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職場浸淫了10余年的老人,今天被一個95年的員工在會上拍桌子叫板后,憤然離席,當即收拾東西裸辭,臨走前給我發了一條的微信......
我打算回復“祝好”的時候,對方已經把我刪除。 留下我這個職場老人面對著一串充滿怨氣的文字,不知所措,連聲嘆氣...... 時值4月,深圳辦公室外已經驕陽如火。老人家的心已冷至冰點以下。 開始反思我這10余年的工作經驗,在這個95年的年輕人眼中,是不是一文不值,又或者我這樣的“領導”是不是真的職業質素不行,在這個95年的孩子眼中就是一個“垃圾”?
2、本人,85年職場老鳥,碩士學位,混跡過媒體、港企、國企以及現在的私企,一直做著品牌相關之工作。目前在某互聯網公司任職品牌總監,帶領著4個90后組成的小團隊,身上有著金牛座天生的執拗以及在媒體行業浸染的較真,管理風格OPEN,給予下屬充分的自由,但前提是工作需要按質按量完成。為了能順應90后的工作風格,我戒掉了之前國企、港企一板一眼、等級分明的工作風格。 這個95后的男生,是我在面試了10多個人之后,經過三輪考核之后招聘進來的。這也是突破了我之前設定的職位條件,新媒體編輯崗位只要文科生,且性格開朗、善于交流。 但這個工科出身的男生,在初試的時候拿出來了他對新媒體運營的功夫秘笈,長達十多頁的思維導圖總結,里面密密麻麻總結了一篇好的文章標題應該具備的哪些要素,文章選題經驗等等,加之對我們目前新媒體的十項總結也讓我覺得準備充分,眼前一亮。 更重要的一點是,他與我是同鄉,之前一直在三線城市上班,希望到深圳能夠好好拼命,加班很晚都沒關系,就是想證明自己,我仿佛從這個年輕人身上看到了當初一個人來深圳拼命的自己。 于是,一周后,他入職,薪水如他期望。
3、工科男的條理性、邏輯性在他入職后的確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周例會上會對一周的工作進行逐條分析總結,并對微信公眾號的文章進行分級排序,這倒是我之前的幾位新媒體同事沒有做過的事情。我忍不住在會上對其進行了表揚。他也表示,他還有很多總結的經驗,以后可以跟大家分享。 公司公眾號為服務號,一月只能推送四次,相當于一周一次,按照慣例每次會推送4-5條文章,也就是說,一周5天,他只需要完成4-5條的微信文章的編輯。
此外,公司微信粉絲超80萬,具備了商業化運作的資格,為了公司營收,所以常有廣告客戶購買頭條并提供文章轉發;運營部等其他部門會有平臺活動的推送需求,并提供了大量的輔助資料供撰寫;每次固定有一條為養生類文章,內容皆為其他網站摘抄即偽原創。 所以,每周五個工作日,僅需原創文章2-3篇。 可每周在推送當天下班之前,預覽才發送至部門工作群讓大家提意見。 而每次預覽之后,其他的小伙伴總能找到這樣那樣的錯別字,讓他多檢查幾次,他便回復,他在精心的排版,所以忽略了內容。隨即,在部門內部引發了一場關于“內容重要”還是“形式重要”的討論。最終,內容派4人戰勝了形式派1人,即這個95后的工科男。 放羊式的管理方式,我一貫鼓勵大家能夠多討論,也希冀通過這樣的討論能改變他“形式大過于內容”的思想。 然而,這樣的一次討論對這個新媒體行家而言,并未起到絲毫作用。
4、最近的一次周一例會,他在總結頭條閱讀量較于以往大幅下降的原因時,肯定地說,這樣的平臺周年慶的活動,就不應該放在頭條,因為用戶對這樣的活動就不感興趣,即使排版再好,并拿出了他擅長的數據分析,與2017年和2018年的兩次活動推文進行對比,結論是這樣的活動推文注定就是很低的閱讀量和轉發量,云云。 另外同事說,那如果內容上更吸引人一些呢,或者找一個比較吸引人的標題,會不會好一些。 95年的員工說,我敢肯定這種文章肯定不會有很高的閱讀量,而且我已經盡力了,這篇文章中只有兩個信息亮點,一是周年慶中明星大咖的祝福,二是平臺福利,現在我已經把2個亮點全部放在標題里了,所以即使再改也不會有很好的閱讀量。
然后舉例,競爭對手以及其他平臺類似活動的閱讀量。
我認真聽完他們的對話之后,提示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2017年的時候,我們的粉絲量10幾萬人,2018年的時候我們的粉絲量60多萬,現在的粉絲量是80多萬人,這樣的單純的比較閱讀量會不會不準確。
第二、給到你的資料僅供你參考,具體內容是需要你在資料的基礎上重新構思,注意挖掘資料中有價值的內容,并通過你的加工與修飾,根據粉絲的喜好,形成閱讀量較好的文章內容,而不僅僅是局限既有的資料。
第三、競爭對手的活動文章閱讀量的高與低,跟我們平臺有必然的聯系?而且對比為什么不從高而從低?
第四、我們微信的粉絲量達到一定級別,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大V,我們出品的文章是希望質量和閱讀量越來越高,這么肯定地就是不能提高?如此,我們就沒有進步可談了。
我話剛落音,他拍案而起,沖我吼“覺得我不行,那我辭咯”,然后奪門而走。 其他幾個同事一臉茫然。 當天上午,他收拾東西,離職!
5、面對90后的員工,尤其是95后員工這一新物種,我總是會小心翼翼,open化管理,覺得他們身上有著80后不具備的創造力,如果用管理80后的方式去管理他們,會扼殺他們身上那種與生俱來的開拓創新的基因。但這次事件也刷新了我的認知。
他們會對領導權威進行挑戰,覺得自己積累的近1年的經驗足以使他成為一個行家。 創新力不足又默守陳規,守著固有的經驗做事,又覺得別人做不好的事情憑什么要求我做的比別人好。
對“拼命”有著不恰當的理解,回憶我當初第一份工作,剛入職便通宵加班三天,上班地方離租房較遠,每日乘坐公交,沒有座位,一周之后雙手長滿了繭子,早起做飯帶去公司,中午啃著饅頭就著發黑的土豆絲,沒有怨言,因為自己要“拼命”。
這個95年的這個員工,租房在公司步行10分鐘的地方,說自己熱衷加班,但會準時下班,說沒有時間修改內容,但一周三篇文章都沒法按質量完成;說沒法寫到頭條內容,但給予頭條的機會寫得又差強人意,錯別字一堆。
最后,我只能把對待同樣事物不同的態度及處理方式的鍋丟給“代溝”。
10個年頭的差距里,不同的生活軌跡、教育構成以及對工作本質的理解,是我們沒法用幾次會議、幾次談話就能跨越的。
我尊重每一個基于內心的決定,并真心地在他的微信驗證消息里發送了“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