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信物語:
——獨處守心,群處守嘴。
當別人指出你說話不好聽時,不要拿“我這人性子直,說話直”當理由,那不叫真性情,叫情商低。現代文明社會,不論是人際交往,家人溝通,還是教育孩子,忍不住“刀子嘴豆腐心”早就吃不開了。
真正的強者惜字如金,只有弱者才廢話連篇。許多情況下,沉默是另一種力量與存在,是更強大的篤定與底氣。
來源 l 智信有道(shenyangzhixin)
作者?lSpring
今年的大年初六,陳一冰再一次被內心的憤怒點了火。他大發雷霆的在微博上發千字長文把某臺某綜藝節目和朋友郭躍,以及舊愛何雯娜挨個數落譴責個遍。本想泄憤和澄清點什么,卻不想非但沒甩了自己身上的臟水,還引來何雯娜的微博大反擊,且招致一邊倒似的網友謾罵,最后還被指責成“體育界的1顆老鼠屎”。
估計陳一冰做夢也沒想到,一個沒忍住的泄憤,不但又雙叒叕上了熱搜,還帶來如潮般的輿論譴責,偷雞不成蝕把米。
算上這次的“千字長文”,這已是最近陳一冰第三次被網友“懟”了,而且每一撥懟他的群體都各不相同。上一撥懟陳一冰的是國足球迷,再上一撥懟他的是電競迷。
陳一冰,一而再再而三的成為眾矢之的,為什么?
就這件事,我想到了以下幾點,與大家分享。
01?小不忍,亂大謀
與陳一冰的一不順心就“怒懟”“不忍”相比,三國時期的司馬懿則成為以“忍”成就王霸之術的集大成者。
司馬懿輔佐曹魏四代君主,到70多歲才執掌大權,可謂是忍了最久的人。早期他不被多疑的曹操信任,還被視為一大隱患,換其他人早就忍受不了,另謀高就了。但司馬懿卻隱忍了下來,最后終于完成自己的夙愿。
在曹叡時代,司馬懿的主要對手是諸葛亮。諸葛亮六出祁山均被魏軍所抵御。這里面司馬懿的功勞巨大,明知道自己和諸葛亮有差距,但仍能屢敗屢戰,有著足夠的耐心堅守。甚至在諸葛亮送給司馬懿一套女人衣服羞辱司馬懿沒有血性的時候,他依然能忍得住,最終司馬懿把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所以說司馬懿是三國里的最后贏家一點不為過。
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所不能。忍受“胯下之辱”的韓信,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最后能成大事,也是忍人所不能忍后的積蓄和爆發。
老話常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深以為然。
對此可能有的人要反駁:掌控情緒從來不能靠忍!別人不仁為何我要有義?老虎不發威別人豈不拿我當Hello Kitty?被懟的委屈絕不能受!
殊不知,“不和好人爭對錯,不和無賴講道理。”對家人沒忍住口無遮攔,會導致家庭氣氛緊張,影響一天的運勢,還有可能給自己或家人氣出個好歹來,得不償失(此處自省)。在外面忍不住,萬一遇到一個社會渣,就有可能賠上自己的性命。麗江被砍的女孩、火鍋店被潑的女孩,都是赤裸裸的教訓。
02?學會閉嘴
我們常說,情商高就是會說話。然而,你可能不知道情商高的另一個特性是,學會適時閉嘴。
海明威說,“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
獨處守心,群處守嘴。
我的一個堂妹,對自己算是一個特別嚴要求的人,年紀輕輕就懂得保養養生,不進高糖高油高鹽不接觸任何垃圾食品,這倒也沒啥錯。重點是,她總是喋喋不休的試圖說服和說教身邊的人。
有一次她來沈陽玩,我帶她和一個朋友去吃飯,席間點了幾道還算健康的菜,可堂妹飯間幾乎不怎么動筷子,朋友問她為何不吃,她就毫不客氣的開始大談特談養生經,說這個菜不健康,這個味道不好,那個顏色有點重醬油多了,吃這個對皮膚不好。而我的朋友聽得在一旁嘿嘿樂。我心知肚明,朋友是既無奈又無語的樂。
俗話說,見什么人說什么話。跟老家沒上過學的發小,別談職場別論經濟,聊聊家常、孩子、生活不易最好,如果發現沒啥共同語言,保持適當的沉默也不為過。教育孩子,別一邊強調為了孩子好,一邊惡語指責,這不但傷了孩子的自尊,還會加重孩子對某件事的厭惡之情,起到反效果。
如果實在不知道在什么場合說什么話,也不懂說話之前過腦子,那就學會閉嘴是最好的。
記住,當別人指出你說話不好聽時,不要拿“我這人性子直,說話直”當理由,那不叫真性情,叫情商低。現代文明社會,不論是人際交往,家人溝通,還是教育孩子,“刀子嘴豆腐心”早就吃不開了。
古時在佛門里,師父一般都會告誡剛出家的弟子:出家人頭幾年要少說話,保持內心寂靜,此謂“止語”。
止語的目的,并非是為了避免言多必失,擔心泄露內心的什么秘密和得罪別人;而是為了訓練自己的心,訓練自己的慈悲和智慧。反省今天說了哪些話,哪些話合適,哪些話不合適。
03?不對親近的人發火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會有200次想離婚的念頭和50次想掐死對方的沖動。
人活一世,飽經社會與歲月的磨煉,沒有親近之人的關心與支持,難以歡笑著直面磨難。但我們收獲了他們的善意,卻往往忘記給予他們對等的禮遇。我們在外人面前畢恭畢敬、彬彬有禮,在他們面前卻常常口無遮攔、肆無忌憚,讓他們遭受了太多的煩擾和傷害。
著名作家史鐵生在作品《我與地壇》里說:
雙腿癱瘓之后,自己脾氣變得喜怒無常,經常對母親發脾氣,倔強地對抗。
他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
而這個時候,母親就會小心翼翼的躲出去,當一切恢復安靜再悄悄的來。
母親一直擔心著他的安慰,即使身患肝病,口吐鮮血,后來母親死了,史鐵生才突然醒悟: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
一個人不把自己的壞情緒、壞脾氣發到親近的人身上,是教養;能允許親近的人把壞情緒、壞脾氣發在自己身上,則是一種極致的涵養。
我們經常,要讓家人難堪來滿足自己的內心,實際上我們才是那個真正的弱者,當你懂得尊重親近的人了,不亂發脾氣,那么你才會變成強者,會變成一個有教養的人。
04?沉默和謙虛,是一種底氣
紀伯倫說,“雖然言語的波浪永遠在我們上面喧嘩,而我們的靈魂深處卻永遠是沉默的。”
學會控制自己的言語,適時沉默和謙卑,才是一種大智慧。
張愛玲本來有個密友炎櫻,可是后來禁不住對方的絮絮叨叨,終于絕交。炎櫻喜歡絮叨自己的幸福。張愛玲到美國后,經濟上有困難,炎櫻卻總流露出自己如何賺錢;張愛玲已經孀居多年,炎櫻卻在寫信時大談自己與丈夫的濃情蜜意,全然不顧及到張愛玲的離群索居。
有時,你想要把樂事分享給人,無心炫耀一下,也許就是別人心中的一根刺。你覺得耿直是真性情,但也要分對象、分場合的。耿直的句句戳心,再親近再不拘小節的朋友,也會漸漸疏遠你。
埃爾溫·斯特里馬說,“誰有生活理想和實現它的計劃,誰便善于沉默,誰沒有這些,誰便只好夸夸其談。”
真正的強者惜字如金,只有弱者才廢話連篇。在許多情況下,沉默是另一種力量與存在,是更強大的篤定與底氣。
05?“忍”是修為,更是技術
你是否想過,究竟是什么原因擾亂了你的生活?答案是:負面能量。
我們該如何在關鍵時刻駕馭心中的負面能量?忍。我們說的“忍”,并不是讓你一味的自我壓抑,自我壓抑是不好的。
做到“忍”有多難,看看“忍”字里的“刃”就知道了。盡管我們已經因為“沒忍住”給自己找了大麻煩,但下次當類似的情境發生時,我們依然“忍不住”,就像開始說的陳一冰。
“忍住”和怎樣“忍”是兩回事,長久以來,我們都在說“要忍”,卻少有人講“怎樣忍”,都以為“忍”是“自我修為”的副產品,修為到了,境界高了,自然就會“忍”了。
但《當時忍住就好了》這本書告訴我們,“忍”除了靠修為,也是個技術活。和各種技術活一樣,它有方法,需要學習,更需要練習。
這本書的觀點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用欲望的力量,讓自己忍下來。”打個比方,你想出軌,如果沒有欲望抑制器,浮現在你眼前的可怕場景可能僅僅是伴侶憤怒地咆哮;但你列出欲望清單后,給自己的欲望觸發一個抑制器,你看到的恐怖畫面就多得多了,你會看到出軌是怎樣毀掉你的婚姻、毀掉你的聲譽、毀掉你和其他親人的關系,甚至是你的事業、生活……這之中總有一種會嚇到你,讓你呆立原地,不敢逾雷池半步。
同時,面對洶涌來襲的負面能量,你需要具備忍的技巧,在忍的過程中,巧妙地將負能量瞬間轉化為正能量。
維尼老師在《內心的重建》中提出了三種思維:
1、壞事變好事:即便是壞事,也有好的一面,或經過努力也可以變成好事;
2、很正常,沒什么:事情不像想象中那樣糟糕,可能很正常,沒什么;
3、順其自然:雖然事情有些糟糕,但努力過后不妨接受現實,順其自然。
人非圣賢,誰都不可能一生內心平靜如水,毫無波瀾。情緒本身是波動的,有高有低,好的情緒壞的情緒本身沒有對錯,都是合理的存在。我們要做的是,當問題出現時,怎么將情緒化成面對問題的動力,將問題的負面能量降到最低,而不是讓它無限擴大。
愿你在正能量的世界里生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