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是相對于“野人”來說的,國人就是住在國都京城以及附近的人。
周朝自周幽王以后,徹底走向衰落的不歸路。但這種形勢絕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其實在很早之前,禍根就已經埋下了。
而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前,有一位天子慘遭國人驅逐,成了亡命之人。
他就是周厲王。而?在周厲王更早之前,周朝的王位剛傳到第四世——周昭王時期,就已經露出一些衰相。昭王在位期間,連年發動征伐南蠻之地楚國的戰爭,楚人疲憊不堪。當地人憎恨他,就獻上了一艘用膠粘合的大船,最后淹死在江中。這次南征,昭王有去無回。
到了周厲王在位之后,累積多年的沉疴開始漸漸爆發出來。據記載,“周孝王七年,厲王生,冬大雹,牛馬死,江漢俱動。及孝王崩,厲王立,王室大亂”。他一出生就伴隨著異常的天災。
厲王除了脾氣無比暴躁之外,還非常貪戀錢財珠寶,這種癖好跟手下的榮夷公一拍即合。榮夷公貪財好利,但是目光短淺,一切的行為準則就是能不能獲利。
于是,榮夷公就唆使周厲王將天下財力占為己有,這樣就可以源源不斷的有錢財可以揮霍。他怎么做的呢?他打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主意,建議周厲王對山川、森林、湖泊河流等物產實行“專利”,也就是壟斷。這些物產由天子直接控制,不準任何人進入森林河流湖泊等地謀生。
這種行為可是觸犯了一大幫人的利益,在這之前,這些山川林澤本來是屬于貴族管轄的范圍,且不說平頭百姓無法漁獵打柴,斷了生存之路,首先貴族們的利益就遭到巨大的損失。
大夫芮良夫勸諫榮夷公,他說普通人專擅錢財利益,人們還稱其為盜賊;一個君王這樣做,豈不是會喪失人心嗎?這樣下去還有誰會歸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生萬物也并非僅僅為陛下取用,其用以養育萬民萬生。如今百姓被剝削殆盡,請問他們此后將以何為生?如果繼續重用榮夷公,周朝肯定是要衰敗的。
厲王不聽,還封榮夷公為卿士,并授權他推行“專利”政策。
不出三年,京城內外民怨沸騰。
大臣召公也勸告周厲王廢除專利法(后來厲王逃命,太子靜就藏在召公家中,人們知道后,將召公的家宅團團包圍,最后他將自己的兒子交了出來,才使太子才免遭殺害),匯報說現在已然形成“國人謗王”的局面,長此以往容易發生動亂!
厲王根本聽不進去,還怒從中來,向衛國請來很多巫師去監視老百姓。一旦發現有人談論“專利”或談論厲王,立即抓來處死。據說衛國巫師有特殊的法術,只要看人一眼,就能判斷對方心里想的是什么。
從此,誰也不敢再議論些什么了,諸侯也不再朝拜周王。在路上,熟人之間碰了面,招呼都不敢打,只能給對方使一下眼色。這就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國人不敢言,道路以目”的局面。
周厲王得知此行此景非常高興,但是對于貴族們和老百姓來說,鎬京如同每天浸泡在陰云密布之下,高壓壓的人喘不過氣,人們終于忍無可忍。
公元前842年,在貴族們的帶領下,平民紛紛響應參與造反。巫師被殺,厲王狼狽的逃離鎬京,最后逃到彘地,最終死在那里。
發生在鎬京的“國人暴動”,可以說是中國歷史記載以來,最早的大規模群眾暴動驅逐國王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