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周五的華晨宇演唱改編自樸樹的《平凡之路》,真的驚艷住我了。這首歌華晨宇比原版的慢了兩倍音調,拿捏的非常到位,再加上《浮游》中的吟唱+《地球之鹽》中的表演形式。華晨宇把自己的身上的元素完美的融入一體。
記得在網上看到一句話:華晨宇性格、音樂、人生態度一一就是一個藝術品。他的藝術敏銳力來自他孤獨的生活狀態,由此岔開說一句: 火星人千萬別毀了他的孤獨,誰毀了他的孤獨,誰就毀了華晨宇。
在《歌手》的舞臺上,華晨宇這幾期《山海》+《假行僧》+《平凡之路》。仿佛在敘述一個自我救贖,表現自我的一個過程。
上周五,《歌手》第十期,華晨宇又一次挑戰了大眾審美,以一首改編的《假行僧》斬獲第二名。
這連華晨宇自己都感到意外。一向不care觀眾是否能懂得自己音樂的華晨宇,內心也不是沒有過忐忑:《假行僧》是眾人心中的經典,改編難,翻唱難,超越更難。
改編時,他為了更貼近自身經歷,將一些吶喊的元素加入到了歌曲之中。他知道,觀眾聽了或許會覺得不舒服,但這些來自靈魂深處的自我掙扎、吶喊,全都是他曾經內心的真實寫照。
“渴望有人來愛我,但又會不自覺地排斥他人。”
“沒有人關愛我的情況下,我需要自己來救自己。”
音樂,是華晨宇自我救贖的最后一顆救命稻草。
早起華晨宇練習音樂的時候,他純粹是把音樂當成一個發泄情緒的工具。華晨宇把自己關在一間小屋子里,瘋狂地彈,盡情地唱,縱情地聲嘶力竭,但不會讓人聽見,更不會讓人看見。
2
或許是因為音樂本身的治愈功能,讓花花緊閉的內心世界漸漸開始接受外界的光。
于是,在如愿考入武漢音樂學院,沉下心來磨練自己的技能之后,2013年,他站上了快樂男聲的舞臺,并取得了全國總冠軍的好成績。
從此,他一路平步青云:2014年,花花在北京萬事達中心開了自己的個人演唱會,首度采用“場館演唱,線上直播”的全新方式,讓更多人認識了“華晨宇”這個人和他的音樂。
2015年,火星演唱會在上海大舞臺連開三場,奠定了花花“新生代第一人”的華語樂壇地位。2016年,他搖身一變成為導師,在天籟之戰的舞臺上接受全國素人歌手的挑戰以及觀眾的審核,并帶出了兩屆全國總冠軍。
2018年,他以一名純粹的歌手身份參加湖南衛視《歌手》節目,以一首《齊天》霸氣補位,終止結石姐的連冠紀錄。
華晨宇補位 /《齊天》現場
在真人秀的節目中,花花害羞、內斂,但當他站上舞臺時,他會用自己的歌曲和態度向世人展示:我就是為這個舞臺而生,在這個舞臺上,我就是王者。
華晨宇是幸運的,身懷絕技且生逢其時。
3
一位歌手只有在唱符合自己意識層次與審美的作品時候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而華晨宇截止到常規賽的八首曲目,從頭至尾都忠于搖滾風格。再加上突圍賽,九首歌曲的立意主題也始終統一,無關風月,只談自我。
齊天,我的孤勇;
孩子,我的成長;
棍兒,我的桀驁;
大仁,我的世界我來浮夸;
易燃,要我怎樣;【大概也是“我”字最多的歌詞】
山海,自我對話;
假行僧,我的內心矛盾;
平凡之路,我的超脫;
我,我就是我。
在我們談歌手的時候,我們談論什么?
僅僅是這首歌唱得好與壞?僅僅是這首歌是否超越或是毀了原作么?
歌手不該只是傳遞音樂的機器,更該是與音樂融合的音符。
歌手應憑借自身的獨立人格,給予作品本身與之前不同、卻又完美匹配的新血液。
這也正是所謂的“生命力”。
我很高興,華晨宇作為歌手——更應該說是音樂人,以他強大的音樂掌控欲與自我的音樂品味,在這個舞臺上為我們帶來了這系列密切相連卻又各有千秋的作品,它們串聯著他的思想與故事,透露著他的態度與審美,是一場名為“華晨宇”的連續又獨立的音樂盛宴。
想起尚雯婕評價華晨宇說的:“他天生就會用音樂表達情緒”! 但愿在這個浮華的社會,他能守住內心對音樂最初的感覺和那份敏感!過程會有糾結,但相信以他超乎年齡的那份心智,會保持清醒,只因他說他現在沒有夢想,只想過好現在,也不會因外界因素而改變自己,他說他一直都沒變,但這份不變在背后肯定經歷無數次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