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著就沒有驛站,就匆匆直奔你的終點,一出生便開始了這已經在結束的旅行?!?/p>
我今年約三十歲,在家鄉工作生活。
第一次旅行,或者說遠行,是我上大學那一年,我十八歲。一個人去大約三千公里外的塞外上大學。
那時的手機還沒有那么好使,錢包里還裝著現金。MP3里,反復放著齊秦的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對于外面,也充滿了好奇心。好奇虹橋機場有多大,上海的小籠包,和老家集市上的小籠包有什么區別;北國的秋天有沒有還綠的葉子……
大學時,立下了九州十年志的目標,計劃十年內,要走遍全國。
從目標的角度看,實在很不嚴謹。什么樣算走遍,是到每個省,還是到每個市,還是到每個大的地理單元?當然,這個問題,我當時也沒有去想,也沒打算想明白。
2012年至2017年,我不知疲倦,肉體經常在路上,靈魂一直在路上。
四年間,我走過了全國24個省份。我有一輛不錯的山地車,還有一副不錯的體格。我騎行去了河西走廊,一直到敦煌;我也騎行去了東北,去了最東邊的黑瞎子島,和最北邊的漠河。剩下的路,火車加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四年間,也在硬座上度過了五十多個夜晚,火車里程足夠繞地球兩圈。
距離走遍萬水千山的夢想,一直在靠近,一直在靠近。
和所有大學時的故事一樣,一切都會終結于畢業這件事。
考研,名落孫山。就業,前途未知。
我最偉大也最不切實際的計劃,是從烏魯木齊出發,到喀什,再到拉薩,再到云南,再回到家鄉。這一句話里,是六千公里。打算騎行。
這個計劃永久擱置在了計劃里。
主要原因是,工作了,社畜了,做這樣的夢想,不是很現實。其次原因是,打籃球時扭斷了我的十字韌帶,長途騎行這樣的生猛動作,不再那么適合我了。
那些又是壯游,又是少年游的夢想,實現了許多。也基本定格在了畢業那年的夏天。
2018年至2020年,我忙里偷閑,肉體有時在路上,靈魂經常被留在單位。
比較幸運的事,我在離家很近的地方找到了還可以的工作。事少錢多離家近,好賴占了一個。
工作前幾年,頗為牛馬。出游的機會,不多。
但我還是努力找機會。一年到頭,有機會總會去各地找同學轉轉。
主題也逐漸從大好河山,變成了城市漫游。
上文的各地同學,主要是男同學。一方面,容易解決住宿問題;另一方面同為社畜的青年男子,在酒精的麻痹下,一邊回憶往昔崢嶸歲月,一邊痛罵眼下生活,蠻橫的甲方,坑人的領導,豬隊友的同事,高昂的房價,低廉的工資。罵完一通,大喝一頓,可能次日我就得趕回家,繼續面對上述的甲方,領導,同事。
另一個主題是參加婚禮。雖然大家是同一起跑線,但總有人早,有人晚。
這些旅行,去了陌生的地方,見了熟悉的人,相比想象中的遠方,更多的,是在熟悉中共同回憶。
2020年至今,我更忙了,盡管口袋要鼓了許多。靈魂好像再也無法四處遨游了。
比較幸運的事,盡管詩和遠方都很遠,但眼下的茍且,我茍的還可以。有升職加薪,有娶妻,還有了輛車。
于是我的旅行,固定在了每年的年假,自駕為主。
相比當年騎行時囊中羞澀的窘迫,現在可謂鳥槍換大炮了。
十八歲的單車和我,平均一天大概能騎一百公里,平原可以到兩百公里;住宿以招待所為主,個別時候睡帳篷;吃飯以路邊攤為主,必要的時候也吃泡面和壓縮餅干充饑。
三十歲的我,每天開個五六百公里,很輕松;住宿以連鎖酒店為主,個別時候也會住一些有特色的,比如花間堂;吃飯主要看大眾點評,必要時也會吃點比較貴的。
十八歲時,我幻想我以后銀子充足了,要住在古城里的漂亮民宿,要吃這里地道菜,要在景區好的觀景點喝杯咖啡……
三十歲時,十八歲的愿望,都實現了。其實很多錢,只是當年真沒錢。
然而,我很懷念自己的十八歲。盡管,人在不同時期,可能都會懷念十八歲的夏天。
過去懷念的更多是當年意氣風發,當年年輕力壯。
現在懷念的是,當時的快樂,多很多。
而今,難以再如此獲取快樂了。
旅行的意義。對十八歲的人來說,有很多意義,走沒走過的路,看沒看過的風景,見很久沒見的人。到我夢里到過地方。
對于而今的我,更多是走曾經走過的路。以及許多記憶。
期望有朝一日,也能重拾年少時的憧憬與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