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方法之前,先和大家分享一個統計故事。
史岱文森高中位于一棟價值1.5億美元的10層褐色磚石建筑中,俯瞰著哈得孫河,距離曼哈頓下城世界貿易中心只有幾個街區。該校提供55個大學預修課程(AP)、7種語言課程、猶太歷史選修課、科幻小說和亞洲裔美國文學。該校大約有1/4的畢業生被常春藤聯盟或者享有同等盛譽的大學錄取。
唯一比史岱文森高中的辦學條件和畢業生更奪目的是該校的教學成本:零美元。這是一所公立高中,也可以說是全美最好的高中。
考試史岱文森高中也簡單,不需要推薦,不需要論文,沒有傳承錄取,沒有弱勢補償措施。你必須住在紐約市的5個行政區之一,并在入學考試中達到一定的分數,僅此而已。一天,一場考試,一個分數。如果你的分數夠了,你就被錄取了。 每年11月,約有27 000名紐約青少年參加入學考試。競爭是殘酷的,參加考試的人中僅有不到5%能進入史岱文森高中。
有人考上,就有人落榜。有些學生會因為過于緊張、或是前一晚睡眠不好、或因為一個生僻的單詞做錯一道題,導致離分數線只有幾分之隔而懊悔良久,而我們可以推斷這些學生相比剛剛達到分數線的學生考試能力相差無幾。如果史岱文森高中如此重要不容錯過,由此可以合乎情理的推導出,考上史岱文森高中的學生,在將來的大學考試中將遠遠好于沒有就讀史岱文森高中的學生。
麻省理工學院和杜克大學的經濟學家阿蒂拉·阿卜杜勒卡迪羅格魯(Atila Abdulkadiro?lu)、喬舒亞·安格里斯特(Joshua Angrist)和帕拉格·帕塔克(Parag Pathak)組成了一個團隊,他們比較了數百位在截止點分數上下的紐約學生的最后結果。他們評判成敗的標準是這些學生的大學預修課程分數、學術能力評估測試分數和最終進入大學的排名。
研究的結果令人震驚,幾位學者已經將這些結果撰文明確呈現出來,文章標題為:“精英幻覺”。史岱文森高中帶來的影響有多大呢?無!沒有!零!純屬胡扯!分數線兩邊的學生最后的大學預修課程分數和學術能力評估測試分數都難分高下,所就讀的大學也都是排名相當的名牌大學。
研究人員總結道,史岱文森高中的學生比其他學生在人生中得到的東西更多的原因是,更好的學生的首選便是就讀史岱文森高中。
為什么說你去哪所學校也許并不重要呢?更多故事可以幫助你得到答案。再來看看另外兩名學生薩拉·考夫曼和杰西卡·恩格的故事吧。兩個年輕的紐約人從小就想進史岱文森高中。考夫曼的分數剛好在分數線上,一道題決定了她的成功。考夫曼回憶說:“再也不會有任何事能讓我如此興奮了。”恩格的得分剛剛低于分數線一分,一道題注定了她的失敗。考夫曼去了她夢想的學校——史岱文森高中,恩格沒去成。 那么,她們的人生現在如何呢?兩個人都找到了成功且收入不菲的工作——和全紐約考試成績永遠排在前5%的那些人中的大部分人一樣。
可諷刺的是,恩格更喜歡高中的經歷。她就讀的是布朗克斯科學高中——唯一一所擁有大屠殺紀念館的高中。恩格發現自己喜歡內容管理,因此在康奈爾大學讀了人類學專業。 考夫曼在史岱文森高中卻感到有些失落。在那里,學生們非常重視成績,她覺得史岱文森高中過于強調測試而不是教學。她稱自己的體驗“絕對是五味雜陳”,但這也是一種學習經歷。她意識到,如果要選大學,她只會申請那些更重視教學的文科學校。她進入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學校——維思大學。在那里,她找到了幫助別人的熱情,現在她是一名公益律師。
以上案例出自《人人都在說謊》第6章,作者Seth Stephens-Davidowtiz。這個故事大家如何解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再贅述。下面談談擇校這件事情。
分析問題,首先從基本事實和假設出發,這讓分析有一個清晰的起點。基本事實如下:
* 學校有差異;
* 學生有差異;
* 初中生處于青春發育前期。
學校有差異,有公立、私立。有的學校注重英語,有的注重數學,有的注重對外交流。每個城市也會有一份公開流傳的學校排名表,象廣州就會有神學院、四大金剛之類的排名。
學生有差異。有的學生喜歡英語,有些喜歡數學,有些強于情感表達,有的擅長邏輯推理。有的自主學習能力強,有的弱,有的文靜,有的愛搗亂。
12-16歲的小朋友處在青春發育前期,獨立意識開始萌芽,在這個階段他們情感體驗的強度、豐富程度,邏輯思維和情感表述能力都會躍升一個臺階。
基于事實1和2,擇校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無視學校和學生的差異,想要杜絕或者完全忽視擇校,無異于掩耳盜鈴。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擇校?擇校是個復雜問題,復雜問題必須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如果答案比問題還復雜就算不上好答案。
擇校標準按照重要性遞減從1~3,
1. 選擇通過正常努力能達到至少平均水平的學校。
* 如果選擇一個需要拼盡全力才能勉強或者無法達到平均水平的學校,那你的小孩將在成長的初期就處在奮力追趕別人的情境下,他將在青春初期就體會到極為強烈的挫折和壓抑,這不利于自信心和正面情緒的培養。
* 小朋友無法長期停留在奮力追趕別人的狀態,在初中階段艱苦卓越的學習,如果缺乏合理的學習指引,大概率會在后期導致自主學習欲望和能力急劇降低。這是很多在初高中努力的學生到了大學就不再學習了的部分原因,而大學才是學習最有突破性的階段。老子云,暴風驟雨不朝夕,同此理。
* 相對次要但并非不重要的因素,小孩長期處在成績下游,會直接影響家長的態度和情緒,在家庭營造一種緊張的氣氛,剝奪小朋友體驗關愛、家庭和睦這些正面的情緒。
2. 在條件1的前提下,選擇離家近的學校。
* 初中的小朋友開始獨立,和父母相處意愿大大降低。家庭離學校近有利于交朋友,而距離則是這類友情的殺手锏。
* 結交異性朋友為佳。男生和女生成熟早晚各異,通常來講,男性在情感體驗上成熟更晚,情感豐富程度也不如女生,在邏輯分析能力上的進步比女生更顯著。異性交往能有利于讓雙方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接受更多元化的視角,有利于培養同理心。
* 如果雙方的父母還能交游在一起,那對于小孩的成長則提供了異常強大的正面情緒圈。
3. 在條件1和2的前提下,接下來要選擇公立學習,而非民辦學校。
* 在中國當前的實際情況,民辦學校比公辦學校更注重考試成績,這是他們能否取得更多招生的關鍵賣點,也是獲得更高營業額和利潤的前提。
* 由于民辦學校更注重成績,那它管理更嚴,對學生更不尊重,更注重聽話而不是講道理。更強調個人成績而非團隊合作,整體而言是一個對學生過于嚴酷而不友好的環境。
* 最后還有一點,面對不聽話不乖的學生,民辦學校傾向于采取停課、開除等措施(至少本人體驗過),而公立學校由于《義務教育法》的限制,在這方面要嚴格很多,沒有那么隨意,這對家長也更友好。
Glenn 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