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孤
我是先看了《月亮與六便士》和《刀鋒》,然后才看的《人生的枷鎖》,其實應該先看《人生的枷鎖》,因為《月亮與六便士》和《刀鋒》是對《人生的枷鎖》中問題的回答。
內容簡介
《人生的枷鎖》是毛姆的代表作,具有明顯的自傳色彩。
小說主人公菲利普·凱里自幼父母雙亡,不幸又先天殘疾,在冷漠而陌生的環境中度過了童年,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在寄宿學校度過的歲月讓他飽受了不合理的學校制度的摧殘,而當他走入社會后,又在愛情上經歷了傷痛。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艱辛的掙扎,但思想和個性都獨立不羈的凱里,一直努力掙脫宗教和小市民意識這兩條禁錮自己精神的桎梏,力圖在混沌紛擾的生活漩流中,尋求人生的真諦。
菲利普的人生節點
1.身患殘疾,年少父母雙亡,由伯父牧師凱里收養。進入皇家公學因為自己的跛足不斷遭人嘲弄,失去了孩子的天真,進而痛苦的意識到自身的存在。
你要是對自己的殘疾耿耿于懷,它就只能使你自慚形穢,但是,假如你把它看成是一副十字架,看成因為你的肩膀完全能夠承受才給你背的十字架,看成是上帝恩惠的征兆,那么它會成為你快樂的源泉,而不是痛苦的源泉。
這是菲利普人生中的第一個對他很友善,很賞識他的校長珀金斯先生對他說的話,對于菲利普也有一定的影響力。正因為菲利普的跛足他找到了人生中快樂的源泉,那就是博覽群書,時刻的去思考,重新去認識自己。
菲利普養成了世上給人以最大樂趣的習——博覽群書的習慣,他自己并沒有意識到,這樣一來卻給自己找到了一個逃避人生憂患苦難的庇護所;他也沒有意識到,他正為自己臆造出一個虛無縹緲的幻境,轉而又使得日常的現實世界成了痛苦的源泉。
他自恃博覽群書,學識豐富,不把旁人放在眼里,他思維敏捷,又不善于掩飾,對同伴們的愚昧無知,輕蔑之情,溢于言表。但是菲利普說話犀利刺痛了伙伴們的痛點,這樣是很多人都遠離他,菲利普自己有很后悔懊惱。
2.菲利普做出的第一個決定,不打算去牛津讀書,而是想去德國。
"我想我不打算上牛津念書了,"他說。
"為什么?我想你是打算將來當牧師的。"
"我已經改變了主意。"
"你為什么不想上牛津念書?"
"既然我將來不打算當牧師,進牛津又有什么意思?"
"什么打算不打算當牧師,你已經是教會里的人啦!"牧師說。
面對大家的反對跟質疑,菲利普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跟看法。菲利普從一開始的膽怯,小心翼翼,現在變得能夠很有主見,能夠去決定自己的未來,能夠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
3.在德國菲利普結識了人生中第一個知己——海沃德。當然菲利普也在默默的觀察者周邊的環境,觀察他的老師,觀察他的朋友,也開始了朦朧的初戀。
沃頓老師告訴菲利普,生活有兩寶,一個是思想自由,一個是行動自由。在法國你有行動自由,你愛干什么就干什么,沒有人會出面干預你,但是你的思想必須跟他們一致;在德國你有思想自由,你怎么去想沒人會管你,但是你的行動必須跟他們一致。
菲利普一系列的變化,除了讀書給他帶來的收獲,還因為他認識不同的人,能夠從別人的話中也得到自己的思考。在不同的國家,他也在觀察著,這邊人的行為與習慣,一直在觀察思考,這也是他身患跛足帶給他的好處。
海沃德,他是一個英國人,鄉村法官的兒子,畢業于劍橋大學。因為他喜歡讀書,也喜歡詩集,不論是別人寫的或者是自己寫的。他對文學有很高的鑒賞力,因此菲利普深受海沃德的影響。
4.菲利普不再相信宗教。
菲利普一開始是很相信宗教的。牧師說,你們禱告,無論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菲利普每天就禱告希望自己的跛足能夠治愈,他問過牧師,為什么他禱告沒有得到,牧師說,他不夠虔誠,最后菲利普發現并不是你禱告就能改變什么的。
維克斯是個美國人,畢業于哈佛大學,精通古典文學。每次跟海沃德辯論都會把海沃德辯駁的體無完膚,海沃德剛愎自用,不知進退,強詞奪理,每次只用"該死的美國佬!"結束。菲利普也發現了,海沃德并不是他那么崇拜的人了。
在海沃德跟維克斯就宗教話題開始辯論的時候,菲利普才知道原來宗教還可以拿出來討論,他以前想當然的相信,菲利普在跟維克斯討論宗教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真正內心。
"請問,為什么偏偏是你對,而像圣安塞姆和圣奧古斯丁那樣一些人物倒錯了呢?"
"你的意思是說,他們是聰明絕頂,博學多才的圣人。而對于我呢,你很有懷疑,覺得我既不聰明,又無學問,是嗎?"
"嗯,"菲利普支支吾吾,不知說什么是好,自己剛才那樣提出問題,未免有點兒唐突失禮。
"圣奧古斯丁認為地球是平的,而且太陽是繞著地球轉動的。"
"我不懂這話說明什么問題。"
"嘿,這證明一代人有著一代人的信仰。您的那些圣人生活在信仰的年代里,在他們那種時代,那些在我們看來絕對無法置信的事物,他們卻幾乎不能不奉為玉律金科。"
"那么,您又怎么知道我們現在掌握了真理呢?"
"我并沒這么說。"
菲利普沉思片刻之后說:
"我不明白,為什么我們今天置信不疑的事物,就不會像過去他們所相信的事物那樣,同樣也是錯誤的呢?"
"我也不明白。"
"那您怎么還可能有信仰呢?"
"我說不上來。"
菲利普又問維克斯對海沃德所信奉的宗教有何看法。
"人們總是按照自身的形象來塑造神抵的,"維克斯說,"他信奉生動別致的事物。"
菲利普沉思了半晌,又說:
"我不明白一個人干嗎非得信奉上帝。"
菲利普一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在相信上帝了,也感到很恐慌。經過冷靜分析,菲利普發現宗教是所處環境強加給他的,并不是他自己自由選擇的。想明白這些菲利普便不再有負擔,感覺卸掉了身上的枷鎖,越發的感覺一身輕。
5.菲利普就業,小時候菲利普想著當個牧師。而后他在律師手下當學徒,干了一年發現自己并不喜歡這種工作,他選擇當畫家去巴黎學畫,最后他去讀醫學院成為了一名醫生。
菲利普小時候想當牧師,是因為對牧師沒什么概念。從后來放棄攻讀牛津大學,從中可以看出菲利普的變化,雖然他不知道想要什么,但他遵從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去做律師學徒也只是因為迷茫,不知道想干什么,干了一段時間從一開始的新奇到后來的厭煩,從中發現這不是他喜歡的職業,也不是菲利普想要的生活。
想要當畫家,我個人認為這個菲利普選擇逃避就業,也或許這時候的他跟海沃德一樣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也因為他有父親留下來的遺產,他不害怕沒錢花,沒飯吃。只有這樣他才可以自由的選擇去學習畫畫。
在巴黎2年的學畫,讓菲利普明白理想主義太過虛幻,最后菲利普選擇學醫,跟他父親一樣做一名醫生。
他又懦弱又虛榮,他虛榮得叫你總是得小心翼翼不要傷害了他的感情。他把自己的游手好閑同理想主義混為一談,以至于他自己都不能將兩者區別開來。
6.菲利普陷入愛情的枷鎖中,可惜他喜歡米爾德麗德,米爾德麗德卻不喜歡他。
有時候也不要怪別人,菲利普一次次的放下自尊,放下底線去愛米爾德麗德,并對米爾德麗德非常好。就算米爾德麗德失戀后找他,菲利普接納她,就算米爾德麗德跟有婦之夫在一起懷孕后找他,菲利普接納她,就算米爾德麗德跟菲利普的朋友在一起沒錢去旅行,菲利普還在幫她,米爾德麗德被菲利普的朋友甩了,又去找他,菲利普還在幫她,最后米爾德麗德女兒去世了,她一無所有淪為了站街女。
因為米爾德麗德菲利普從一個有遺產繼承吃喝不愁的人,最后窮的連醫學院都念不起,最終靠朋友介紹做了一段時間的店員。
要時時刻刻為生計操心,世界上再沒有什么比這更丟臉的了。那些視金錢如糞土的人,我就最瞧不起。他們不是偽君子就是傻瓜。金錢好比第六感官,少了它,就別想讓其余的五種感官充分發揮作用。沒有足夠的收入,生活的希望就被截去了一半。你得處心積慮,錙銖必較,決不為賺得一個先令而付出高于一個先令的代價。你常聽到人們說,窮困是對藝術家最有力的鞭策。唱這種高調的人,自己從來沒有親身嘗過窮困的滋味。
7.菲利普選擇進入婚姻的枷鎖中
"不知你愿意不愿意嫁給我,莎莉。"
莎莉坐在那兒,一動也不動。從她臉上,捕捉不到一絲表情。她說話時眼睛并不望菲利普。
"隨你的便。"
"你不愿意?"
"哦,我當然很想有個自己的家啊,再說我也該成家立業了。"
菲利普粲然一笑。現在他算是摸透了她的心思了。至于她的態度,他倒并不覺得奇怪。
"可是你不愿嫁給我?"
"我不愿意嫁給旁的什么男人。"
"那事情就這樣定了。"
"我父母親一定會大吃一驚,對不?"
"我太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