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東京奧運會的消息絕對都是頭條,隨著家中孩子的慢慢長大,小學四年級的娃也開始關心奧運會,每天必問今天奧運會中國得了幾塊金牌呀?偶爾要讓我給她打卡手機,她要查看奧運會金牌榜,關心誰誰誰得金牌了,我們中國金牌榜第幾名了。可是我在想奧運會除了金牌,我們應該還要關心些什么?通過奧運會,我們能學到些什么呢?
首先,奧運會中,我們看到了奧運精神。那么什么是奧運精神?以前一般人都認為“更快、更高、更強”,所以我們都很關注誰得了金牌,中國獲得了多少塊金牌。
其實從顧拜旦創立現代奧運會以來,追求的奧林匹克精神遠不止這些,奧林匹克精神應該是多角度多層次的。大家都知道,奧林匹克精神的源頭是古代希臘文明,古代希臘對人的體格力量與健康的崇尚是奧林匹克運動競技比賽的基礎。古代奧運中對人的體能、技巧的挑戰體現著古希臘人競爭與開拓意識。古代奧林匹克神圣休戰既是對和平的渴望,也體現出希臘人對神和自然的敬畏。在古代奧運會文化背景中,有一種堅定的信念,那就是極其重視個人價值,捍衛個人的獨立性。古代希臘奧林匹克運動的這些價值觀念都已成為現代奧運的核心價值。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復興以來,許多有識之士認為僅僅提倡“更快、更高、更強”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提倡一種更為人性化的,更為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現代奧林匹克精神從挑戰自我、追求人的身心協調和全面發展到追求運動競技的人性化、人類文化的多元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的歷史演變。用1908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主教主持講道時的一句話來說,那就是:“參與比獲勝更重要”。
所以說奧林匹克精神的重要意義首先應該參與體育活動,挑戰自我,實現個人價值的。無論是運動員還是教練員,還有裁判、工作人員和志愿者等,以及所有的對奧運會關注的觀眾,參與其中,樂在其中,這就是奧運會的價值所在,奧運精神所在。
其次,奧運會中,我們學到了熱愛的動力所在。在東京奧運會女子乒乓球單打第二輪的比賽場上,58歲的上海阿姨倪夏蓮,代表盧森堡與來自韓國17歲的申裕斌鏖戰66分鐘,最后倪夏蓮3:4不敵對手,遺憾落敗。對手申裕斌與她還在上高中的女兒差不多大,采訪時,她將對手申裕斌稱為“孩子”。兩人近半個世紀的差距,不止顯現在年齡上,還有體力與動線上。技術的老練,終是沒能敵過年輕人無限的朝氣。
作為此次奧運會乒乓球項目中年紀最大的參賽者,倪夏蓮身高僅有1米56,臉上還有著些許皺紋,在滿是青春面孔的運動賽場上,尤為顯眼。但卻不影響媒體將她稱為"乒壇常青樹”。她拿過世界冠軍,參加過5屆奧運會,21次世乒賽,她離開過,因為熱愛又忍不住回來。每當有人問起來,她打算什么時候退休?倪夏蓮都會笑著回答:“只要身體健康,打得開心,又何必為自己的運動生涯去設定一-個期限呢?”
正是因為對乒乓球運動的熱愛,對奧運的執著,才有了像倪夏蓮這樣在奧運場上不畏年齡的選手。因為熱愛,才能抵得過漫長歲月,不畏懼失敗。印象中,運動競技似乎是屬于更年輕的一代人,他們青春洋溢,好似有用不完的爆發力與超快的反應力,但仍有一批運動 員在被年紀和身體素質禁錮住時,依舊在意志力上尋求突破,將熱愛堅持下去。
而在奧運賽場上值得人尊敬的“阿姨”,也不止倪夏蓮一個。今年已經46歲的烏茲別克斯坦體操名將丘索維金娜,也在東京奧運會上完成跳馬的最后一躍,正式宣布退役。雖然這一躍沒能讓她進入決賽,但當她穩穩的從跳馬上跳下來后,比賽現場掌聲雷動,久久不能平息。而距離丘索維金娜第--次站在奧運場上,已經過去了29年。
誰說奧運會一定都是年輕人的運動?看賽場上哪些超期服役的運動員們,那些對他們所熱愛的運動執著的人,他們身上凝聚著不服輸的精神,他們對自己喜愛的運動執著的熱愛,難道不值得大家的學習嗎?
再次,奧運會中,我們學到了友愛的力量。`今年的東京奧運會上跳高決賽場上出現了很有意思的一幕,同時出現兩個奧運冠軍在領獎臺上,他們是卡塔爾選手穆塔茲·伊薩·巴爾希姆和意大利選手坦貝里,他們同時以2.37米的成績奪得冠軍,于是輪流站在前方,輪流奏唱國歌。
2米37的決戰高度,巴爾西姆和坦貝里都一次性過關,兩人以100%的成功率并列第一。而此時應該通過加賽決出冠軍,當加賽都挑戰失敗,他們向裁判組提出,共享金牌。而裁判組經過協商竟然同意這個“破天荒”的主意,兩位選手瘋狂地擁抱、慶祝、狂奔,雙方的教練組也都激動地哭了。平時賽場上他們是競爭對手,而這次他們攜手登上了冠軍領獎臺。所謂英雄惜英雄,他們都是冠軍,都是第一名,奧林匹克精神在這一刻,又被賦予了新的意義!競爭對手平時私下也是朋友,除了這兩位跳高冠軍巴爾西姆和坦貝里,還有很多很多,比如以前我們熟知的劉國梁和孔令輝。比賽中友愛的力量有時真的會創造奇跡。
最后,奧運會中,我們學到了愛國精神。每次看奧運會,都會看到獲得冠軍的選手身披本國國旗,向觀眾或裁判致意,他們有的歡呼雀躍,有的喜極而泣,有的激動萬分欣喜若狂,做出各種令人驚奇的動作或手勢。在他們站在領獎臺上,奏唱冠軍所在國的國歌時,冠軍選手往往一手拿著鮮花,一手緊緊按著胸口,注視著冉冉升起的國旗,跟著唱著國歌,拿著自豪感油然而生。所以每當看到中國運動員獲得冠軍之后,在每次電視轉播時,都會特別播放運動員頒獎播放國歌的場面,總有很多觀眾也會在這時候跟著電視中運動員一起哼唱國歌。每一次哼唱國歌,都是對自己心靈的一次洗滌,特別是對小孩子的一次愛國主義教育。
其實一場長達半個月的奧運會,既是世界頂級運動員的競技盛宴,也是全世界體育愛好者的精神盛宴,奧運會中,不僅僅是關心金牌,還關心零的突破,成績的突破,比如百米賽跑蘇炳添最近就是新聞熱搜人物。獲得榮譽的運動員是幸運的,但他們光鮮的成績背后那些訓練的枯燥與辛苦是常人難以忍受的。還有那些為參加奧運會而不懈付出努力,卻鎩羽而歸的人,同樣也值得關注。
所以說,奧運會中,我們能學到什么,各自站位不同,應該都有不同的觀點吧!我僅以以上四點闡述個人淺薄的看法,諸看官如何想呢?歡迎留言分享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