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元認知”這個詞是在李笑來老師的文章里,剛開始還以為這是個很冷門的概念,后來才發現原來國外已經有了很多相關的研究。
元認知是什么?
元認知,就是我們審視自己思想的能力,也就是“對思維的思考”。
元認知,并不僅僅是一個理論概念,從科學層面來講,它是有著廣泛神經基礎的大腦功能之一。根據書上所說,產生元認知的大腦結構跨越多個大腦區域,通過一個心理網絡中的神經連接形成一個大的腦區,其中就包含廣為人知的前額葉皮層,這個腦區是最后才進化出來的部分,主要負責高級思維和推理。
當我們對自己的思維過程和獲得的知識進行反思的時候,我們就是在運用自己的元認知能力。元認知是我們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改進自己的思維結果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可以影響我們的反饋回路、發現我們的認知歪曲(即思維錯誤)、促進我們的神經化學變化。
提升元認知的好處
元認知教我學會從問題中抽離,從旁觀者的角度去分析審視事情。通過一定的訓練,提升我們的元認知水平,當我們的元認知容量越大,我們能覺察到的思維反應就越多。當我們掌握了如何利用元認知來控制大腦的適應力,就會體驗到三種非常重要的影響,即更加自律、更加自我對稱、更加有效的自我敘述。
自律,指的是自我意識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自我對稱,指的是人們能夠從阻礙他們達成目標的想法或感受中分離出來。
有意識的自我敘述,指的是人們將會變成“腳本”的評論者、編著者,在自身的敘述中施加更多的有意控制。
改善思維的工具
書中提到了30種改善思維的工具,對我最有啟發的有為自己寫訃告、補充葡萄糖、總在做事中和研究熱愛自己事業的人。
為自己寫訃告
猛一看感覺這詞有點不吉利,但事實上,向死而生,是用來強迫自己思考“我在別人眼中是什么樣的人?”“我自認為是什么樣的人?”“我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的好方法。
先寫出500字即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描述自己,要全面地形容自己,不要自賣自夸,要真實簡練。然后放在一邊,之后每個月拿出來修改一下,記錄下自己的變化。
作者說,堅持這么做,你會驚訝于自己觀點的變化。
葡萄糖與自制力
艾倫·金斯伯格說過,“我的過失,我的失敗,不在于沒有熱情,而在于我缺乏對它們的控制。”
這本書提到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兒,就是補充葡萄糖可以增強自制力。眾所周知,我是一個甜食控。小時候,鄰居奶奶家有兩個叔叔都學習成績優異,鄰居奶奶給我家介紹育兒經驗,說是吃糖會讓孩子變聰明。于是我家里人從小就經常給我糖吃,導致我到現在都很愛吃甜食。
后來看過一個關于糖的紀錄片,顯示了常吃糖對人體的種種傷害。我對此感覺非常奇怪,難道吃糖會變聰明這件事是假的?
讀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是我打開糖的方式不對,葡萄糖可以增強自制力,但并不需要大口喝糖水。書里說,如果你經常苦于自制力太薄弱,就放一杯加了糖的檸檬水在手邊,當你感覺快要放棄的時候,用它來漱口,就會獲得堅持下去的力量。
其原理在于,葡萄糖接觸到舌頭的時候,會激活舌頭上的“糖感應器”,然后就會向大腦中與自我控制相關的認知動機中樞發送激活信號,在完成高難度任務時,這就等于是給大腦一個助推力。
由于葡萄糖是大腦的主要能量來源,因此,快速攝入糖分能夠提高注意力,一點點的葡萄糖,對我們的大腦來說足夠了。
總在做事中
總在做事中,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有時候,當我遇到瓶頸、低谷,感覺非常懈怠、不堪重負,懶懶的什么都不想做。其實這就可能是大腦發出的信號,壓力過大,生活就可能偏離了軌道。
這種時候,最好的選擇是——脫離讓你感覺不堪重負的因素匯集的地方,從新開始。重要的是,要一直做事,不要讓力不從心的感覺阻礙你的進步。
研究熱愛自己事業的人
熱愛自己事業的人都有什么共性?
書里列出了幾點:
他們從未忘記第一次挑戰帶給他們的樂趣;
他們從小就養成習慣,從事的工作也許不是激情的產物,但他們能將激情成功滴融入工作中;
他們是“組合型”思考者,事業低谷期不會萎靡不振,事業高峰期不會夜郎自大,能夠保持心態平和;
他們不允許別人對它們熱愛的事業說三道四;
他們會積極尋找繼任者傳承他們的衣缽;
當組織不能為他們的事業提供幫助的時候,他們就會離開;
他們只會執行能讓他們接近心中所想目標的計劃,沒人能阻擋他們;
他們能夠毫不費力地吸引他人;
他們活在當下;
他們從不計較蠅頭小利。
觀察這些更高層級的人的思維模式,可以很好地提升我們自己的思維。
后記
這本書提出要多欣賞閱讀挑戰性書籍、觀看挑戰性電影,于是在書的最后,作者列出了一長串書單和影單。
閱讀和觀影改善我們的思維的效果毋庸置疑,今年密集的閱讀與觀影讓我提升了很多,截至目前,今年讀了34本書、看了84部電影、3部長劇集,等到2018結束的時候,我會整理一下列出我的書單和影單。
你今年有看到什么很好的書或者電影嗎?歡迎留言推薦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