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經》里有一條流淌了三千多年的河,人們稱它為“詩河、史河、文化河”,它古老而靈秀,美麗而清澈,是我國豫北地區唯一一條沒有被污染的河流,它就是淇河。
淇河是殷商文化最集中的地方,也是《詩經》的搖籃。
《詩經》三百零五篇中,有近四十篇描寫淇河及兩岸人情風光的詩篇,其中專詠淇河的詩有六首之多,如描寫淇河涓涓的清泉的《泉水》、描寫在淇河垂釣的《竹竿》、描寫淇河翠竹茂盛蔥郁的《淇澳》、描寫淇河水流湍急打濕行車帷幔和坐車人衣裳的情景的《氓》……
可以想見,淇水湯湯,翠樹夾岸,茂林修竹,鳥雀和鳴,泉源遍野,水流清洌,養育了一代代華夏兒女。淇水岸邊,竹林深處,歌聲響起,隱約見君子翩翩走來,那就是《衛風·淇奧》,你聽:
瞻彼淇(q?)奧(yù),綠竹猗(yī)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sè)兮僩(xiàn)兮,赫(hè)兮咺(xuān)兮。
有匪君子,終不可諼(xuān)兮。
瞻彼淇奧,綠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xiù)瑩,會(kuài)弁(biàn)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瞻彼淇奧,綠竹如簀(zé)。
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
寬兮綽(chùo)兮,猗重(chóng)較(jué)兮。
善戲謔(xuè)兮,不為虐(nuè)兮。
詩中歌頌的讓人永遠懷念的即是衛國的這位長壽國君衛武公,是衛國的第十一代國君,前面講過,第一代國君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
衛國是一個中等諸侯國,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后,西周被犬戎所滅,衛武公發兵勤王,協助平定犬戎之亂,又扶助周平王遷都,功勛卓著,于是提升爵位為公爵。
衛武公四十歲繼位,在位五十五年,他德高望重,執政期間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九十五歲高齡時猶自向國內人民征求意見說:
自卿以下至于師長士,茍在朝者,無謂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聞一二之言,必誦志而納之,以訓導我。
意思是說,從卿以下到大夫和眾士,只要在朝中,不要認為我年老而舍棄我,在朝廷必須恭敬從事,早晚幫助告誡我;哪怕聽到一兩句諫言,一定要背誦記住,轉達給我;不要因為我年紀大了就拋棄我,務請隨時告誡我、提醒我、訓導我,讓我不至于辦錯事。
因他如此自律勵治,深得人們的愛戴,衛國人對他的恩惠不能忘懷,給予他“君子”的美名,又吟唱此詩來歌頌他,表達對他的尊敬和懷念。
本詩共三章。第一章:
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聽著是不是特別熟悉呢,凡是熟讀《大學》都知道曾子把第一章完整地引用了,甚至還做了解釋:“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諼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其實在《大學》《中庸》甚至中國眾多古典文學作品里,“詩云”這兩個字都無處不在,可見《詩經》是中國詩史之源頭。
淇:指淇河。澳(yù):河流的彎曲處。猗:竹子柔而勁節的樣子。匪:斐,文采。瑟:莊重。僩:(xiàn):威嚴。赫,顯赫。咺(xuān):威儀。諼(xuān):忘記。
你看那彎彎的小溪,從山谷間潺潺流出,看那水邊的叢叢綠竹,蒼翠而勁節,真像文采斐然的君子。君子風度,望之儼然,不怒自威;即之也溫,寬廣渾厚。又真像經過切磋琢磨的美玉良工,質地外形,和諧有魅力。真令人難忘啊!
這小溪、山谷、流水、竹林構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生機盎然之象,把人的思緒帶入幽深高遠的境界。自然而然的,我們會產生聯想:一個優秀的男子,溫潤如玉,謙謙如竹,這是最微妙最幽深的感覺,在詩歌里這感覺就是“興”。
詩歌的美,美在感覺。從歌詠綠竹的美盛,來表達對男子風度的贊美。“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位優雅從容、氣度沉穩的男子,學問、德業漸進,又不斷自我磨礪,使自己成為文采斐然的君子。這樣有文采的君子,怎么會被人忘卻呢?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句,后來化為名言、典故,被引申為對學問和道德的討論和修為。古人治骨曰“切”,治象牙曰“磋”, 治玉曰“琢”, 治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寶器。人之學問知能成就,猶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骨需要切,象牙需要磋,玉要雕琢,石頭要打磨,只有切磋琢磨了,才能成為好的東西,正如人做學問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須如切骨銼金、琢玉磨石那樣經過磨練。
第二章重復詠嘆:
瞻彼淇澳,綠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
充耳:掛在冠冕兩旁的帽飾,下垂至耳,一般用玉石制。琇(xiù)瑩:似玉的美石、寶石。農耕民族熱愛一切土地出產的漂亮礦石,把硬度高的寶石半寶石,都歸類于“玉”。“石之美者為玉”,玫瑰、瑯玕、瑟瑟、瓊瑤、瓊琚……都是廣義上的玉。 漢字里帶“王”旁的字,也大多有這個含義。會(guì)弁(biàn):鹿皮帽,也指帽前的垂珠。如星:是形容帽飾冠飾的寶石,閃耀生光。
這位君子儀表高雅,服飾華美,懸掛在帽子兩旁的玉石晶瑩光澤,帽子上鑲綴的寶石如繁星閃爍。他不僅道德修養很高,性格也寬厚溫和,而且談吐巧妙,喜歡開玩笑又不傷別人的自尊。這樣的君子,怎么不讓人愛戴呢?
第三章在重復詠嘆中有新內容:
瞻彼淇澳,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寬兮綽兮,猗重較兮。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簀(zé):堆積。形容綠竹青青。所謂君子風度,寬大曠達而自尊自重,言談幽默,而耐回味有智慧。“如金如錫,如圭如壁,指舉止庸容高華。你看,這位君子舉手投足之間,豐神俊朗,如金錫圭玉白璧般流光溢彩,那該是如何的灼灼其華,耀人眼目?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由內而外的人格的魅力。
據說,這位衛武公在朝歌北部建有一座淇園,是我國最早的王家園林。他愛竹,在淇河沿岸栽培竹林,他還建亭臺、修樓榭,使淇園竹成了中國竹文化的代表。
竹,也從此成了中國幾千年文明里君子的象征。
后世數不勝數的文人詩作都飽含深情地吟詠淇園和淇園竹,如:
竹君清絕潤于玉,譜牒出自淇之澳。
——衛宗武
移竹淇園下,買花洛水陽。風煙二十年,花竹可迷藏。
——黃庭堅
種竹淇園遠致君,生平孤節負辛勤。
——王汝舟
《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質,實也,指人的內在品質;文,飾也,指人的外在文采。
孔子認為,有質無文則土頭土腦,有文無質則華而不實。本質好,后天修養不夠,失于粗鄙。只顧裝飾外表才華,本質猥瑣,又失于浮夸。只有文質兼備,內外雙修,才稱得上君子。
所以,一個人真正的美,是內外兼備的美,正其容,修其身,養其德,是之為美。正如流行的那句話——喜歡一個人,始于顏值,陷于才華,忠于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