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中的海靈格教育
1、當孩子逐漸長大,父母開始在給予和獲得的關系上設定邊界,使得孩子可以慢慢學會離開家,過獨立的生活。做一個好父母意味著,有時必須讓孩子失望,拒絕孩子的要求;允許孩子去有負面的經歷,去失敗,從而學習成長。
2、當助人者出于同情和憐憫去幫助別人,去越俎代庖地承擔對方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實際上這種做法剝奪了對方可以成長和體驗到自己強大一面的機會,從而(被迫)繼續保留在弱小的求助者的角色當中。
3、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社會系統都有這樣一個隱形的“儲蓄債務清單”,所有的給予和接受都會記錄在案。如果一份幫助,不僅僅到達受助者那里,而且會通過受助者傳遞下去,進入到更加廣闊和深遠的時間和空間,那么這份幫助就會變得更加富足、偉大。
4、當系統當中的一個成員,無意識的認同了另一個成員的命運的時候,會產生強大的愿望去“幫助”。受到這種愿望的趨使,我們會去干預那些我們不該干預的事情:錯誤地站到了父母的序位上,進入到父母的關系糾結之中,或者在察覺到整個家族系統的虧欠時,誤以為自己可以替整個系統進行償還。
5、尊重一個人意味著,我認可他的存在,認可他存在的方式,認可他存在的方式是正確的。這也包括了:我認可我自己的存在,認可我自己存在的方式,認可我自己存在的方式是正確的。如果我認可了自己和他人,那么我就可以放下一個幻象,認為我和他人應該變得更好的幻象,這個幻象擋在我們和真實之間。
6、家庭排列工作的核心是和解,尤其是孩子與父母的和解。每一個人都希望接受父母好的一面,而去抱怨父母不好的一面,這樣的態度,這樣的重復會讓我們凍結固著在過去原生家庭的沖突當中。評判“好,壞”,會將一些人和事排除在我們的心靈之外,將我們更加牢固的和過去聯接。而助人工作的要點在于促進發展和成長,所以助人者需要時刻警醒,放下評判心。如果他和案主同樣去評判分別,去指責憤怒,去要求補償,去認同案主的“好壞”,那么他就阻礙了和解。
7、在命運面前,我們要去學習謙卑,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大小和份量。否則我們就好像年齡回溯一樣,進入內心糾結,認同了自己內心的那個“好孩子”。我們個人早期的經歷和孩童的愿望會重新浮現,站到不屬于自己的序位上,去幫助爸爸、媽媽。自己系統內的糾結將和助人的工作相互混淆、糾纏不清。
8、我們在給予的同時,必須要學會去接受和獲得。更加重要的是:我們想要和能夠給予對方的,是對方真正需要的,能夠真實接受的。否則,我們助人的能量就會消散在虛無當中。這也就是我們所說“助人的秩序”的第一條原則:我們給予的,必須是我們真正擁有的;我們接受的,必須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9、幫助和接受幫助,貫穿我們的生命始終。獲得了幫助,我們就會產生自然而然的愿望,也要去幫助別人。如果這種給予和獲得在同一個層面上進行,那么關系的平衡就會更容易產生,比如夫妻之間、朋友之間。一方在獲得之后,在適當的時間里又給予了,那么兩個人都是自由的。這樣在平等層面的共同體驗,會帶來關系的豐盛和成長。
10、恰恰正是那些被案主認為成邪惡的、不公正的、糟糕的人和事需要在治療師的心靈當中有屬于他們的位置。只有當和解在助人者的內心發生,和解才會在案主的系統里發生。
11、我們聯接和共情的不只是案主個人,而是和他的系統,這樣他才會站到案主系統當中的一個負擔最重的成員身邊,而這個人往往不是案主本人,和整個系統去共情,共鳴。將那些對系統貢獻或意義重大的人帶進到我們的助人工作當中,否則這項工作就會變得虛弱。
12、助人者,通過這樣的助人關系會給自己帶來另一層損害:這種治療態度經常會被他無意識的帶到自己的私人生活中,在他和其他成年人相處時也喜歡把自己放到更高的位置,無法在平等的關系交往,帶來自己人際交往的困難。
13、當我們想要達到某種效果,在心理治療、或者社會工作中,或者是在教養機構,一旦設定特定的目標,就不會起作用。事物總是不會有好結果的。因為那樣,我就把自己放在一個比較大的位置,也許是想加快一些事物的進度,或是強迫一些事物發生,就在那一刻,我和那更偉大的事物失去連結。
14、我曾經想過,是什么讓人變得偉大?那就是所有使我們與其他人相同的事物,都會讓我們變得偉大, 而任何與其他人的偏離,都會讓我們變得微小。這種偉大是一種謙虛的偉大,透過這種偉大,我們可以安祥輕松地穿梭在所有人之間。一但有人讓自己變得比其他人更大,其他人就不想和他在一起。這種把自己變得比其他人更大的方式,會產生攻擊性。相反地,表現得和其他人平等一致,這樣的人無論在任何地方都會受到歡迎。
15、我們無法和那些表現為受害者的人一起進行工作。一個人只要表現為受害者,他們會對別人具有攻擊性。當人們面對這些表現為受害者的人,會覺得生氣。“我這么可憐,你必須幫肋我。如果你敢不照我想要的方式幫助我,你就完了!”這就是表現為受害者的攻擊性。
16、愛就是,明白在更偉大的事物面前,所有人都和我一模一樣;承認在更偉大的事物面前,其他人不過與我同樣。人性都是一樣的。會原諒,也會忘記。在更偉大的事物面前,承認其他所有人都和我一樣。
17、當一個家庭由于其他人損失而獲得巨額財富,尤其是以他人的生命為代價,那么這些受害者也同樣歸屬于這個家庭。
18、透過特別的父母,我們也體驗到自我與人生的局限。雖然,一方面我們會受限,然而,另一方面我們卻被賦予特殊的才華與選擇。一個沉重的命運常常比一個輕松的命運更為不凡。就是這樣,當同意自己的命運,并采取行動,有著特殊命運(的人)便會看到自己背后那份特殊的カ量。
19、養父母必須把自己看作是親生父母的代表,他們必須尊重孩子的親生父母。只有當他們尊重孩子的親生父母,他們才會尊重孩子。如果他們覺得自己比親生父母有優越感,孩子就會復仇,并且說:“你沒有比我的親生父母更好。”
20、當有人想幫你的時候,你要小心。通常當我們想幫助別人,便會削弱對方。
21、好與壞在這個關系里(敵我關系)僅僅意味著:“好”會幫肋我們歸屬于家族,“壞”會威脅到我的家族歸屬。因此,為了要歸屬,我們的良知會幫助我們區別什么是我們要做的事物,什么是我們不能做的事物,這就是我們良知的任務。所以,這就是好與壞的區別所在。
22、如果有人說:“你的父親是個酒鬼。”那么出于對父親的忠誠, 孩子就會變得和父親一樣。這就是外界對孩子靈魂的影響效應。孩子會變得和父親一樣。孩子說:“我想要像你一樣。”然后父親會慈愛的看著孩子說: “你也可以去做一些和我有所不同的事物。”這樣可以釋放孩子,讓孩子可以超脫父母范圍去發展。
23、回到最初的愛,無論發生了什么,給它一定的空間,然后孩子就會好起來。被拒絕的父母,對孩子是最大的損失,巨大的損失。
24、我發現最為重要的事物只有一件事,這件事很直接:所有的療愈,只有一個成功途徑——讓人們和他們的父母連結。僅此而已。有些人比較容易做到,有些人比較難,有些人陷入了困境,總是無法和父母重新連結。
25、我們在處理孩子或青少年案例的時候,他們有時候表現得非常倔強、或者具有攻擊性,或者想要離開,甚至想死,我們并不知道如何去幫助他們,常常會忍不住想要給他們好的建議。那些孩子的看護者們要知道,這是完全沒有用的,因為孩子們會感到不被理解。無論他們做什么,嘗試自殺、逃跑、具有攻擊性,他們的行為全都出自于愛。然而問題是:為了誰呢?我們必須知道他們的愛去向哪里,也許那讓他們憤怒的人,常常也是他們所愛的人。
26、我是家族的一部分。我們的家族是深植于某種更大的事物,是在一個群體之中,受到一個共同的良知所指引。良知和意識不一樣,它具有嚴格穩固的定律。第一條嚴格的良知定律聲明:任何一個歸屬于群體的人,都不能被排除在外。如果有人被排除,這個良知會迫使一個后面出生的家族成員,來代表這個被排除的人。所以,在這個良知的力量控制之下,群體中的成員不是自由的。
27、透過特別的父母,我們也體驗到自我與人生的局限。雖然,一方面我們會受限,然而,另一方面我們卻被賦予特殊的才華與選擇。一個沉重的命運常常比一個輕松的命運更為不凡。就是這樣,當同意自己的命運,并采取行動,有著特殊命運(的人)便會看到自己背后那份特殊的カ量。
28、太多的愛是軟弱。有很多的愛是因為人們無法承受一些東西,因為他們無法忍受一些人和他們的命運。因此,他們成了助人者。
29、關于伴侶關系:我們不只是和一個人結婚,關系涉及到我們的伴侶,伴侶的家族成員,以及伴侶家族的命運,這些因素都帶給了我們伴侶界限和有限的選擇空間。隨著這段關系的進展,細節便會慢慢顯現出來。然而當我們的辦理關系正在面對這點時,便會好像正在經歷死亡的過程一樣。一些多余的東西消失了,一些過去的東西或者幻覺也消失了。每一次爭執,都令伴侶雙方自身體驗到,從幻覺里得到凈化。
30、父母,以及所有卷入其中的人,都必須改變關注的焦點。他們必須去看一直以來都還沒有去看的東西。這會開啟父母內在的成長。當父母有意識地去承擔孩子所無意識承擔的東西,這時,這時孩子就自由了。然后為了所有相關人物的福祉,一家人可以一起去看那被排除的人。
31、另一個結論當然是我們的父母也都是美好的。在任何我們想要反對他們的事物背后,那是一種不同的愛在工作。這種愛并沒有流向我們,它去了另外的地方,在那個地方我們的父母看起來還是孩子,他們愛著某個渴望回歸家族的人。當我們開始在內心給與那些被排除的人一個位置,我們就會和我們的父母看著同樣的方向,他們的愛所在的那個方向。突然,我們會發現自己處于一個完全不同的情形,我們學到了真愛到底意味著什么。
32、總是那些沒有被提及的,被躲避的和被當成惡魔一樣的家族成員,需要在系統中擁有一個位置。一旦被排除的人獲得一個位置,系統整體也獲得療愈,因為系統再度變得完整。每個人都能夠找到一個新的方向。
33、也許,我們還可以去看一些人,那些我們拒絕的人,那些讓我們生氣的人,那些讓我們愧疚的人,那些傷害我們的人。我們對他們每個人說:“是的。”我們去感受改變,在我們身體中的改變、在我們靈魂中的改變、和我們愛的改變。
34、當我和某人一起工作,我經常不允許講任何話。我會打斷想說話的沖動。這有什么作用?這是為適合的語句和重要的講話做準備。這里還有另一個區別,語言對問題狀況做了什么?語言對導向行動,導向出路與和解做了什么?后果有何不同?當我們允許人們講他們的問題時,我們也經常阻止解決問題的語句出現。
35、所有的孩子都是美好的,如果我們允許他們美好。這意味著我們不僅僅要看著他們,還要帶著愛去看他們所看著的地方。
36、有兩種方法處理這兩種罪惡感。一種方法是去感覺愧疚。感覺愧疚意味著:我沒有看那個被我傷害的人。當我感到愧疚,我看的是我自己。我對某些事物感到后悔,我認為我本來可以做得不同,然后我就有了這種愧疚的感覺。感到愧疚是實際行動的替代品。那些感到愧疚的人什么也不做。他們保持消極。而在相似的情況下,其他人則會采取行動。也有一種很好的回應罪惡感的方法。我們看著所發生的一切,發生的方式,然后我們說: “我同意事情就是這樣,我同意這個結果,同意所有的后果,無論會因此發生什么。”這樣我們就不再有愧疚的感覺,并獲得去做某些事情的行善力量,罪惡感透過行動,以一種美好的方式被升華。
37、在我生命的早期,當我還年輕的時候,我總是尋找解決方案。現在我已經放棄很久了。我只是讓一些東西顯現,僅此而已。然后我后退,讓一切按照他們自己的軌跡發展。
38、要求伴侶要忠誠,有時候我們便像對待俘虜般控制對方。要求對自己忠誠,我們便放棄對更偉大的存在忠誠。
39、為了幫助這些孩子,如果有其他家族成員仍然對某些人生氣或排斥,他們必須懷著愛轉向這些人,并將他們帶回家族里。這是孩子面對眾多困擾的背景,也是關心孩子的父母要注意的地方。
40、當我們在每個人那里看到每個人,我們也在他們那里看到我們自己,我們在他們那里遇見自己,我們在他們那里找到自己。當我們傷害他人,我們便是傷害我們自己。當我們幫肋他人,我們也是幫助自己。當我們阻擋別人的時候,我們也阻擋著自己。當我們貶低他人的時候,我們也貶低自己。那些真正去愛的人,愛所有人。
41、孩子懷著愛去看那些被排除的人。在行為的背后,是隱藏的愛在工作。當我們去思考那么多所謂的“難以處理”孩子身上到底發生了什么,當他們被視作功能失常的人,要受到治療和給予藥物,其實我們忽略了他們的愛。事實是,他們是在為偉大的目的而代替其他大人工作。
42、孩子們有一個想法,認為自己能夠透過代替父母或祖先做些事來幫肋他們,這是給孩子制造困難的深層原因,會帶給孩子和他們的父母無窮無盡的問題。要理解這點,我們必須了解不同良知之間的區別。
43、“所有的孩子都是美好的,他們的父母也都是美好的。”這個想法可能令你們感到迷惑。這怎么可能?這個維度非常深遠。因為這句話同時表示,我們曾經是美好的孩子,我們現在仍然美好。這也是在說,我們的父母也是美好的,因為他們曾經是孩子,美好的孩子,現在作為父母,也依然美好。除了表面的解釋,我想說點關于這句話的背景。我們會說:“但是孩子做了那樣的事情,父母做了這樣或那樣的事情。”他們是做了,是的,但是為什么呢?是出于愛。
44、共振意味著:“我愛每一個人。”當我們和某人不合,或是抗拒某人,我們便與整體失去共振,我就無法在與整體的共振中進化。
45、在家族系統排列里很棒的體驗是,我們做另一件事,代替擔心孩子、代替擔心其他人、代替為他們的妄為擔心。我們現在和他們一起去看那些被排除的人,把他們放回我們的家族系統里。一旦這個人或這些人被包含在父母的靈魂里,還有家族和團體的靈魂里,這個孩子便會發出如釋重負的輕嘆,才能終于從牽連里解放出來。
46、最糟糕的是我們同情孩子,同情會削弱他們。你看著他們的命運,尊重他們的命運。你不知道最后會怎么樣。如果你介入,你有可能以一種與命運對立的方式介入。如果你只是帶著尊重存在,存在于他們父母面前,存在于更大的整體面前,然后也許過一段時間之后會有好事發生,然后你也會獲得安寧。許多人因為不斷嘗試幫助他人而令自己精疲力盡。如果你帶有尊重的態度,你將不會這樣輕易耗盡你自己。當然那還是會發生,有些情況下我們不得不消耗自己,但那不應該是一個持續的壓力。
47、我怎么可能拒絕他們一點事情的同時,而沒有拒絕在他們中的我自己呢?我怎么可能為他們開心的同時,而沒有為他們中的我自己開心呢?我怎么可能祝福別人的同時,而沒有祝福我自己和所有其他人呢?我怎么可能愛我自己的同時,而沒有愛所有其他人呢?
48、所以我們可以理解那些在我們看來行為異常的孩子,或者有自殺傾向,或者吸毒,無論什么情況,他們的特殊任務是要去連結被排除的人,去模仿他們的重擔。這些孩子是與這樣的人發生牽連了。因此我們無法幫助他們,除非其他家族的人也去看那個被排除的人,把他們領入家族,放入他們的心里。當這一切發生,孩子就會從牽連糾葛里解放出來。
49、一個年幼的孩子無法承受家族里所發生的事件:發生在母親、父親身上事物,以及他們的命運、他們的愧疚。因此,這個孩子想要去拯救。然后,孩子為父親承擔一些東西,為母親承擔一些東西,為家族里其他人承擔——出于軟弱。這個人變成了一個懷著愛的助人者,但他的愛源于軟弱。
50、好的良知代表:我感覺到我有歸屬的資格;壞的良知代表:我害怕我會失去我的歸屬資格。
51、我們必需不要去為我們自己擔心,或為我們的孩子擔心,或為我們的父母擔心,無論是好是壞,這些都只是我們的目光有時暗淡無光,因此看不到自己美好的地方,看不到孩子美好的地方,看不到父母美好的地方。
52、最棒的語言來自于沉默。他們需要時間成熟,直到他們變成從知識的大樹上成熟墜落的果實,他們是洞見智慧的語言。當一個人在語言方面受阻,那么這個人也一樣在與他人的連結方面受阻,尤其是——這是我的印象——在與父母的關系方面受阻。
53、父母和孩子,意思是什么?意思是:孩子從父母那里接受生命,除此之外不會有其他的父母,父母的意思就是如此。因此,他們就是最好的父母,唯一可能的父母,也是唯一適合、正確的父母。
54、我想說說成功的秘密。你們想知道嗎?一個頗深的秘密。偉大的成功是輕盈的。肩負著沉重感的都不算是成功。凡是辛苦艱難的都是脫離了軌道,若愛得痛苦艱難也是脫了軌道。輕盈的愛是遼闊的——而且快樂。
55、養育孩子的時候,女人可以對丈夫說:“如果孩子像你一樣,我就很快樂。”男人也向他妻子說:“我會很開心,如果孩子像你一樣。”想像孩子會有什么感覺?他們會如釋重負地嘆息。于是這會是一個快樂的家庭,沒有行使任何權力。這是理想家庭。
56、誠然,西方有“完美父母”的概念。我不知如何回應這個觀念。我父母不算理想,但是很好!我要推出一個新觀點,一個革命性的觀念,就是:所有的孩子都是美好的,所有的父母同樣都是美好的。
57、當一個孩子的行為未符合我們的期望,即是說他在看著一個被系統摒棄的人。這個表面上有行為問題的孩子其實是在呈現著一種特別的愛。如果我們想和這個孩子一起做些什么,我們可以站在他身旁,跟他一起望向那個被摒棄的人。也許我們可以跟孩子的父母談談,也許能夠找出這個被摒棄的人是誰。當我們也和父母一起看著這個人并尊重他,這個人就重新被納入家族系統中。接著,孩子就能夠改變。不只孩子會改變,整個家族都會改變。老師一旦明白這種連系、而又有機會這樣做,他就會對這個家庭產生影響:他就不只是純粹地教授知識,而是以系統對家庭及社會產生影響。
58、天底下沒有問題兒童。那些看起來是問題的行為,其實是一種特別的愛。引起問題的孩子是與家庭中失去位置的人相連了。所以我不看向孩子,我讓他留在他的座位上。我先和父母談,找出孩子秘密地深深地愛著的是哪個人。于是,父母能夠用另一種眼光看待孩子,而孩子也可以用截然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
59、有些訊號我們一定要注意,在學生身上的亦然。那些身體上穿孔戴環的人,實質是放棄了對生命的尊重。你會對一個你喜歡的人做這種事嗎?你會在他身上打洞嗎?他們卻對自己的身體如此做!他們拋棄了他們的生命。這是一個訊號,我們要認真對待。幸而,一個穿了孔的人當然仍可以摘下環飾。
60、偉大的成功總是與伴侶一起的成功。偉大的快樂亦然。
61、我們好的良知賦予我們優越感,讓我們感到自己比那些被排斥的異己優勝。帶著“好良知”的人,一定得跟別人開戰;根據他們良知的準則,與視為敵人者開戰。悲哀的是,同樣的事物發生在另一邊。另一方也有好的良知,只是一個不同于我們的好良知。于是,他們也按照自己好的良知排斥我們,并且帶著好良知,不惜跟我們開戰。
62、在權力的行使面前,愛被粉碎,也對抗男人和女人的合一。平起平坐!那么對權力的行使就會終結。女人不把自己凌駕在男人之上,而男人也不對女人行使權力,壓迫女人,這樣他們就能讓彼此都處在平安之中。
63、系統教育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我們不只看到孩子,更在孩子身上看到他們的父母。有一次老師跟我說,當她站在她那二十位學生面前,她不只看到二十人是六十人,這意味著她同時也看到他們的父母。當老師們能看到孩子背后的父母,他們就能了解孩子。與此同時,老師們亦可以感受: 自己的父母與祖先,在自己的背后。
64、親愛的媽媽:你是一個平凡人,就像其他千百萬個女人一樣平凡。像一個正常的女人一樣,你懷有我,在你子宮內孕育我。然后你生下我、喂哺我、關心我、看顧我,就像一個平凡的女人一樣。你是一個平凡的女人,對我卻是最好的母親,是我能擁有的最好的母親。就是這樣,我愛你,一個平凡的女人。我把你從我對你許許多多的期望中釋放出來,對一個平凡女人來說,這些都是難以企及的過高的期望。你給的,遠超過我這個平凡的孩子所能冀求的。
65、對于某些只是看到學生的老師們,當他們感到無法有任何進展時,會有一份郁悶,這種經驗會令他們消耗殆盡。有一種很簡單的治療方法可以對付這種消耗:我們帶著愛來看孩子,然后超越他,看到他們的父母,在心中給他們一個位置。忽然之間,我們就不再是自己一個人去面對這些問題。這些我們曾經扛在肩膀上、獨自為孩子承擔的責任,現在,我們可以跟他們的父母分擔,并旦帶著自信去面對我們的工作。
66、我們深深陷在家族的命運中,跨越很多代以前。我們如果遇到行徑怪異,超乎我們理解的人,我們知道他們被一股他們不知道的事物束縛。然后我們的視線越過他們,不加任何干涉,尊重他們獨特的命運。透過我們尊敬命運,沒有想去改變,他們會得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