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知乎上一個問題,值得一答。題目的補充是“當我擁有了更開闊的眼界,更高一點的格局,我覺得曾經驕傲的我就像只井底之蛙。而我又不太愿意接受自己是平庸的。”
小時候被夸多了聰明,還真以為自己挺聰明的。慢慢才有不甘平庸的心態。
平庸與否,無非是與同齡人相比的。這一比較從生理角度似乎充滿正當性,卻忽視了所謂遺傳與家庭環境。所以慢慢形成的觀念是,超過大多數同齡人就叫厲害,落后于大部分人就叫普通。比方說你小學奧數拿了冠軍,比起高中時會做小學奧數題,都要覺得自己不平庸得多。
我曾經因此覺得自己很聰明,還是遠超過同齡人的那種聰明。上小學之前已經會認大多數常用漢字,會一百內的加減乘除,三年級開始學英語時詞匯量比其他同學多一些。連老師都夸我聰明,讓我感覺自己厲害極了。后來我成績一直很好,也自以為天賦過人。
真正讓我意識到自己平庸的,是小學升初中時的一次特殊招生考試。那是一所全市最好的中學的招生,我心想自己優于他人這么多,別人花了整整一學期準備,我卻始終很有自信,覺得十拿九穩的,我畢竟那么優秀。
后來我沒考進。現在想來理所當然,當時卻無法接受。借到電話說沒進,一下子撲在枕頭上哭得稀里嘩啦。忽然知道自己無法不勞而獲,再也不能靠著聰明輕松取勝,整整一個星期沒有笑過。
現在想來,小時候會加減乘除,是因為家人提前教過我。有一些詞匯量,是因為提前上過暑假補習班。認得很多字,是因為盯著電視字幕看了兩年電視…這些領先 從不源于天賦,而是提前量。所以要超過同齡人的辦法,或者說證明自己的不平庸,多容易,提前做,花時間,把打麻將的精力用來背單詞,就夠了。
開始學奧數的時候,發現別人比自己有更多的算法。開始學化學競賽的時候,發現自己元素周期表都記不清。后來讀了文科,發現自己連十三經都說不全。
可能讓你覺得,啊我真平庸,我真沒用,我怎么差別人這么多。其實又有什么呢,不懂就學,沒讀過就讀。所謂人和人之間智商的差距確實存在,但更多時候是自己時間沒有用夠。所謂大多數人努力的程度,尚不足以埋怨天賦,我是承認的。
當然這里的討論排除了許多客觀因素,比方家庭,比方環境。但大多數時候的平庸,無非是努力不夠,然后說是天賦不足。
建立在天賦基礎上的自信,是很虛無的。我取得了如何的成就,是因為天賦過人,這樣的論調,也是很危險的。因為你無法證明,也無法證偽。我現在承認自己是個非常平庸的人,除了愛吃能睡,偶爾寫點文章勉強算是特長,就是個很普通的人,丟到人海里除了矮點沒別的特點。
但是建立在努力基礎上的進步,卻是真實可感的。現在我知道自己從來不是天才,曾經比其他人做得好一些的,是因為自己付出了努力,而要讓自己繼續進步,無非也是靠繼續努力。用時間和精力,日積月累地打磨一個美好的自己,是多有成就感的事。
我當然不能免俗地會習慣與同齡人比較,反省自己的所為。但我也經常欣喜,自己比之前有了進步,比方說我終于開始敢用英語與人對話了,比方說我開始看得懂一些充滿數學符號的論文了,這些在大多數同專業的同齡人眼中,無比容易的事,我慢慢做到了。我很開心,因為這于我是一種進步。
如果放在同齡人的維度上,應該說,我是一個后進生,在不斷地做別人輕而易舉的事。但人生是自己的,路那么長,總要不斷和別人比,然后自暴自棄一遍遍說自己平庸,然后再給自己打雞血。太累了。
在努力,在進步。這比起曾經誤以為自己無比智慧,讓我覺得踏實得多。我可能走得慢了點,落后那些天才許多,甚至可能一輩子都無法追及。
可我為什么一定需要追及呢。
摘一小段原題里,我最喜歡的黃不會的回答(如有侵權馬上刪除):
”我的頭像是野原廣志,就是那個野原新之助的爸爸。他是東京的一個上班族,身上有三十年的房貸要還,腳特別臭,養活一個妻子,一兒一女和一條狗。每天為加班苦惱,最大的夢想就是每晚回家能夠喝一杯冰鎮的啤酒,要那種有點苦味,倒出來能夠冒出好多氣泡的啤酒。他還好色,喜歡看走過經過的美女,喜歡私藏寫真集,還會偷偷把媽媽桑給的名片藏起來,但是他很愛他的妻子。他也很愛他的生活。
上班族野原廣志,雖然有三十年的房貸,永遠都忙不完的加班,上級領導不停的苛責,他這輩子也很難發什么大財;但是他也有一個很愛他的妻子,有一個和睦美滿的家庭,有下班回家的冰鎮啤酒。他雖然從來都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平庸的人,但是他從來都沒有放棄過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沒有拋棄過對于家庭的責任。而這樣的生活,其實也就是我這個普通人,所能想到的,最理想的生活了。“
每一步都落在自己眼前,每一步都在往前,這就很難得了,畢竟“我太平庸”,是絕大多數人放棄努力的借口。
有自己的夢想和生活,在踏踏實實往前走,還能順便開心地生活。
這就很值得大多數人羨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