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侯官縣人,字元撫、少穆,是清朝道光時期著名大臣,因虎門銷煙而成為民族英雄,為世人景仰。
在此說林則徐,說的則是他在虎門銷煙前修復洪澤湖大堤的事。
林則徐在任江蘇按察使前,他仕途并不順暢,曾一度辭官,倒是在他為官江蘇后才日漸聞名于世,成就了他偉大的一生。
林則徐1804年中舉,1806年入仕,任廈門海防同知書記,后被福建巡撫張師誠賞識,招為幕僚。嘉慶十八年(1813年),林則徐入翰林院庶常館任庶吉士,在翰林院度過七年后,他才被派往不同地方任微不足道的小官。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二月,林則徐在江南道監察御史任上,向嘉慶帝直奏大臣琦善的無能,因他為官清廉,不畏權勢,行事果敢,不假情面,而受到同僚的猜忌和冷嘲熱諷,林則徐因此對官場厭倦。道光元年(1821年),林則徐父親林賓日病危,他便以照顧父親為由辭官而去,接著在家為父丁憂。
在林則徐辭官返鄉后,他的主師曹振鏞、房師沈維鐈一直替林則徐斡旋。道光帝即位后,他知道林則徐在任內政績卓越,特地召見并夸賞他,并破格提拔林則徐任職。自此,深受道光帝寵幸的林則徐便青云直上,終可以一展抱負。
道光三年(1823年)二月,林則徐赴任江蘇按察使。在任期間,他澄清江蘇吏治,改革審判程序,親自裁決案件。在短短四個月內,他就把江蘇常年積壓的案件處理十之八九,被江蘇老百姓稱頌為“林青天"。
同年夏季,江河泛濫,造成江蘇發生大水災,社會動蕩不安,人民聚集,將要釀成民變。官府在此情況下還照樣追稅,江蘇巡撫韓文琦力主用兵鎮壓,林則徐據情極力反對。他乘船前往災變地區,賑濟災民,平息民憤,恢復社會秩序,并親自率領官員修復決堤圩壩。
據有關史料、碑記和傳說,道光四年(1824年)十一月,一次特別強的冷空氣突襲淮河流域,洪澤湖湖面結冰,形成凌汛,洪澤湖大堤周橋段突然決堤,寒冷的洪水似脫韁的野馬向東傾瀉。
俗話說:“倒了高家堰(指洪澤湖大堤),淮揚二府看不見。”
一時洪水泛濫,房毀樹倒,大堤東側的老百姓淹死凍死的不計其數。水患也讓朝廷的漕糧運輸嚴重受阻,使得京畿的糧食供給受到了很大影響。災情發生后,朝廷立即派大學士汪廷珍來洪澤湖大堤決堤現場查辦此事,原來是洪澤湖大堤上有一座節水壩應關而沒關,而另一座節水壩應開而沒開,以致造成大堤周橋段決堤。
查清原因后,相關官員相繼受到了處理。時任江南河道總督張文浩以治水不力被革職查辦,時任兩江總督孫玉庭因“借黃濟運無效”被免職,由漕運總督魏元煜接任兩江總督。魏元煜深知引黃濟運工程的復雜,自已心中沒有多少把握去治理,于是他向朝廷極力推薦正在家為母丁憂的江蘇按察使林則徐回來履職,負責治水事務。
此時,林則徐在家中為母親守孝剛過半年,按照清朝傳統禮制,他必須守孝滿三年方可出來繼續為官。朝廷接到魏元煜的推薦書后,即刻下旨令林則徐趕到洪澤地界督辦大堤修復工程。
中國自古就有“忠孝不能兩全”之說,朝廷的旨意讓林則徐犯了難。林則徐如果領命離家赴任,就不能繼續為母親守孝了;如果堅持在家守孝,就不能為國奉獻,就要擔抗旨的罪名。除此之外,林則徐此時還身患瘧疾,身體不佳。他也深知在水利興辦過程中,貪污受賄、中飽私囊的人很多,負責治水修堤這件事就必定要得罪很多人。但是林則徐想到那些正處于饑寒交迫中的災民,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帶病踏上趕往洪澤湖大堤的路途,他身著素服趕到了洪澤湖大堤決堤的工地。
林則徐在工地上看到堤岸殘缺,黃水遍地,滿目瘡痍。他立即上堤查勘,此時洶湧的波濤在呼嘯的西北風鼓動下搏擊堤岸,噴濺的水花如雨而下,人在堤上,頂風逆勢,站立不穩,林則徐全然不顧,堅持從頭到尾,全段查勘并詳細詢問了大堤修筑的情況。
為保證補修大堤工程的質量,林則徐吃住在工地上,他命人在使用的每一塊條石上都鑿出一個齒槽,用生鐵鑄成兩頭大、中間小的鐵鋦,鐵鋦與齒槽一般大小,把鐵鋦放在齒槽之間,再澆上由糯米汁與石灰攪拌而成的砂漿,使得條石與條石牢牢地黏合在一起,不留絲毫縫隙,做到了水潑不進、針插不進。林則徐讓人還在每一塊鐵鋦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以表示對其修復周橋潰堤段工程的終身負責。
由于林則徐不避嫌怨,刻苦任事,他實施的洪澤湖大堤修復工程進展很順利,他只用半年時間,就將周橋潰堤段工程修復完畢。
洪澤湖水患得到了治理,而林則徐因疲憊過度,導致失眠、全身浮腫、虛弱怕風,以至于連房門都不能出了,他只好告病回到老家福州去治病調理。
后來林則徐又調外任,1832年升任江蘇巡撫,1838年11月任欽差大臣赴廣州禁煙。林則徐在江蘇任上,修復決口的洪澤湖大堤是他再次入仕為政后的一大功績,也是他走上輝煌的一個重要節點。
如今,190多年過去了,林則徐當年修復的洪澤湖大堤周橋段依然固若金湯。洪澤人民感念林則徐的治水之功,在周橋大塘段興建了林公雕塑和治水群雕,周橋大塘現已成為洪澤湖最熱門的旅游景點之一,林則徐也將永遠受到洪澤人民和世人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