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勞戰
原文:
佚而勞之。
解析:
我們要以逸待勞。敵人如果也很“逸”,就騷擾他,折騰他,讓他疲于奔命。
書中分享了典型戰例春秋時吳楚之戰。
吳伐楚時,伍子胥為公子光出了一計。
那就是把軍隊分為三師,先用一師出擊,然后撤退;等敵軍撤退,再換一師上去;敵軍出來,他們再撤退;反復調動,對方疲于奔命,他們便三師盡出,一舉攻克敵軍。
公子光依計而行,一年折騰了七回。最終發動總攻,攻陷了楚國都城。
書中引發讀者的深思:“大家讀的都是同一本兵書,都會背,但差距怎么這么大呢?”
華杉解釋到,原因在于判斷,表面上是對敵情沒判斷,本質上是對自己沒判斷。只要對自己判斷清楚,任他什么敵情,自然知道怎么辦。
感悟:
以逸待勞,原理大家都很清楚。可在執行中,卻少有人做到,或者過于逸,或者過于勞。
曾聽過幾個報道,一些年青人,為了工作,犧牲休息時間,熬夜加班,無夜無日,結果累倒了,一命嗚呼。
明知需要休息,可有時迫于壓力,或是外在的壓力,或是內心的追求,不得不放棄休息,只為快點完成業績。
其實,并不是我們不知道如何應對困難,而是我們不清楚自己的底線在哪?包括身體的底線、做人的底線。
如果我們擁有底線思維,比如,給自己設定個時間界限,十一點前睡覺,那么,就能避免自己到達極限,而渾然不知。
以逸待勞,需要我們在生活工作中踐行。讓別人疲于奔命,而你獲享其成,或許是條妙計,但終歸過于殘忍。
當別人對你使出此計時,記得立足自身,不被打擾陣腳,堅持自己原有的節奏,才是得勝的根本。
我們為什么會中“離間計”?
原文:
親而離之。
解析:
意思就是破壞敵軍的外交盟友,離間他的君臣關系。
書中舉了兩個例子。
一個是戰國時秦趙長平之戰,廉頗打了幾次敗戰,堅守不出去。秦國派間諜到趙國散布謠言,說廉頗容易對付,秦軍最怕的是趙括。趙王上當,用趙括替下廉頗,最終造成長平被坑四十萬卒的悲劇。
趙王上當,其實是他對廉頗早已不滿,秦國間諜的工作,實際上是幫他下定了替換廉頗的決心。
楚漢相爭之時,劉邦被項羽困在某處一年之久,斷絕了外援和糧草的通道。陳平施計,離間項羽的能臣范增等人。
項羽最終中計,實質是他本性多疑,謠言正好撓到他的痛處。而范增本身也有問題,沒有和項羽相處的智慧,還曾經大罵項羽。
范增犯了人性的弱點,就是親人間的恩恩怨怨,容易形成愛恨情仇。離間計,其實就是外部競爭者,參與到敵方的內部競爭中,推動矛盾的激化。
堡壘是從內部攻破的,唯有領導者的高尚人格和寬廣的胸懷,才能避免遭受離間之計。
感悟:
說起“離間之計”,想起了宮斗戲,戲中妃子就是使用了“離間之計”,永保自身地位。
在現實生活中,婆媳關系也經常會被外人施了“離間之計”。或許,傳話的人本無心,可本來婆媳之間就互有矛盾,別人的無意傳話,便加深了對彼此的猜忌和怨恨。
在工作中,內卷現象,其實也是一種“離間”現象之一。為了上位,不得不陷害于他人,使用離間關系,破壞別人的利益。
要避免被離間,最好的方法是消除恩怨之心。恩恩怨怨越說越亂,只有彼此理清關系,以德抱怨,漸漸地,化解彼此恩怨。
心無雜念,毫無猜忌之心,別人的離間,就只是一個笑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