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臘德爾菲神廟門楣上鐫刻著這樣一個神諭——“人?。≌J識你自己?!?br>
中國經典名言:人貴有自知之明
由此可見,認識自己是一件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的重要事情,認識自己才能更好地因地制宜地發展自己。
那我們對自我的認知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個體自我認知的途徑:
1.通過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來認識自己
周圍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猶如一面鏡子,我們從中得出自我評價的信息依據,他人對自己的反饋和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我們對自己的認知,特別是我們的父母、老師,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最初都是來自父母和老師。一個從小被父母否定和批評的孩子就會把這種消極否定性的反饋內化成對自己的認識,從而變得自卑敏感的低自尊型人格。
2.個體通過自己的活動表現和成果來認識自己
個體的自我認知是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形成的,個體通過自己在實踐活動的表現和成果來評價自己、認識自己。因此,一個人如果在某一領域表現杰出、取得重大成果,那他必然會自我感覺良好、充滿自信,產生積極肯定性的自我認識。人呀,不能僅僅很努力卻拿不到成果來,我們最終還是要通過成果來證明自己、刷新對自己的認知,是要靠做出成果來對自己滿意的。
3.個體通過與他人的比較來認識自己
個體通過與他人的比較獲得參照信息,由此更加準確地了解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一個學生的成績好壞不光只看自己的分數,得與班上、年級或同等學歷同學相比較,獲得一種相對信息,才更全面、更準確地評價自己真實的學習情況。很多人的快樂,在很多時候,不在于自己有多好,而在于比別人好多少。很多人的痛苦,在很多時候,不在于自己有多不幸,而在于比別人更加不幸。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沒有對比就沒有幸福,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也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