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烏斯?馬略作為羅馬歷史轉折點的一位重要人物,史學家認為他最大的創舉是改征兵制為募兵制,這一軍隊制度的改革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為羅馬獨裁和帝制的開始埋下了伏筆。
在《羅馬人的故事3:勝者的迷思》中,作者鹽野七生用更生動的寫法,講述了馬略傳奇的一生,也為讀者展現了一個更為生動立體有血有肉的蓋烏斯?馬略。
一、出身寒微,發跡于行伍
公元前157年,馬略在阿魯匹出生了。阿魯匹是個遠離主干道的小山村,村民的選舉權還是在馬略出生前三十年才獲得的。
馬略的父親是村里地主家的佃農,家境貧寒。羅馬人的姓名一般都是由三部分組成:本人名+家門名+家族名,但馬略的名字只有本人名和家族名,缺少家門名,就是因為他是平民出生,祖上無人。
從出生的那一刻,他的一生其實就已經被注定了。
馬略是個學渣,可能連學都沒上過。當時羅馬政壇的官方語言是希臘語,他即便后來有機會學習了也不愿學,因為他認為學這個沒什么卵用。
早年的經歷造就了馬略性格中的勤勞勇敢,但也因為缺乏貴族的精英教育,讓他在后來的政壇中顯得格格不入。
這是后話了。
那個時代的普通人最好的出路就是當兵,幾乎所有政治人物都有在軍隊服役的經歷,于是,馬略也去當兵了。
公元前132年,小西庇阿率軍前往西班牙鎮壓原住民反叛,馬略隨軍出征,跟在戰神小西庇阿身邊。某次軍中聚會有人問小西庇阿:“在您之后,誰有資格統領羅馬軍隊?”
小西庇阿當時拍了拍馬略的肩膀:“應該就是這個年輕人了。”
當時的蓋烏斯?馬略,年僅23歲。羅馬軍隊十七歲可以上戰場,滿打滿算起來,馬略這會兒應該在部隊待了六年,卻已經混到了部隊最高統帥身邊還得到了賞識,其軍事才能可見一斑。
兩年后小西庇阿凱旋回到羅馬,不久就去世了,被他賞識的馬略應該是由于出身的問題被人打壓了。接下來的十三年,羅馬政壇再沒有出現過馬略的身影。
一直到公元前119年,也就是馬略38歲這年,他競選上了護民官。
馬略這十幾年應該一直卯著勁兒在往上爬,他心里應該很清楚,只有進入權利核心,才能一展抱負。所以他當上護民官以后,并沒有有什么大動作,不溫不火地度過了兩年任期,在四十歲這年,參加了按察官的競選,想要藉此進入元老院。
但,就是這樣一個級別很低的職位,他竟然也落選了。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出身問題。他不屬于貴族集團,而被貴族集團把持的元老院,又怎么會輕易讓一個外人進入自己的圈層?
奮斗了十五年,馬略已經四十歲了,卻還是離自己想要到達的地方那么遠,他的憤懣與不甘可想而知。
這一年,他終于屈服了。
一直單身的馬略迎娶了凱撒的姑姑、尤里烏斯一門的女兒為妻。憑借這層關系,終于在兩年后競選上了法務官這個很重要的職位。
少年成名的馬略一定是心高氣傲的,史書沒有記載,但我斗膽猜想,這樣的妥協在他心里一定是非常屈辱的。
但無論如何,這次的妥協,讓馬略終于靠近了自己想去的那個地方,也迎來了人生轉折的大機遇。
二、朱古達一戰成名,日耳曼一戰封神
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時,為了戰勝漢尼拔,羅馬就與努米底亞王國成了盟友,而當時牽頭這件事的是大西庇阿,所以努米底亞一直都是西庇阿家的后援者。與大西庇阿關系非比尋常的老國王去世后,把王權和國政大全一分為三,老大繼承了王位,老二和老三分管國政。一直到這個時候,兄弟三人還是其利斷金的。
壞就壞在老三家生了個聰明伶俐的兒子叫朱古達,已經有了兩個兒子的國王老大也不知道抽什么風,左看右看這侄子不錯,干脆過繼過來給自己當了兒子,還親厚有加。國王一死,倆親兒子就不干了,立馬和朱古達這個“野種”打了起來。
努米底亞內戰爆發了。
朱古達這小子挺厲害的,干掉了大哥,一路追殺二哥,最后愣是把二哥嚇得逃到了羅馬,向自己的宗主國告狀去了。
羅馬元老院提出了將努米底亞一分為二由朱古達和老二和平共處的方案,可飲鴆止渴的辦法也只維持了五年和平,朱古達再次動了武,這次直接把他二哥給弄死了。這個其實算是努米底亞內政,如果不是混戰中朱古達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把很多在努米底亞做生意的意大利人給殺了的話,羅馬也不會火冒三丈直接開戰。
只是羅馬這幾十年來軍隊質量下降得非常厲害,第一次出征談和,第二次出征直接敗北而歸。里子面子都丟了個干凈的羅馬終于下定決心決一死戰,而伴隨著兩國關系的惡化,馬略出人頭地的機會,終于來了。
馬略作為副將跟隨當年的執政官梅特魯斯出征努米底亞,沉寂多年的悍將馬略,再次走上了自己熟悉的戰場。
但這場仗打得并不順利,梅特魯斯的打法保守,在戰場上一直沒占到什么便宜,偏偏他還看不上經驗豐富但出身低賤的馬略,對馬略提出的戰略戰術一概不聽。受夠了馬略終于意識到,要想干大事兒,就必須得自己說了算!
他決定競選執政官。
這一年,馬略50歲,距離他向門閥妥協,已經過去了十年,可這些個門閥還是不愿意真正地接受他。
當時梅特魯斯還對馬略極盡嘲諷之能事,一面按著馬略的退伍申請不批,一面當著眾人的面說:“就你也想競爭執政官?那你好好干啊,不是我小瞧你啊,就是我二十歲的兒子都當上執政官了,也輪不到你,哈哈哈哈。”
馬略沒有理他的嘲諷,拿到退伍批文晝夜兼程趕回羅馬,趕上了當年的選舉。
這一次,無論是他自身的準備,還是當時的形勢,火候都到了。馬略競選成功了,被選為了當年的執政官,而且被選舉為非洲戰場也就是努米底亞的總指揮。? ? ? ?
在軍隊歷練多年又剛從戰場上下來的馬略,非常清楚軍隊的情況。他競選成功后第一件事,就是組建自己的軍隊。
羅馬執政官是有組建自己軍團的權力的,馬略在充分行使這一權力的同時還進行了制度上的革新:改征兵制為募兵制。
羅馬的征兵制跟我們唐朝的府兵制有點兒像,不打仗的時候回家種地, 打仗的時候按照資產服兵役。馬略時期的羅馬,這個征兵的資產下限已經非常低了,原來很多免除兵役的人都被要求服兵役,士氣自然低下,打不了勝仗。
而馬略干脆不按這個標準來,敞開了向社會募兵,當兵成了一種職業,職業軍人應運而生。格拉古兄弟丟掉性命也沒解決了的失業問題,被馬略的募兵制給解決了。
《羅馬人的故事3》里沒有詳細講這些士兵的待遇,但我想,應該類似我們秦朝時候的樣子。秦朝時軍功是和在戰場上殺了多少人直接關聯的,考核的是人頭KPI,我想馬略的策略也差不多,就是“兄弟們你們好好殺,殺得多勝仗多錢就多多”。
馬略帶著這樣一支沖著建功立業賺錢養家的虎狼之師開赴努米底亞戰場,經過三年艱苦卓絕的戰斗后,于公元前104年活捉朱古達凱旋羅馬。
從這一年開始,馬略的人生開了掛。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他連續五年都被選為執政官。
而在擔任執政官期間,他又打了一次大勝仗,那就是抗擊北下的蠻族日耳曼人入侵。
當時南下的日耳曼人一共有30萬,兵分三路。羅馬也派出了三路人馬,其中一路就由馬略率領。他手底下仍舊是那些在北非跟著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不足三萬人,但面對的是浩浩蕩蕩、人高馬大的十萬日耳曼人。
敵眾我寡時絕對不能硬碰硬,馬略這一次就展現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避開敵人鋒芒而專攻敵軍薄弱的部分,最終大獲全勝。這場戰役,10萬日耳曼人或被殺或被俘。
馬略非常懂得趁勝追擊的道理,他取勝后立馬與另外一路由卡圖魯斯率領的人馬合兵,全力狙擊中路日耳曼人。兩軍合并后有了五萬兵力,但依舊是敵眾我寡,南下的這路日耳曼人超過了十萬。
馬略憑借出色的戰術、卓越的指揮能力和嚴整的軍紀再次大敗日耳曼人,12萬日耳曼人戰死,6萬人被俘。剩下的那一路日耳曼人直接被嚇得滾回了老家。
意大利從蠻族入侵的恐慌中解脫了出來,這兩場以少勝多的戰役,成為了蓋烏斯?馬略人生的高光時刻,他在羅馬的聲望達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
但,緊接著,馬略的人生開始急轉直下。
三、他是屬于戰場的男人,政治對他來說太陌生
如果讓手下將士來寫回憶錄,那老板馬略絕對是個好老板。
他在戰場上與士兵同吃同住,帶著兄弟們打了無數場勝仗。戰爭結束后,老板也第一時間想著兄弟們的安置問題,說通俗點兒,馬略其實是個非常講義氣的男人。
但這么多人,要怎么安置,實在是個大問題。公元前100年,馬略再次被選舉為執政官,這是他第六次被選舉為執政官,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擺在他面前的大難題,就是兄弟們的去留。
德國歷史學家蒙森給予了馬略這樣一個評價:“政治教養的欠缺對馬略來說是致命的。”
他是舉世無雙的軍事奇才,但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他最不擅長的,就是處理這些錯綜復雜的關系。這其實跟他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沒有家門政治氛圍的熏陶有著不可分的關系。雖然出身不能決定一切,馬略也拼盡一生都在證明這一點,但事實擺在那里,他缺乏政治的敏感性與靈活性,他無法做到在這個權力的游戲中游刃有余,不懂得如何將自己的想法政策化。
56歲的馬略,馬上要到知天命的年紀了,但他對眼前的狀況確實束手無策,最后只能將希望寄托給了當時的護民官路奇烏斯。
路奇烏斯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這些老兵的政策,包括小麥低價配給、建設以退伍軍人為主要移民對象的殖民城市、給予老兵以優厚的養老金。這些方案都提到了馬略心坎兒上,他表示非常開心也很支持。
但,這些政策都需要錢啊,路奇烏斯只說了怎么花錢卻不說錢從哪里來,觸動的是國家利益和元老院的利益,元老院不干了。
緊接著便爆發了激烈的沖突,元老院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馬略面對這爛攤子也慌了,最后竟然沒有堅定地保護自己的追隨者路奇烏斯,導致路奇烏斯及相關人員被殺。
從這次事件以后,一直支持馬略的平民對馬略失望了,馬略在新一任的執政官選舉中落選,而當年曾嘲諷過他的老上司梅特魯斯被元老院重新請了回來。
馬略在戰場上是英明神武的,而這短短一年多的時間,發生了這么多的事兒,他不光沒有解決了兄弟們的安置問題,還拋棄了自己的同盟者,最后失去民心,失去了執政官的位置。
史書上的馬略是非常敏感且自卑的,這樣從神壇跌落的經歷幾乎可以將他整個人壓垮,而梅特魯斯的歸來更是對他無情的嘲諷。
失意的馬略離開了羅馬,遠走他鄉,一走,就是八年。
四、重出江湖,卻落得晚節不保
馬略離開這八年,羅馬看起來是歲月靜好的八年,但歲月靜好的表面下,卻是暗潮洶涌。
到公元前91年時,因為公民權利的問題,同盟戰爭爆發了。
隱退八年、馬上要67歲的馬略重披戰袍,重回戰場。雖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隱退的馬略一定無數次想過找回自己當年的榮光,可他已經67歲了,手下的兵也不再是當年那些并肩作戰過的兄弟,他這次回歸,整個人都變得保守了,戰績并不理想。
一個人太在乎的時候,就會保守。馬略就是太想要打勝仗太想要找回過去的自己了,所以反而裹足不前束手束腳起來。
而他的對手很多都是當年一起打過仗的戰友,有些部隊會因為馬略當年大敗日耳曼人的戰績而退縮,但,整體來說,馬略并沒有取得什么能拿出來說的成績。兩年后,同盟戰爭結束,羅馬同盟解體。
但戰爭并未結束,同盟國中還有不安分的:位于地中海東岸的本都國米特拉達梯反了。
對國家來說,這是災難,但對當時急于建功立業的馬略來說,卻是一個新的機會。他迫切地想要出征東方。
但當時,蘇拉已經崛起,而且在同盟戰爭中大放異彩,被選為了執政官全面負責東線戰事。馬略不愿意屈居人下被當年的手下蘇拉搶了功勞,再次選擇了與有政治訴求的護民官結盟。
一個不擅長政治的軍人硬漢,為了自尊最后選擇了向政治妥協,這是馬略的第二次妥協,上一次的妥協將他送上神壇,這次的妥協,卻將他拉入地獄。
馬略與護民官一起將蘇拉趕下了臺,蘇拉逃走后帶了自己的軍隊反攻回了羅馬,馬略敗逃。
《羅馬人的故事3》中沒想詳細講述馬略的逃亡之旅,只是寫下了這樣一句話:“馬略的逃亡生涯充滿了凄慘與屈辱。”
曾經那樣高高在上的人啊,淪為了被通緝的階下囚。
于是三年后,七十歲高齡的馬略,在新任執政官秦納的支持下,趁著蘇拉前往在東方打仗的機會,帶著自己的6000人馬殺回了羅馬,開始了他的復仇之戰。
馬略這次是以一個瘋子的姿態回歸的。
他的殺戮持續了五天五夜,其中元老院有50人被殺死,騎士階層有1000人被殺死,而其中很多人,并不是蘇拉陣營的。他甚至殺死了當年在日耳曼戰爭中并肩過的卡圖魯斯,龐培和克拉蘇要不是跑得快,也得涼涼。最后馬略甚至殺死了為他打工殺人的奴隸,只為了泄憤。
血染紅了羅馬。
在鮮血中馬略被選舉為次年的執政官,這是他第七次被選舉為執政官,而在他成為執政官的第13天,也就是公元前86年1月13日,這位卓越的軍事奇才與世長辭,終年70歲。
五、到底是什么原因,讓馬略將一盤好棋下成了臭棋?
鹽野七生和史學家們的觀點是一致的,認為這是出身決定的。
前文提到過,馬略厭惡讀書,不懂希臘語,從心理層面分析,其實他是自卑,自卑到需要通過不接受自己想要進入和征服的那個圈層的文化,來標新立異。
從十七歲進入軍隊,他的出身就成為他身上的枷鎖,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沒有人敢說什么,但即便如此,就因為投錯了胎,他將近三十年的時間,都在夾縫中求生存。
既不愿意向貴族圈層卑躬屈膝,可又不得不通過妥協獲得入場門票,我甚至覺得,某些時候,馬略是厭惡自己的。
他能與戰友出生入死,但是對政治上的盟友像為他而死的那個護民官就十分冷血,原因之一可能是他覺得自己與那些士兵才是一個圈子的人,而權力中心的這些貴族,他始終無法把對方當成自己人,他從未與這些貴族交心。
所以在最后的復仇時,他能對與自己共同指揮過戰斗但貴族出生的卡圖魯斯痛下殺手。
馬略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人,他的內心世界總讓人覺得特別愁苦,反應在他的面相上便顯出了一種陰狠與愁眉不展來。
但他的一生又是非常精彩的,他在戰場上的卓越表現,在整個戰爭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但正如普魯塔克所說,馬略“是戰時的領袖而不是和平時期的領袖”。他是屬于戰場的,但,他在戰場上提著腦袋廝殺卻是為了贏取和平。
他的所有努力,最后竟然是為了自掘墳墓。因為,出身和修養都讓馬略無法理解一個詞。
這個詞,叫功成身退。
配圖版在公眾號上:唐門飛甲,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