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知識和能力只有長在“育”在孩子心中愛的土壤里才是健康的,才能長成蒼天大樹。
父母不能給孩子帶去愛和幸福就是真失敗,真愛,真教育,真成功是做自己幸福并給孩子帶去自信的人。讓孩子成為自己,是真愛孩子的最高境界,也是父母和老師送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
第一把刀:嘮叨
嘮叨其實就是我們用嘴勞動,過度使用嘴巴能力的付出來做事,卻只顧做事沒顧做人,忽略了孩子的內心,將嘴巴變成了孩子心口上的刀,給孩子帶來了痛苦。
長期在孩子面前嘮叨的爸爸媽媽,會培養出一個沒有耐心的孩子。
閉嘴對中國的教育來說就是進步,閉嘴對家庭的能量場來說就是加油。
將別人家孩子理想化的背后,其實是我們內心對“理想中孩子”的期待。
第二把刀:比較
將別人家孩子理想化的背后,其實是我們內心對“理想中孩子”的期待。
比較砍去了孩子的自信,讓孩子形成了自卑,嫉妒甚至是仇恨的心理。
比較是自卑和嫉妒的起點,一個自卑的孩子長大后,即使別人愛他,關心他,她也意識不到,即使事業成功他也感受不到愛和幸福。
優秀的父母能夠不斷發現自己孩子的獨特之處,讓孩子成長過程中充滿感激,帶給孩子無限的動力,我們要倒過來用別人家的大人來肯定和贊揚自己家的孩子,代替過去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比較自家的孩子。
第三把刀 打罵
打罵摧毀孩子的自尊,自尊是人精神生命的底線,打罵直接砍去孩子的自尊,把孩子逼向崩潰和自暴自棄。
沒有自尊的孩子會有兩種表現:1,自大狂妄,將來會追求報復帶來的快感,以此來填補幼年時候內心的空缺;2、自暴自棄,總想著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對自己、對世界失望,甚至抑郁自閉,在沉默中滅亡。
當孩子因為犯錯誤,成績不好,來到我們面前的時候,他心里對我們是虧欠的,對不起的,這種對不起和虧欠,是他接下來的學習的動力,如果我們去打他,最后變成我們欠他的了,他就有足夠的理由不好好學習。一定要在孩子面前管住自己的手和嘴,要把孩子這份虧欠變成他自己學習的動力,而不是成長的阻力。
第四把刀:諷刺
父母之所以諷刺,是因為父母站在比較高的地方看孩子,覺得他幼稚,不夠成熟,需要承擔更多,當孩子被諷刺的時候,會明顯感到父母對自己的上進心不屑一顧,那就干脆放棄努力。
為了避免再次受到嘲諷而難受,孩子下次就不會在父母面前真實的表現自己。這把刀會砍掉孩子的善良與純正,把孩子逼向虛偽和扭曲。
父母諷刺孩子,讓孩子獲得這種不良的溝通方式,孩子因為諷刺別人,而降低自己在同伴和自己心目中的位置,我們用真誠的贊美和鼓勵代替粉刺,讓孩子上進心得到保障,還給孩子純真與快樂。
第五把刀:懷疑
我們犯了一個愚蠢的錯誤心理,要孩子快,偏偏懷疑孩子慢,想要孩子聰明,卻天天懷疑他笨,想讓孩子聽話,卻天天懷疑他不聽話,讓孩子丟掉了接下來想做好的動力,直接把他推向了不行。懷疑是一把刀,砍去了孩子的希望和快樂,逼孩子走向抑郁和痛苦。
孩子小時候,我們從來不會懷疑他今后不會走路,不會說話,為孩子構建了一個充滿動力的環境;孩子長大后,我們反而看不見他的優點了,總是懷疑他不行,讓他們心里充滿了絕望,看不到希望。很多家長還將這種懷疑的負面情緒放大,在周邊宣傳,為孩子構建了一個負面的阻力能量場。
當孩子不行時,我們倒過來,把懷疑變成對孩子的堅信,給孩子構建一個能量場,讓孩子在其中吸收愛的動力,慢慢的就會變成好孩子,好孩子是信出來的話,孩子是擔心和懷疑出來的。
第六把刀:抱怨
當抱怨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時,我們就會有意無意的去抱怨孩子,孩子便成為了我們負面情緒的垃圾桶。我們還殘忍的要求孩子必須要接受這些負面的垃圾,看得見的是我們為孩子的成長付出了大量的勞動,看不見的是我們的抱怨,而看不見的抱怨,將這些為孩子付出的辛苦全部抵消,并且還在孩子心中埋下了痛苦,讓孩子活在負面的能量當中。抱怨砍去了孩子的快樂,讓孩子走向痛苦。
快樂快樂,心情一樂,動作就快,快樂是學習的動力,痛苦痛苦,心里一痛,學習就苦,痛苦是學習的阻力。
抱怨是最可怕的傳染病,孩子也會成為一個只會抱怨,而不是真正能夠去解決問題的人,還會習慣性的認為,出現問題是只要把失敗和錯誤歸于別人或環境就行,自己不需要承擔責任,最終孩子也會來抱怨我們。
我們要戒掉這個抱怨的傳染病,還孩子和自己一個快樂的生活。
第七把刀:溺愛-砍去目標,走向迷茫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我們很多父母都是唯分數論,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其他什么都無所謂。
父母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要求,不讓她受任何的委屈,如此一來,孩子會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為自己服務的,自己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于是他就會因為個人的喜好,而不顧其他人的想法和需求,自己需要的別人必須提供。
他從來不認為這個世界上有什么是她得不到的,于是丟失的上進心和進取心,心里對目標沒了渴望,但是一旦孩子離開父母的庇護,失去了提供這一切的源頭時,他就很容易迷茫。
我們舍不得讓孩子在成長這條路上有任何的不順利和挫折,我們不允許有任何事情讓孩子分心,我們代替孩子去做,但是孩子就在這種過度的庇護下,漸漸的失去了該有的能力,沒有體驗和經驗的積累,哪來的能力?
我們用溺愛砍掉了孩子的能干,砍掉了孩子的謙虛,逼迫孩子走向狂妄自大和迷茫。
第八把刀:忽略—砍去安全,走向恐懼
我們現在幾乎一切的行為都是為了孩子,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我們不能因為陷入了現實的困境,而忘記了這個出發點。
愛的對立面不是恨,恨是愛到極致的表現,愛的對立面是忽略,忽略會直接讓孩子枯竭。
忽略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很多家長認為,只要把事業干好了,有財富和地位,其他的就可以順其自然。家長把事業看得比孩子重要,孩子就會感到父母在忽略他,當孩子沒有了父母愛的庇護,她就丟掉了最基本的安全感,孩子對我們沒有安全感,我們對他所有的付出,所有的愛,以及所有的存在都是傷害,忽略直接砍掉了孩子的安全感,逼著孩子關閉心門,走向自閉,走向恐懼。
除了我們每天面對孩子陪伴和支持,孩子給予孩子安全感以外,孩子的安全感還有一個重要的來源,那就是父母的夫妻關系,夫妻關系直接決定了孩子對這個家庭的安全感,父母的關系不好,直接給孩子帶去了不安全感,導致孩子恐懼,這是變相的忽略。
夫妻關系是家庭幸福的第一關系,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孩子的內心會陷入懷疑和猜測,為了檢驗這個猜測,孩子會故意不學習調皮,其實是孩子在尋求關注、求愛的表現。如果父母還繼續責備她,打罵她,孩子就驗證了,父母真的只在乎自己,而不在乎她的感受,就更加沒有安全感。
在父母忽略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后不善于處理各種關系,因此他的異性關系,婚姻關系最容易出現危機。
家長在外面受了多大的委屈,家長在回家前要調整好自己的角色和狀態,把痛苦留在門外,把愛帶回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