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的主題是:
香道——讓芳香生活無處不在
香、芳香。現在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重視。這個是今年熱播的電視劇《活色生香》的劇照,這部片子是十年來首日收視率冠軍,兩集的收視率已經突破一億,其中講述了中華香療世家的恩怨傳奇。熱播的同時也標志著香道的普及和熱捧,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芳香時代。
歷史上,芳香就是古人頗為重視的怡情養性之法。品香、斗茶、侍花、掛畫是元宋時期怡情養性四大療愈之法,現代更加入了撫琴,但品香一直居于首位。宋代蔡絳(tao)撰寫的《鐵圍山叢書》是研究宋代歷史的最重要典籍,書中就有沉香一片值萬錢的記載。中國四大香料“沉、檀、龍、麝”中,植物的芳香就占了兩個沉香和檀香。
講到療法,大家自然而然會想到醫和藥,也會想到在我們身邊的一些老字號,比如這家:同仁堂。同仁堂始建于康熙八年(1669),創建初期就是為清宮和京城的達官貴人提供中藥的名店名家。在當時還有一家非常著名但現在卻不為人知的藥鋪,名叫中華客棧。兩者都是為清宮所用,不同的是,同仁堂專注做藥,中華藥棧出名的卻是香療。現今,同仁堂陳列館保存的五只藥香,為中華藥棧光緒年間所制,并有發往外埠的印章。
解放后破四舊,香療由于看不到、吃不著,當時被認為是封建迷信而被砸毀,中華香療幾近失傳。直到2003年非典爆發,人們無計可施的時候才又重新發現了中華香療的作用,并被重新重視和傳承。2009年作為中華香療的傳承代表獲得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現在大家如果去北京的非遺保護中心2樓,還能看到相關的史料和傳承。這個認定進一步說明了香療的真實性、歷史性、代表性和傳承性。【相關資料可查閱北京日報2012年多篇相關報道】
本文摘自何老師品香論道系列
何老師品香論道
歡迎關注,并參加我們定期舉辦的分享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