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月13日下午1點55分,蔣經國在臺北病逝,終年78歲。
蔣經國在去世之前,早已公開對外界表明蔣家人不再世襲政權,并作出了讓別人接班的實際安排。
這時,李登輝開始活躍起來。之前,他一直以一位學者型官員面貌出現,貌似對官場表現得不是特別熱衷,所以才贏得蔣經國的倚重。
1984年他被蔣經國一手提升為“副總統(tǒng)”,并順利進入國民黨中常委,成為蔣經國刻意培植的接班人。
而宋美齡認為,要捍衛(wèi)、延續(xù)“中華民國”,蔣經國的接班人必須對“中華民國”絕對忠誠,她希望接班人是她信得過的人。宋美齡對李登輝代理國民黨主席表示懷疑。
據當時的國民黨秘書長李煥回憶:蔣經國身后的黨主席一職,按國民黨貫例,應該是由繼位“總統(tǒng)”李登輝兼任。
因此,1988年1月,國民黨中央也是以此慣例來運作李登輝代理黨主席一事的。在達成黨內共識的基礎,國民黨中央完成了中常委們的布署,并決定于1月27日在中常會推出這封由李煥(時任國民黨秘書長)督軍俞國華(時任“行政院長”)領銜、全體中常委聯署的聯署書。
鑒于宋美齡時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的首席主席,1月24日,李煥向宋美齡報告了此事,并將國民黨中央的提案讓宋美齡過目。
不料,1月25日,宋美齡派人送了一封信給李煥,雖然未明說反對李登輝代理黨主席,卻要求按黨章規(guī)定,在5個月后的國民黨“13全”(即第13次“全國代表大會”)會上再作決定,而“13全”會召開之前,由“中常委”輪流代行主席職務主持中常會。
1月26日,宋美齡又讓蔣孝勇打電話給俞國華,要求暫緩李登輝代理黨主席案。這讓李煥、俞國華相當為難,出于顧念與宋美齡的舊情,以及宋美齡的身份,遂有心緩辦,以求周延。
但事實上,當時所有的“中常委都不同意宋美齡的看法。他們反對宋美齡的原因有:一、當時蔣經國沒有培養(yǎng)接班人,“中常委”中無人自信有足夠威望擔此重任,也就是說無人想跟李登輝竟爭。二、都以大局為重,希望臺灣權力轉移順利,政局穩(wěn)定,即使國民黨內部、即使忠于國民黨的老臣,也醒悟到新的世代來臨了,蔣家該退出臺灣政治圈了。
事已至此,宋美齡只能放手。宋美齡在得知多數“中常委”不同意她的看法以后,對外表示,這只是她個人的建議,一切遵照“中常會”的決議。
李登輝在1月27日當選代理黨主席后,次日即由蔣緯國陪同,到土林官邸拜謁宋美齡,李向宋行90度鞠躬禮。
當年7月7日,“13全”會上,李登輝順利當選國民黨黨主席后,宋美齡還由李登輝陪同,到黨代表大會會場發(fā)表了《老干新枝》的演講。
蔣經國去世之時,宋美齡已經90多歲,此前她已居住美國11年。
然而,臺灣已翻天覆地,更令宋美齡難以容忍的是“臺獨”勢力的崛起。宋美齡奉蔣遺志,絕不接受分裂中國。
誠如鄧穎超給宋美齡的信中所言:“我與夫人救國之途雖殊,愛國之心則同。”臺灣的政治環(huán)境令宋美齡不適,于是,1991年9月,宋美齡赴美。
2000年島內“大選”,宋美齡認可連戰(zhàn)的人品、能力、政策,擔心民進黨“臺獨”執(zhí)政葬送“中華民國”,擔心宋楚瑜分票讓民進黨得利,于是,在美國簽署一紙親筆信函寄給國民黨,支持國民黨候選人連戰(zhàn)、蕭萬長選臺灣地區(qū)最高領導人,這對國民黨基本盤是個極大的鼓舞。
連蕭競選失敗后,連戰(zhàn)誓言進行黨務改革,重新奮起,宋美齡以實際行動表態(tài)支持,參加黨員重新登記,并一次繳足1萬元新臺幣黨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