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機會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我是90后,總是后悔沒趕上各種好時候。80年代改革開放的浪潮,只要下海經商隨便就能賺錢,我還沒出生;90年代,互聯網pc端紅火,三大巨頭還沒出來,做好門戶就能稱王的時候,我還在用小霸王學習機;2008年的非典,電子商務蓬勃發展,我樂滋滋用著淘寶,可是開網店總是看不上,后悔沒有購買BAT的股票;大城市的房價蹭蹭漲,后悔沒在十年前砸鍋賣鐵買2套;8年前,我要是知道一流大學會直接決定我的人生格局,說什么都要在拼命三年;5年前的金融風口正盛,后悔沒有抓住金融業的兩波浪潮,不然買房買車哪兒還是問題。你看,我要是早出生,早覺悟,我就飛黃騰達,榮華富貴了。
可是,我一直都不知道什么會突然紅火起來。小身板,兩手空空,二流學校,小縣城,我哪里有勇氣投入我的全部家當,給未來的風口。萬一,失敗了呢?
以上,問題有2個,我的見識和前瞻性不夠;我害怕失敗。
見識和前瞻性,來自我的知識階層。來源有很多。大城市的人擁有了更多的教育資源,北京的濃厚藝術氛圍,讓藝術創作的細胞得以滋長;千年文化底蘊的長城、故宮、天壇、頤和園,一年都能去好幾回,兒時已經習以為常;各式各樣的科學博物館、自然博物館等免費政府資源;還有大量的各種賽事,大會;這里的孩子,覺得普遍一般的事情,在我的知識體系中是空白。你所生長的城市,很可能決定了你的思維寬度。
最大的知識階層的跳躍,就是大學了。很遺憾,我不夠聰明,不夠優秀,一直想努力,卻總感覺用不對勁,上了二線城市的二流學校。你只有在你所出的環境中,成為前段的1%,才有可能跨入到上一個階層。小縣城里,當年考得最好的人也去了交大;二流學校里,學生會長、學生代表等等,還有那些在學校里開始做項目,開始創業的學生們,他們的知識結構優化度變高了,這些最優異的人,一樣沖進了一流學校的職業競爭行列。我不是沒有機會,而是我一直都沒有做到那個時間,那個環境的最好。
如果再讓我選一次我的大學時光,我不會花那么多時間去打工賺錢,我不會常常熬夜看小說。反之,我會再更善用網絡課程,去拓展我的知識面,去強化我的學習能力,去找到未來職業需要使用的技能,然后現在就把它學到手;去尋找到那一群聰明且努力的人,靠近他們,學習他們;去尋找我的強項,然后變成我的標簽,做成極致。我有那么多的時間可以學習,可以有機會掌握能力來變現,我為什么浪費了這么多的時光。
聰明的人,在當時知道自己想要的并且為之努力;平凡的人,在結束后知道自己可能更想要的,并且悔恨;平庸的人,永遠都看不到自己可能錯過的新的世界,以為自己應當如此。
有一種人的自信,是在骨子里的。也許富裕的家境,美滿的家庭給了更飽滿的內在;也許,只是在出生時候的神經結構的生理基礎上所決定的。我有太多的自卑情結,永遠覺得沒隔壁家富裕,成績沒有第一名好,想法沒有其他人有特色,之類之類。當機會來臨的時候,我這種憂郁體質,考慮的都是風險、概率、成本。我怕一線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競爭太激烈,我可能會租不起房,吃不起飯,沒有社會地位,終日奔波;我怕工作的加班太多,壓榨了所有的精力,天天熬夜卻益發疲憊,還升職無望;我怕工作太拼,顧不上吃飯、休息,身體底子一下拖垮。我怕一直都在社會中下層,難以突破階層,無望實現財務自由。
我用機會成本去核算機會,少了選擇和義無反顧。
我覺得我有的太少,不夠去拼;可是,一無所有,毫無退路,突然就打開一道門。
我是一個找不到激進式,不能突然迸發巨大能量,沖上云霄,一夜成名的人。我的方式,更像是細水,不會因為挫折而斷流,不會因為年齡日長而枯竭;為有源頭活水來,活水不斷,保持新的刺激點,緩緩的往前流。
我羨慕那些激情滿滿,活力四射的人??墒牵@不是我。我沒有多好,我只能比之前的我好。
我的天花板可能不高,至少我要努力往這靠。
突破知識結構,變現能力,是我后來意識到并寄予“源頭活水”之處。
無戒三期訓練營145號