息告知給公眾的。
其實,這里所說的“信息”,就是具有專業色彩的專門“知識”。對作者來說,寫作說明文就是傳達與闡釋專業的“信息”;對讀者來說,閱讀說明文即是透過感知與理解作者傳達的“信息”來學習與積累相應的專門“知識”。說明文就是用來闡釋專門知識的文章。《看云識天氣》闡釋的知識是天空云象與天氣陰晴之間內在關系的規律與原理,《中國石拱橋》闡釋的知識是歷史悠久的中國石拱橋既簡便美觀又堅固耐用的規律與原理,《松鼠》闡釋的知識是松鼠這種動物的生活習性與生長規律,《奇妙的克隆》闡釋的知識是種種克隆技術的前因后果與科學原理。總之,說明文的基本功能就是闡釋專門知識。
換個角度看,專業人士寫說明文闡釋知識的過程呈現的是“以一對多”的形態。“一”指的是說明文的作者,“多”指的是說明文的讀者。作者一個人給眾多的讀者介紹與闡釋專門知識,這種行為叫作“知識普及”或“普及知識”。由于說明文給讀者們普及的通常都屬于科學知識,包括自然科學知識與社會科學知識,所以又可以稱為“科學知識普及”,簡稱“科普”。《辭海》解釋道:“科普,是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淺顯的、讓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向普通大眾介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與影視紀錄片等科普形態相比,說明文是科普宣傳的最原始形態,但是,它的功能與影視紀錄片并無二致。說明文的科普價值,就是說明文能夠給讀者大眾帶來的積極作用。
這表明,在社會大眾所能讀懂的眾多文章類型中,說明文是最能體現科學探索精神與真理探求意志的文章樣式。寫說明文的人,唯有具備科學專業的知識、精益求精的態度與深入淺出的能力,方能彰顯其知識闡釋功能與科學普及價值。
二
在說明文中可以學到什么?順著上面的結論,答案便是:從說明文中可以學到專門知識,感受科學精神,領略科學方法,形成科學意識,并產生尋求科學真理的理想與信念,同時還可以學到如何將科學知識用簡明通俗的語言與生動有趣的方法來清晰闡釋的本領。當然,這個答案也可以用來回答“為什么要學習說明文”。
令人遺憾的是,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界都只是集中關注了這一答案的后半段——形式問題,卻忽略了同樣重要的前半段——內容問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雖然提到了“閱讀科技作品,還應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但似乎并沒有引起語文教學界應有的重視。編排說明文時,教材編寫者感興趣的是選文的權威性、規范性、通俗性、趣味性與來源分布的廣泛性,提供的閱讀提示、注釋、思考與練習以及相關補充說明,也僅僅滿足于讓師生“讀懂”課文的寫作背景與專業術語,而缺少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的引領,更沒有考慮科學意識與科學信念的導向問題。教學說明文時,語文老師們大都把目光集中在文章的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與用語特點等形式問題上,不敢也不愿涉足文章中闡釋的科學知識與體現的科學態度等內容問題,很少帶領學生探究課文所涉及的具體科學話題。考試說明文時,命題者既不考慮尊重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也不考慮對接語文老師的教法,而是另起爐灶、另辟蹊徑,只關心選文中具體語句與語段的表述和理解,感興趣的是具有高度混淆作用的選擇項語句表達范式是否具有干擾。教材編寫者、教學操作者、考試命題者成了“馬路警察,各管一段”,且你不關心我,我不關照你,這就是當下說明文教學的亂象。
三
怎么辦?首要的是讓語文教學界重新認識說明文的科學教育價值。何謂科學教育?《教育大百科全書》解釋為:科學教育是以全體青少年為主體,以學校教育為主陣地,以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學科教育為主要內容,以期使青少年掌握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科學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把握科學本質,養成科學精神,全面培養和提高科學素養,并通過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合格公民,發展社會生產力,改良社會文化,讓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現代文明中交融貫通。可以說,科學教育,不是理工科教育工作者的專利,也是從事說明文教學的語文教學界人士的職責。如前所述,說明文本身就是闡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知識的,具有科學普及價值。之所以讓學生學習說明文,除了讓他們了解與掌握說明文這種文體以外,自然應讓他們接受相應的科學教育熏陶。這也正是說明文文體與眾不同的教育價值。
將說明文中滲透的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與科學信念等挖掘出來,展示給學生,讓他們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就是要充分體現說明文的科學教育價值。試想,執教《月亮上的足跡》這篇以新聞通訊形式寫成的說明文時,如果不給學生講清楚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從發射升空到飛向月亮、從月球著陸到安全返回地球這個完整過程的科學原理,也不組織學生探究并最終明白“月球上有什么”“人如何才能登上月球”“飛船是如何制造的”“萬一出現意外飛不回來怎么辦”“在高達每秒10.5公里速度的飛行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宇航員在飛行中怎樣吃喝拉撒睡”“阿姆斯特朗等三位宇航員駕駛阿波羅11號到底干了哪些事情”等問題,而只是一味地講述本文的說明順序、說明方法、用語特色之類的形式問題,或者只是津津樂道于阿姆斯特朗的名言“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豈不是浪費了該文本已具備的科學普及價值與應該發揮的科學教育價值?
我們平常講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人認為,闡釋科學知識的說明文缺少人文性,于是語文老師就只好通過關注遣詞造句和說明技巧來體現其工具性。這是很大的誤解。說明文中滲透的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與科學信念,恰好是真正的人文因素,也是我們的學生亟須補充的人文素養。語文教學工作者務必在說明文教學的方向上有所調整。
本質地看,說明文教學就是教學者引領學習者求解文中的專門知識及其科學原理。閱讀說明文,實質就是在其作者的帶領下學習科學知識,了解科學原理,弄懂科學道理,認識科學事物,接受科學教育。相應的,教學生閱讀說明文,也就是帶領學生透過作者的述說與介紹,幫助學生最終學到相應的科學知識,掌握相應的科學原理,懂得相應的科學道理,認清相應的科學事物,接受相應的科學教育。這是說明文教學的基石,也是說明文教學的肉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