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開始聽到單位的95后小姑娘自稱老阿姨了,她說這讓她特別有焦慮感,難道不是要開始自稱大媽的時候才應該有焦慮感嗎?
算了,誰不是從第一次被陌生人教導孩子:“來,叫阿姨。”開始耿耿于懷自己的年紀呢?畢竟到現在為止,我還是無法學會做一個穩重的成年人,有的話不當說就不說,有的架不當吵就不吵,到了“熱水青年”的年紀,這些道理仿佛就是在反對我做個熱血青年一樣。
最近網上開始流行“佛系”這個詞兒,說現在的年輕人都講究一切隨緣,不爭不搶,而我呢?還是一副不高興就跟誰都沒面兒的主,總結的話,應該算是“老年朋克”吧。
今天查詢物流的消息,不小心留意到了凡客,“老年朋克”又要炸窩了。我都遺忘這個牌子多久了?雖然我唯一穿過他們家的東西是襪子,那時候的辦公室,買凡客的男同事都是一批一批的。
這種遺忘真是莫名其妙不知不覺,就在電商如雨后春筍般一個接一個冒出來的時候,該忘的就自然忘了。
我去查了一下百科發現,凡客巔峰時期的銷售額占全國電商的30%份額。幾年過去,當年買凡客的各位同齡人,是不是已經開始籌劃自己如何體面的過30歲以后的生活了?
今年高考是90后參加的最后一次高考,再過4年,大學里就沒有90后了,最晚的一批90后也成年了,最早的一批90后已經接近30歲,我們這些80后呢?
當下這些30歲的人在哪兒呢?
王朔說:在我們北京這兒,50年代杰出代表是劉索拉,又能寫字兒又能寫曲兒;60年代杰出代表是王菲;70年代我希望是徐靜蕾,如果她做得好的話。80年代我還沒看出來誰有價值。
面對30歲。提筆竟寫不出許多。
30歲這個年紀像是我們的歲月詛咒,人生走到半路,時間越來越少,不久前的自由奔放,標榜著“青春就是用來揮霍”的口號,現在看起來真是幼稚得難以原諒,對,我們被迫從少年變為了成年。
因為大多數人總認為30歲必須發生點什么。
因為大多數人總對30歲的人要求苛刻。
20歲出頭兒的自己,看著30歲這個數字,覺得遙遙無期也充滿期許,我們在心里嘀咕“不會到了30歲還是碌碌無為的年輕人吧”。
我們覺得這是一個足夠老的年紀,像是一個新的開始,然而當這個數字來臨的時候,每個掙扎的人都在跟自己的雄心對抗,從“未來無限可能”直接跨到“人生的機會已經很少”的命門,我們會主動砍掉很多可能性,讓自己變得踏實,或者看起來踏實。
我們讓皮囊盡可能的看起來接近90后,卻收斂自己的靈魂讓它無限接近30歲該有的樣子。
一群又一群的年輕人,在大城市的顛沛中長大成年,在繁華又殘酷的城池中,步入中年。當代社會生活不能蹲下來,更別提坐著。只能往前走,緊著人也要往前走。于是我們總能迎來一場又一場大型崩潰,BGM還是管弦樂團的大協奏,且沒有指揮。
你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對,這個城市里還住著四體不勤的文藝青年,30歲的魔咒,對于文藝青年也無一幸免,當現實把文藝青年分為:成功的,和不成功的兩種類型時,再也無法直視那一張張歲月靜好的臉。成功的變成了一臉世俗,不成功的變成了一臉憤世嫉俗。
千帆過盡后的不滅初心只是隨口一說的俗語,從生活的塵埃里發掘出的美好,不外呼是賺得多和嫁得好。
那么,你認為30歲的關鍵詞是什么?
【中庸】
想了半天,只能這么形容,因為在各種人群中我就是很普通。
我對目前生活的現狀不滿意。哪怕我滿意了,也要讓自己不滿意,否則我就真的是中年人了。
我相當,非常,無比恐懼,恐懼自己沒法再提升了,停在這里了。但再提升哪里那么容易?二十幾歲的時候,努力是自覺的,速度是幾百邁的,進步是必然的。
此刻,越接近30歲越力不從心,沒辦法,總要努力的。
【合適】
工作合適,生活狀態合適,忙碌的程度可以接受,焦慮壓力也能負荷,經濟狀況良好。
只是到了這個年紀,不可避免的為以后生子,養老的前景感到憂心,但還沒到絕望的程度。偶爾夜半尿急會醒,茫然狀態的時候,從內心里反省自己,覺得自己做得不對時要有承認自己是個大傻逼的覺悟,睡醒后再和自己和解。偶爾會后怕生活里發生重大到自己的經濟,心理無法準備的大變故,才反應過來原來還是一枚單身狗。
所以我能用不合適來形容嗎?
【低調】
如果中年油膩男人愛在公開場合大談特談幾個億的生意,讓你惡心,那么中年女人喜歡當眾炫耀手上的珠寶,肩上的愛馬仕包包,和前者并無區別,聽了同樣讓人作嘔。
到了30歲,開始認為顯擺自己有奢侈品這件事,只有年輕姑娘秀起來才可看,畢竟年紀輕輕賺到幾個包是值得可喜可賀的,那多多少少算作是獨立自強努力拼搏的象征。
中年女人可千萬別這么做了。三四十歲的人了,擁有幾只上萬塊的包包還算的上人生獎章嗎?人到中年,連動用一點資產買幾只包還那么興奮激動,只會讓人覺得寒磣,“你看她,這么大歲數了,也是吃過見過了吧?炫耀個包有意思嗎?”
沒意思,特別沒意思。
也許你在別人眼里是已經擁有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子,限量的包,明星同款珠寶的人了,你這一曬,就露怯了,就輸了,別人會以為你也不過如此,你過得其實也沒多好。
【服】
趁著70、80后還在拼了命的阻止自己油膩的時候,生猛的90、95后就做了你的上司。
沒錯,我們就是保溫杯里冷卻的熱血。
我們在重復著同樣的工作,間歇性的躊躇滿志,持續性的混吃等死,不知不覺中我們拾起了保溫杯……我們經常加班,工作卻沒有太大起色,做的事情好像并不重要,卻又累得每天晚上倒床就睡早上聽不見鬧鐘也醒不了。
當我們教育90后作為年輕人就該努力奮斗時候,當我們吐槽90后“裸辭”成習慣的時候,早會上新來的90后,便是我這個30歲中年女人的直屬上司。
拜托,別再寫那些90后員工難伺候的文章了,先送我幾幅如何與90后上司和平相處的錦囊吧。
【新生】
步入30,立個什么呢?
決定要敢往自己的傷口上撒鹽。最刺激,最挑戰,最終要的一份感情,就是自己與自己之間的感情。看了將近15年的《欲望都市》,到了30歲看它還是會哭,因為終于明白,女人快樂的秘訣并不完全是愛情和有錢,而是一份能看清自己的智慧,以及如何拿捏愛與被愛的尺度。
是不是也開始嫌棄30歲?我想是因為恐懼吧。
尤其是在2017年,中年危機成為了時下最熱門的話題。大家開始總結中年人的特點,拼命找出中年人的共性,然后一起嘲笑,仿佛這樣就可以和中年人劃分出一道鮮明的分水嶺。
男生為了發際線發愁,為錢發愁,怕自己變成網上熱議的“油膩中年人”,也怕自己終究一事無成,被老婆瞧不起。
女生呢?在為眼角的魚尾紋,為難以控制的脂肪發愁。更為嫁不出氣而假裝不著急,以各種理由懟親戚。
在舉國佛系的文化背景下,和“年少無知”這個詞語告別之時,我開始不知所措。
終究到了再也不能用“年少無知”替自己辯護的年紀了。
時間在肉體上單程碾過,卻無法收集身后留下來的肉糜肉渣。
經驗也好,教訓也罷,記住的忘掉的,原來并沒有在心里埋的很深。但卻堅信了善惡并不分明,堅信了曾經不齒的手段原來在某些情況下真的有用,堅信了某些被定義成壞人的人,居然也值得被稱贊和尊敬。
這就是三十而立的收獲……嗎?
再問問度娘,這搜索的結果排行在前的幾個標題,已經足夠讓人瞎眼,這不是一個應該在年末討論的話題……吧
我發現,當代人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人稱的問題,遇到事情主語總是使用第一人稱,很容易陷入被動。
我建議是以第三人稱觀察生活。
比如:我今年30歲了,不說我今年30歲了,改說老李今年30歲了。這樣效果就會好一些,有種從當代生活中全身而退的感覺嗎?
30歲的青年們調整好心態,在魔幻超現實的當代社會中繼續玩命吧。
先集體體個檢
然后請留下你的答案~
作者:廣龍師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