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8日,嘉魚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舉辦了《經營幸福家庭——輕松教養出負責自主的孩子》講座,由市、縣婦聯指導,嘉魚縣心之泉心理咨詢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成林老師具體承辦,帶來了2小時的精彩課程。據說黃老師的課程費用可高達3/萬一天,這次劉老師自掏腰包讓我們有幸聆聽了2個小時的課程,真的非常精彩。
也許原生家庭是傷害,但絕不是禍害。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很多錯誤的觀念是家庭造成的,但爸爸媽媽絕對不是故意的,因為他們也不知道。
有孔的杯子怎么注水也是一場空,愛人需要能力,被愛需要感受力,內心干涸無法真正去愛,你只是希望孩子成為“你期望的樣子”,而不是真正做他自己。
做父母的需要先修復自己。
做幸福的開創者,不幸福的終結者。
主講人:黃秋蓉? 特聘專家顧問、講師、培訓師、咨詢師培訓師輔導教練,臺灣資深親子成長、家庭幸福咨詢專家。
黃老師非常親切樸實,已有61歲,穿著平底鞋,就如鄰家嬸兒,養育兩個兒子,大兒子已經成家,坦言自己曾走過很多彎路,很認真地教孩子,很認真地學習,可是更認真地犯錯……退休后開始專業學習并走上傳播智慧父母的宣傳之路,她的丈夫隨她一起,兩口子走到哪兒家就在哪兒。也說自己還有2年就準備退休啦,要回去帶孫子了。課程信息量非常大,以話劇再現、互動等方式呈現很多家庭普遍存在的問題背后的起因,讓聽眾有系統的概念,看問題更全面,她沒有過多教授具體的方法,而是讓我們看到問題,然后去尋找原因以及解決方法,“遇到一切問題記得去學習就好了。”非常值得一聽的課程,據說她的課是3萬/天,但是一天課程里包含哪些內容不知,我們這次聽的是兩個小時的課程,她把控課堂非常好,從15:00開始,至16:59分結束。
講座后我們拍了合影
自主需要的能力:
孩子的能力來源于放手,從小讓他自己做,從小習慣勤勞長大了就不會懶惰,動手就是動腦。
如果父母親覺得累,就沒有快樂的孩子。只有輕松的父母才有快樂的孩子。
如何讓孩子產生持續的動能。
被動學習,父母太寶貝了,兩種結果:
1.考上大學后,書本丟了,不持續學習了;
2.不停地讀書,不適應工作環境又回去讀博,家里事不要我操心,我只要念書就好了。
唯一的變就是不變,培養孩子終身學習的能力。
做智慧父母,因材施教。
父母和學校是合伙人,共同經營我們的孩子。
把人字搞清楚,人字不復雜,但是我們把自己框住了。
“口”代表:思想、信念、價值觀。
情景演練:
各人站個人立場都沒有錯。
各執己見,只會引起爭執。
老師和她助理呈現了母女之間可能存在的幾種交流模式:
1.各執己見,各不相讓,由此引發爭吵。
媽媽:“明明是9嘛,你怎么這樣?”
女兒:“6嘛,就是6嘛。”
……
2.媽媽:“這是9,女兒小時候好聽話,怎么現在不聽話了?” 女兒:“媽媽,是6嘛。”? ? ? ? 媽媽走到女兒那邊去,拽起女兒往自己這邊走,并說,“怎么這么犟呢,你自己看,自己看看。”? ? ? ? ? ? ? ? ? ? ? ? ? 來到媽媽這邊的女兒一看,真的是9,有點吃驚。媽媽又開始問了,“這是幾呀,女兒?”? 女兒疑惑地低估著,“是9。”媽媽連忙說,“喲,這才是我的乖女兒。”并摸摸女兒的頭。? ? ? ? ? ? ? ? ? 3.當各自認為的6和9爭執不下時,媽媽主動選擇去女兒那邊看看,并主動承認是6,隨后又把女兒帶到自己這邊來看,于是有了和解,有了交融,雙方學會了站在對方立場看問題,有了理解和包容。
孩子是引導父母認識真理的過程。如果你永遠用過去的方法來教育現在的孩子,希望孩子照做的話,孩子沒有競爭力。
紀伯倫: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借助你來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此處可鏈接)
孩子不是聽你講道理,而是看你怎么做。不是要講道理給孩子聽,而是要做道理給孩子看。
插入一個互動小游戲:
老師指令:“舉起你的右手,摸你的下顎。”而老師做的是右手放在額頭。臺下聽眾大多數也是把手放在額頭。
后面手機沒電了,記錄也就沒有那么緊湊了,只憑自己吸收的記憶。
呈現家庭劇:
小孩子在中間(人),外圍是親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口,代表思想、信念、價值觀),每個人拉著一根橡皮筋和這個小孩鏈接,代表著親情連接。這個劇是黃老師自創的。通過一根媽媽給女兒報了補習班開支大爸爸質問的導火線引起,奶奶、外婆插手干涉而引發家庭矛盾的劇情,這是我們身邊普通又活生生的事例。通過小孩出生全家歡樂——小孩讀書補習班引發的矛盾——小孩上大學后逃離家庭幾步曲呈現。中間穿插講解了一些知識點,比如,寶寶在媽媽肚子里7個月大時就會聽了,所以一出生后都能聽到家庭爭吵的環境,這些都會對孩子身心健康造成影響。但也不是說家庭成員之間不能有矛盾或者完全不爭吵,而是爭吵后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過程也會讓孩子看到,原來矛盾時是可以通過一些方法溝通化解的。還比如,我們覺得孩子跟誰在一起就說喜歡誰,是孩子聰慧或者可愛,其實這是孩子在為了自己生存而在討好她想要依靠的人。還比如,一個小孩畫出來的媽媽的樣子是大嘴巴、大鼻孔,那是因為這個家長永遠是站著而不是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所以孩子看到的感受到的是那樣子,所以畫出來的也會是那樣。
(看到那個小小的人兒在中間,被全家牽系著控制著時,感受到了那份無助與可憐,忍不住淚流滿面……)
最后孩子想要逃離,松手橡皮筋的那一刻,彈得全家人手疼心疼,黃老師說,“沒事,只痛一下就好,讓你們痛一下會記住。”其實現實生活何嘗不是如此,當被掌控的孩子離家出走,報很遠很遠的大學或者做出其他讓家庭成員傷心的事情,又何止橡皮筋彈回來這樣痛?
中間老師講了一些語言溝通技巧,還要我們自己跟著念“我怎么這么好命,嫁了這么好的老公”,“歡迎回家,你辛苦了。”來讓家人有歸屬感和安全感,而不要孩子進門就提作業、分數等問題,進門讓疲憊了一天的孩子吃點兒甜點,會讓孩子感覺非常舒適。不斷通過正念來愉悅自己和周圍的環境。
課程后面“因才施教”的內容,我們現在是因才很豐富,施教卻很貧瘠。講了孩子氣質類型以及如何根據孩子的評估提前規劃等內容,時間有限,較為淺顯地呈現的,沒有深入展開。
講了咨詢的案例中有一個五年級的孩子寫字慢,一個小時可以寫完的要3 個小時以上,后來經過綜合評估,發現這孩子前庭失衡,不能很好地坐手肌無力,所以沒有辦法把字寫好,回望孩子成長的過程,是生活一切全有家人照料得無微不至,從吃飯到穿衣,小時候幾乎沒有自己動過手,就這么長大也就長成那樣了,這種還來得及通過干預訓練恢復,訓練核心力量,這個家庭的爸爸從此就盡心陪伴孩子運動訓練。孩子身體自信了,其他自信才會建立,心靈手巧,手靈活腦也靈活。
還講了一個案例,臺灣父子倆來咨詢,兒子一米八以上,長得很帥,但是說話慢吞吞,走路也緩慢,因父親要他考什么學校而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畫畫方向而痛苦萬分、壓力巨大,面部常抽搐,甚至有抑郁前兆。(類似于我們要讀重點高中而不讓學藝術類的差不多吧),后來經過老師雙邊疏導調解,老師對這個孩子說“你有壓力,是因為你有責任感。”父子和解,父親向孩子認錯,父子抱頭痛哭,接納孩子按自己的興趣發展,而后面這個兒子完全康復。(試想,如果這個父親不及時求助,恐怕就會出現沈騰撿垃圾那樣的人悲劇人生出現吧。)
如果您讀此文有所感悟,歡迎留言互動,也希望自己以后進行更加系統地學習,經營好自己的家庭,自利利他,造福更多家庭。
黃老師再三強調,對待青春期的孩子,做父母的要像拉拉鏈一樣把嘴巴拉上,把嘴巴拉上,把嘴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