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為了回應八卦,劉濤發了女兒王紫嫣用英文寫的家規“Rules Of? Room";巧了,我家也剛定了家規,這讓我不由地想細看看劉家的家規,再和我家的比較一下。
一、家規的比較
我們這兩家的家規放在一起,我腦子中立馬浮現出八個大字:“美國特色”VS“中國特色”,如果要描述地再直白點,就是“不像親人”VS“學習學習再學習”。
可不是嗎,這英文家規,滿眼的都是家里人在“生活細節里”的“生分”:在家,我們也要笑,在家,我們也要保持干凈整潔,在家,我們也要敲門,在家,我們也要禮貌,在家,我們還不能放屁(fart)——在屋里不能放,去哪兒放呢?去廁所?去陽臺?開門出去放完再回來?腦洞大開......你看,這是“同呼吸共命運”的親人嗎?連氣都不愿意混......盡管我沒有很了解美國,但這些規矩看上去確實是我印象里的美國特色,“親人間不像親人、像生人”的特色。
再看我家的家規,絕對的“中國特色”,它的主要內容就是規劃孩子放學歸來后要做的所有事:先寫作業,然后加餐+玩兒,再討論作業+課外閱讀,然后晚餐,最后練習鋼琴并再玩會兒。你可能會說,這算什么家規,這不就是小學生課余學習時間表嗎?這都是她一個人的事兒,怎么能算家規呢?
您太不了解國情了。在中國普通家庭,家有一個小學生,全家都在讀小學;小學生的主要活動不僅是家里的主要活動,更是家里最主要的“壓力炸藥包”。所以,小學生時間表,就是實打實的“家規”,關乎全家的規啊!
可同是家規,這倆家規的差別怎么就這么大呢?
要理解看得到的差別,就得先理解看不到的家規背后的故事。
二、家規背后的故事
劉濤家的故事
先說說我猜測的劉家家規背后的故事吧。我覺得這家規的發起者,肯定不是劉濤夫婦——好吧,此處的肯定還是改為可能吧,畢竟是猜測——,而是小紫嫣的外教老師。并且,這很可能是老師布置的要爸媽和孩子一起完成的家庭作業,而在布置作業前,老師已在課堂上組織孩子們進行了相關討論,很可能就是這樣。
我這些推測的基礎是我常年對于“中美教育比較”的留意與思考,——這家規實在是太像我所了解的美國課堂的教育內容了,就是有好多關于生活的教育;這家規反應的親人間關系也實在是太像我所了解的美國家庭相處模式了,就是家庭中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他們都是隔著距離的人,都是邊界清楚的人,都是要充分尊重彼此的人,都是要充分維護自己權利的人,簡言之,就是“不那么親而略生的人”(當然,某書也向我展示了美國猶太家庭并非如此)。基于這些認知,再看劉濤的家規,是不是和這種美式家規,一脈相承?
可以說,劉濤的家規,很可能是借由外教老師這個文化的傳播者把美國的教育文化傳入中國家庭的結果。這結果好不好呢?也好,也不好。哪好哪不好呢?先別急,等我說完我家家規背后的故事,咱對比著說。
我家的故事
我家家規背后的故事,就不用靠猜了,那都是一寸辛苦一寸累的親身體會啊。
為什么會有這個家規?因為之前家里快要奔潰。中國小學生的事兒真多,時間真少,——您不信?讓我們一起看看哪件事省得了:作業得寫吧?寫寫作業得休息會兒大腦、心情和眼吧?寫完作業還得討論題目以避免只掌握套路沒真正理解吧?還得課外閱讀吧?她自己選的要學鋼琴那就得練吧,一練就得一個小時吧?還有,飯總得花時間吃吧?還得花時間玩吧?并且,做所有這些還得保持從容不能太緊太趕吧?......一晚上就那么多時間,可有這么多事兒擺在眼前,搞不好就會踩踏“睡眠”的Deadline;如果踩踏了Deadline,就難免心急,然后就會躁,然后稍微遇到點什么易燃物——最常見的易燃物是找不到轉筆刀——就會著火、甚至爆炸,然后全家不得安生。
怎么辦,定家規啊。我和女兒一起(我不是單親媽媽,只是定家規時老公正陪“猴兒子”瞎折騰,無暇顧及我們......)分析了問題,尋找解決方案:能放的放,該松的松,重要的事兒給予富裕的時間,有難度的事尋求改進方法。探討后,我們把最簡要的安排寫了出來,貼在書桌前,也就是我們家的家規。
我們這家規好不好呢?——我曾經覺得它挺好,因為它聚焦“核心問題”的解決啊;可我現在發現它不太好,因為它忽視了其他重要的問題。
三、繼續探秘并升級家規
這兩份家規的不同反映出的其實是兩種文化教育重點的不同。
首先,前者更注重關于生活的教育(不知為什么,特別不想說美國教育,只想稱之為前者)。
對此,我早有了解,并且深感震撼。那是在20年前。當時我正在追著名老美劇《成長的煩惱》,其中某集說到正上初中的女主需要和男同學模擬組織家庭,并核算家庭開支,——當時我真驚呆了,這好嗎?青春期扮結婚,好嗎?好。因為我們已經學了太多ABC與XYZ,我們真需要花多點時間學習如何面對真實的生活了,這對我們真正的整個人生很重要。后來,我又看了很多美國作者及中國訪問學者的相關書籍,留意了很多在美華人的博客,并見識到了更多他們對于生活教育的探討及這種教育的好處。而劉濤這把“生活小事”上升為白紙黑字成文條例的家規,也算是一小例。
看完別人再想自己。我家的家規,很坦誠地回應了教育現實,這沒錯;但我們以教育大環境為借口,完全忽視生活教育,甚至忽視它對現實造成的影響——還記得我們家“壓力炸藥包”最常見的導火索嗎?找不到轉筆刀啊——,這不好,得改改啦。就借鑒劉濤家的家規,給我家的再加上一條:學習生活,學習“從哪兒拿的放哪兒去”吧,把平時只會遇事瞎嚷嚷兩聲的“教育”認真地變成白紙黑字的成文條例吧。
這就是我家家規要升級的第一點。還有第二點。
事實上,劉家家規最典型的特征,還不是生活,而是“生分”,這好不好呢?有好的一面,就是能厘清家庭成員的界限,避免相互深度打擾的煩惱。
有本關于女人的書,提出對女人來說,女是第二性的,人是第一性的,——可對于男人與孩子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在成為別人的孩子、丈夫、妻子、父母之前,都首先是一個有獨立精神空間,當然也需要獨立實體空間的人。
但在典型的中國家庭里,我們很難找到這種獨立空間。大家常陷入一種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就是大家,大家就是我的境況,并且把相互打擾與相互幫助糾纏在一起,分都分不清。以我為例,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我媽的手就是我的手,從小幫我收拾各種家務,我媽的腦也是我的腦,不停地啰嗦諸如出門要開門一類的瑣碎;而我的反應呢,被幫到時覺得理所應到,被煩到時,會嫌她啰嗦。更重要的是,我和母親的關系,已部分在我和女兒的身上復制!沒有獨立空間,生活和感情都亂糟糟的狀況需要改變了,就從尊重獨立空間的家規開始吧。
可是到底要多獨立呢?也許不宜太獨立。我兩次生孩子都是剖腹產,剖完以后刀口疼啊,激素亂啊,心情煩啊,這是我人生最低谷的時刻,好在,除了有愛人,還有親娘在我身邊。我的媽媽完完整整地陪伴我度過最脆弱的時刻,這是很多美國媽不會做的,卻是我最感激的。我知道,這世界已經開始推崇“沒了誰,我們都能活”的理念,可是,有她,我活的更好。
總體說來,我并不認同美式的太獨立,我想要“遠一點點,但依然很親“的平衡。所以,就再從劉濤的美式家規中借鑒一條吧,就一條,Smile ,對家人微笑,因為微笑的前提是我們有意識地看到了另一個需要被尊重的人,微笑的結果是把我們獨立的空間友好聯通,既劃線獨立又融合彼此,好平衡。并且,我相信,在具體的生活中,劉濤與我一樣,也會像個傳統中國人一樣追求獨立與交融的平衡。
這就是我看了個八卦的收獲,自己的家規還是得堅持,但可以小添兩條新家規,添點微笑,添點生活,真好。而這有微笑與生活的家規,我們可能都該有一個。
最后,分享一下之前為了更好地思考“家規”而學習的文章,看了好幾篇,下面這一篇是我覺得最好的:
http://raisingchildren.net.au/articles/family_rules.html
如果您太忙,我這兒還提供了超濃縮摘要:
1.家規的核心目標:尊重彼此+保障安全;
2.制規要點:不要過多,3-5條即可;3歲以上孩子可以參與家規的討論與制定;多用“要如何”的正面描述,不要用“不要如何”的負面表述。
如果覺得有點小用,輕點?吧,正為著簽約作者的夢想努力呢:)
我是匠媽,
不走雞湯風(盡管我超愛喝雞湯,特別是土雞燉、再撒點芫荽的那種),
而以“可操作”的風格“深耕”“細小”教育問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